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圳新行者原創,歡迎關注和分享
提及漳州古城,你可能有些好奇,它的核心地帶是哪裡呢?相信大多數漳州人都會告訴你:那當然是孔子廟了。他們口中的孔子廟,指的就是漳州文廟。同大陸其它地方的孔子廟一樣,五四運動以來,漳州文廟也經歷了九死一生,據說民國期間,漳州文廟被佔為軍隊營房,後來又成為了警署。1949年以後被改成西橋小學的校舍(文廟西側的府學則被改成了教室等)。所幸大成殿等建築物的外殼一直保存至今,並於2001年5月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期間文廟漸漸重新成為了文廟,前幾年,政府甚至復建了文廟前方的明代泮池,同時還在池南修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長方形休閒廣場。
據說很久以前,泮池就被掩埋在地下,它的上面還修建了住宅等,龍眼營的街道也一度延伸到府學門口(即後來的西橋小學)。前幾年政府對民宅進行了統一的拆遷,泮池才得以重新挖掘成形,當時挖掘的時候,發現原先的進水口和出水口都還清晰可辨。這個新建的泮池,長76米、寬15米、水深約1.5米。這麼長的泮池,在國內還是比較罕見的。
泮池及泮池廣場成為古城新景觀的同時,2020年國慶期間還被當作舉辦簕杜鵑花展的場所,一度成為了當地居民最熱衷的去處之一。泮池與文廟之間的通道兩側,分別有兩塊牌坊,東側是『德配天地』,西側是『道冠古今』,顯然是為了歌頌孔子是最有道、最有德的聖人而設立的,屬於孔廟的標配牌坊。
據清光緒《漳州府志·卷七·學校》記載:「(文廟)在府治東南,宋為州學,慶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移於郡左,南宋紹興九年(1139)復址。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後又數次重修。
漳州文廟現存戟門、兩廡、丹墀、月臺、大成殿和敬一亭等建築,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現存建築面積約為 2600 平方米,屬於中等規模的文廟。有人把它稱為『中國四大文廟之一』,絕對是誇大其詞、完全錯誤的,但若說是『福建四大文廟之一』,則一點也不算誇張。
按宋代制度,文廟為「左廟右學」,孔廟與官學並建一處,這個制度一直延續至清代。漳州文廟右側的『府學』,據說現在也正要開始重建了。這當然是好事,可如果只是進行簡單的復古,則也頗有些缺憾。漳州文廟其實有一塊其它地方所沒有的招牌--朱熹(儒學集大成者,宋代理學家),真應該把它好好擦亮、昭告四方。朱熹曾於1190.4~1191.4擔任漳州知府整整一年,明代《漳州府志》有這樣的記載:「大儒朱文公來守其郡,講明理學教化。名宦鄉賢彬彬輩出,稱為海濱鄒魯。」
所以重建『府學』時,不應只是進行建築物的簡單復建,更多的注意力還是應該放在『文化自信』的建設方面。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如果按數字佔比,大致可以說是六儒三道一佛,而儒學最為根本的還是孔子的《論語》(它其實是一部非常非常貼近生活的哲學書,通俗易懂,只要肯下功夫多讀幾遍,小學文化的男女都能弄懂聖人一心想要告訴我們的並讓我們去認真實踐的到底是什麼)。如果漳州人未來能把『府學』當成推廣《論語》並積極進行古為今用的一個基地,那麼文廟將不僅僅是古城的核心,甚至可以成為閩南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