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圳新行者原創,歡迎關注和分享
在古漳州城的東南角城牆上,四百多年前的官府曾經修建了一座古城的最高建築,它就是八卦樓。八卦樓是它的俗稱,時至今日,它的官方名稱卻還一直都是威鎮閣。據說八卦樓始建於公元1572年,而後歷經多次的損毀和重建。1999年重建的八卦樓雖處於古城之外,但也只是隔了一座戰備大橋而已。
尋路走到八卦樓的入口處,你會發現入口廣場的東側有一座嶄新的小廟,它便是與威鎮閣同時重建的『下沙齊天宮』。看見『齊天』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道齊天大聖孫悟空。這當然是錯誤的聯想,裡面實際供奉的是海神媽祖,所以本地也有人稱它為齊天宮媽祖廟。至於為何要取名為『齊天宮』,已無從查證了。據說2014年10月曾經有人找到了一塊石碑,石碑上記錄了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漳州廿八都流傳保玉洲上社的信女陳門潘氏,將自己買的房屋捐獻給齊天祖宮的事跡。但那石碑也只能證明原先的廟名是『齊天祖宮』而已,至於為何有『齊天』二字,至今還是一個謎。
離開東側謎一般的齊天宮,你回到西側的榕樹下,沿著正中間的臺階拾級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簡潔牌坊,你會看見牌坊中間刻著『威鎮閣』三個字,據說那是啟功老先生的筆墨。當然古時候是沒有這個牌坊的,那時候的閣樓是直接建在城牆之上的。
據《漳州府志》記載:「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漳州知府羅青霄以巽隅窪甚;乃撤城上舊樓,建層閣。」就是說,那時候的知府覺得城牆東南角的角樓比較矮,所以把舊樓拆掉,建成了三層的閣樓。而後有據可查的是清初順治九年(1652年),鄭成功與清軍在漳州城交戰時,威鎮閣被大火焚毀。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劉良璧依舊制重建。重建時先砌石為基(與城牆齊高),然後在基石上重建八角三層樓閣。這樣閣樓就相對獨立於城牆主體,所以當年陳炯明拆城牆修建馬路時八卦樓就得以保存了下來。
上行到閣樓底座時,你應該暫時忘卻歷史上的興興廢廢,回首看看自己剛才所走過的路,也許你會很阿Q地產生出『君臨天下』的錯覺。古時候的官員願意修建閣樓,大概是因為既可在樓上飲酒作樂,又能登高望遠、塵慮盡消。
現在重建的八卦樓,基本上是鋼筋水泥,當然可以建得比以前的木製閣樓更加雄偉壯觀(以前主樓大概只有二三十米高,現在卻高達五十多米),但仍是八面開窗,取象八卦。遺憾的是,即使你現在在基座上兜了一圈,也找不到當年威鎮閣樓上的那副對聯:「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峰;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獻甲閩甌」。
更遺憾的當然還是勝景不再,你的眼前基本上都是高樓大廈和寬路窄道,你只能到你的夢裡去追尋那幾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和古城風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