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關於豆豉的記載,出現於屈原《招魂》,其中有「大苦鹹酸,辛甘行些」的詩句,「大苦」就是指豆豉。到漢代,豆豉的名稱明確下來,劉熙《釋名》說:「豉,嗜也。五味調和須之而成,乃可甘嗜也。」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食物中,即有豆豉姜,看來西漢的王公貴族也樂此不疲,死了還要帶進墳墓供其享用。到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介紹的150 餘種菜餚中, 運用「豉」、「豉汁」、「香豉」、「渾豉」調味的菜餚多達近百種。豆豉在調料中的地位,此時已無可撼動。
曬豆豉 我在外地也嘗過豆豉的滋味,例如粵菜名餚豉汁排骨,確實好吃,但那種淡淡的、略帶甜味的口感,和湘菜的豆豉辣椒蒸排骨比起來,就不蠻過癮了。無論如何,天下豆豉中,最香的還是我們湖南豆豉,特別是瀏陽豆豉。瀏陽的名產很多,除了煙花、豆豉,還有夏布、回餅,近些年的花卉、皮革也聞名遐邇,但真正流芳千古的,還是豆豉。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豆豉姜實物來看,長沙地區在漢代應該有豆豉作坊,只是無法證明,這些豆豉來自於瀏陽。
豆豉燜雞 有據可查的記載,是明初江西人賓枚將豆豉製作技術傳入瀏陽,清道光年間經本地人舒金美研製,色香味更佳,超過了江西、廣東等地的豆豉。1935年《中國實業志》記載,十八世紀時瀏陽有康裕豆豉作坊,主產淡豆豉、五香豆豉;十九世紀發展到34家作坊,其中楊福、朱晉升最出名;清末,很多商家在長沙、上海、天津、廈門等城市設立「瀏陽鞭炮豆豉莊」,將煙花綻放的美色、豆豉的美味一併推向海內外。豆豉燜帶魚 瀏陽豆豉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要歷經三十多天、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先用一個大甑,將乾淨豆子蒸成半熟,倒入缸內浸泡30分鐘再復蒸,蒸熟攤涼後進入黴房發酵3至7天,豆子長出黃色麴黴後還要用清潔水洗黴,再經過大竹盤、過桶、出曬等工序。其中曬豆很關鍵,必須在大太陽下一天曬乾,否則將前功盡棄,又要重新發酵。曬乾後,再回放到大木桶裡貯存半個月,才能包裝上市。其中最優質的叫「窠心豆豉」,是在大木桶裡發酵後中間的那一部分。真正的好豆豉,只要在水豆腐中放上幾粒,整碗水豆腐都是香的。 豆豉的用途廣泛,無論是蒸泡鮮汁還是直接使用,都有醬油、味精所不及的鮮香。湘菜的獨特風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豆豉。誰都知道湘菜味辣,但實際上,辣椒和豆豉的絕配,才使得湘菜辣得更豐富、更深沉,也更香豔。沒有豆豉,辣椒會顯得很孤單,像紅花沒有綠葉映襯,主角沒有配角陪襯。 豆豉辣椒被稱為「正宗毛家菜」。豆乾、芹菜、大蒜、肉絲、豆豉、指天椒、紅椒,油渣合炒,味濃油重,平實樸素。此外,豆豉辣椒蒸排骨、豆豉辣椒蒸扣肉、豆豉辣椒蒸臘肉、豆豉辣椒蒸魚、豆豉辣椒炒苦瓜、豆豉辣椒炒油渣、豆豉辣椒蒸肉皮、豆豉剁椒蒸香乾,數不清的經典湘菜,幾乎都離不開豆豉。可以說,掌握了豆豉的用法,就探窺到了湘菜的秘訣。怪異的是,有些湘菜館居然不用豆豉,連辣椒炒肉這道菜都不放。理由居然是: 豆豉的看相不好。為了看相而犧牲口味,難以理喻,有點像歌手為整容而犧牲歌喉,本末倒置。何況,用豆豉汁代替豆豉,完全不影響看相,還能保證口味,何樂不為? 應當知道,豆豉的醇香早已浸入到湘人的細胞,成為湘菜的標誌性佐料,任何做湘菜的人都能忽視。對我來說,當豪華盛宴漸成應酬和擺設,酒足飯飽之餘,還是想念家裡的那碗豆豉辣椒炒大蒜。四海漂泊,夢裡聞到的,依舊是廚房裡飄出的豉香和嗆人的辣味,痛痛快快打幾個噴嚏,噪雜的世界便遠離而去。走遍天涯海角,吃遍山珍海味,總要懷念飯桌上豆豉蒸臘肉的醉人香氣,恨不得立刻回到鄉間瓦屋,重拾少年時光。
豆豉蒸肉豆豉蒸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