近日,中國南南合作基金氣候變化國際培訓班在中國氣象局氣象幹部培訓學院舉行。培訓內容包括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解讀、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與行動、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及影響評估、氣候變化與能源、氣候變化與林業、城市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以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從業務、技術、政策及實踐等方面全方位講解氣候變化相關內容。來自衣索比亞、尼泊爾、馬爾地夫、馬來西亞、泰國等13個發展中國家的26名國際學員參加了培訓。培訓期間,來自衣索比亞、馬來西亞和尼泊爾的三名學員接受了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就此次培訓和氣候變化相關內容進行了介紹。
訪談現場。吳紫煜攝
記者:您能簡要分享下參加此次培訓的收穫嗎?
Mr. Dula Shanko Lebeta:這個課程加深了我對氣候變化的理解,包括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影響、適應、減緩和脆弱性。此外,通過培訓我對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參加此次培訓的學員來自很多不同國家,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的情況,互相學習,非常感謝中國政府能提供這樣的培訓機會。
衣索比亞氣象局氣象教育與培訓中心副院長Mr. Dula Shanko Lebeta。吳紫煜攝
Mr. Ibrahim Bin Johari:通過這次培訓,我對氣候變化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對全球的氣候變化概況也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了許多國家都正在努力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風險。
Mr. Akhanda Sharma:我認為這個課程恰逢其時,加強了我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從而使我們可以聯合起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我非常喜歡這次培訓,並受益匪淺。為參加此次課程,我甚至放棄了尼泊爾全國性的重大節日德賽節。此外,參觀野外氣象站很有意思,我們參觀了氣象雷達,了解了設備管理、數據處理和日常觀測預報活動等。我從IPCC報告中獲益很多,包括氣候變化談判和談判的歷史發展過程等。
記者:從貴國自身的需求出發,您對於此次培訓有什麼建議?
Mr. Dula Shanko Lebeta:這次培訓主要是講解性的,實踐內容較少,我希望有更多的練習或操作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就我們國家而言,我們迫切需要防災減災方面的支持,以減少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於如何建設災害管理系統方面的知識。
Mr. Ibrahim Bin Johari:我也希望這個課程可以多增加些實踐性的內容。另外,我還希望可以加入解讀氣候模式方面的內容。我們有很多氣候模式,但一些預報員並沒有足夠的知識知道如何去運用它們。此外,氣候變化政策的實施也至關重要。
馬來西亞檳城氣象局官員Mr. Ibrahim Bin Johari。吳紫煜攝
Mr. Akhanda Sharma:儘管尼泊爾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但很多人對此並沒有清晰的認識,更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加強能力建設,以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當前我們迫切需要技術、氣候模式、氣象專家,希望中國可以在這些方面為我們提供幫助。
記者:貴國主要受哪些災害性天氣影響?
Mr. Dula Shanko Lebeta:衣索比亞主要受乾旱、洪水、雷電和霜凍的影響,其中乾旱情況最為嚴重。至於防災基礎設施建設,現在主要依靠氣象站和灌溉系統。目前大約有1200個氣象站,在未來五年還將增加700個氣象站。
Mr. Ibrahim Bin Johari:馬來西亞主要受季風影響,包括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其中,西南季風會減少降雨量,而東北季風會增加降雨量。去年,受季風影響,馬來西亞遭受嚴重洪澇災害,一些地區的三層樓房被完全淹沒。
Mr. Akhanda Sharma:尼泊爾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是暴雨洪水,其引發的山體滑坡也很嚴重。
記者:氣候變化對造成了哪些不利影響?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風險?
Mr. Dula Shanko Lebeta:受氣候變化影響,衣索比亞的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不斷增多。一些地區因缺乏水資源引發的衝突也在增多。此外,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全球多地乾旱,尤其是非洲地區。2015年衣索比亞的雨季(6—9月)降水偏少,從而影響了11月開始的農作物收成,而牧區缺少雨水也使得家畜患病和死亡的比例上升,牛奶產量下降。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現在正不斷開發水力發電和風能等綠色能源,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們認為農業、工業和經濟都需要走綠色發展道路。
Mr. Ibrahim Bin Johari:受氣候變化影響,馬來西亞的氣溫也在上升。森林火災、驟發性洪水、乾旱和高溫事件都在不斷增多。此外,海平面也在不斷上升。 受強厄爾尼諾的影響,今年3月,馬來西亞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造成嚴重乾旱,多地水庫水位急劇下降,魚塘乾涸,多條河流由於水位下降,使羅非魚大量死亡。可見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加重。
Mr. Akhanda Sharma:氣候變化對我們國家有不同的影響,主要是由於貧困問題和發展方面的投資比較少。事實上,許多領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比如說經濟、社會、生物、生態、農業、旅遊等。我想起前一陣在我國發生的山體滑坡,造成眾多遊客喪命。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進行更好的預報,這些人就不會死。所以,現在這樣的悲劇還時有發生。我們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這遠遠不夠。我們已經在一些地方實施比較小的發展計劃,發現當地的問題並採取相應措施。
尼泊爾人口與環境部氣候變化管理處官員Mr. Akhanda Sharma。吳紫煜攝
記者:您是否了解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加強中國與貴國氣象合作方面有何建議?
Mr. Dula Shanko Lebeta:氣候變化沒有國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因此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與中國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希望我們國家能與中國開展更多的合作。我還想強調的是技術轉移的重要性。我希望我們國家和中國能在技術轉移、能力建設和經驗交流方面加強合作。事實上,在全球層面各國也應該加強經驗交流與合作。我認為能力建設很重要,知識和人才都是重要的因素,希望以後繼續學習借鑑中國在氣象服務、數值預報、氣候模式系統、信息發布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創造更多合作機會,加強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交流與合作,促進氣象事業發展。
Mr. Ibrahim Bin Johari:中國氣象局和馬來西亞氣象局在氣象衛星資料處理技術培訓、雷達氣象培訓、氣象研究合作計劃、人工影響天氣在職培訓等領域均有合作。2011年,中國氣象局向我們贈送了中國氣象局衛星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接收站和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希望我國和中國能加強數據、衛星雲圖和相關模式的分享,分享先進經驗和專業知識。我們國家也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我誠摯希望馬來西亞氣象局能夠與中國氣象局進一步深化合作。
Mr. Akhanda Sharma:我認為該項倡議很重要,能夠促進基礎設施的發展。我們應該通過強化預報、採取相關措施來最小化災害風險。我認為該倡議能夠有效減少氣象災害風險,因此應該更好地結合這些舉措,做好防災合作。減少災害風險需要高精度的預警預報、氣候模擬和天氣模擬。尼泊爾與中國可以在模式等氣象相關領域進行合作,繼續發展能力建設和人員培訓。
記者:今年年初,衣索比亞遭受嚴重乾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乾旱情況可能越發嚴重。你們目前有哪些應對乾旱的措施?
Mr. Dula Shanko Lebeta:在我們國家,雲量一般很少,這就給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造成一定困難,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目前我們主要通過開採地下水和調水工程來解決乾旱問題。
記者:今年九月,首屆中國-東協氣象合作論壇在中國廣西舉辦,對於中國和馬來西亞加強氣象合作,您有哪些期待?
Mr. Ibrahim Bin Johari:雖然我沒有參加這次論壇,但是我知道該論壇對地區氣象災害觀測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馬來西亞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氣象觀測基礎設施和技術都需要進一步加強。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需要依靠其他國家的相關經驗技術幫助我們提高天氣預報水平和災害防禦能力。我們的發展需要合作,這是一個大工程。
記者:您能簡要介紹下尼泊爾的天氣預報系統嗎?目前在天氣預報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Mr. Akhanda Sharma:在尼泊爾,我們每天都會進行降水、溼度、溫度等的預報,引進天氣預報系統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們還面臨著技術和技能不足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人力資源開發勢在必行,我們需要進行相關人員培訓計劃。另外,我們也需要更多的現代化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