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尋覓覓,親近香雲紗,心嚮往之,念如香雲紗,追尋美的回憶。」
關於香雲紗有很多神奇的故事。香雲紗最早是廣東一帶漁民的染整技術,經過香雲紗的染整工藝後,面料變得耐腐耐穿,驅蚊草,汗水幹得快,所以呢也深受當地人的歡迎。這種工藝以前呢,就是拿布料浸泡中藥材薯莨的汁液,那時候還沒有香雲紗這個名詞,光浸泡薯莨汁後,面料變成赭紅色棕黃色系,所以也叫紅雲紗,現在很多香雲紗黑面的烏黑光澤是在這個基礎上,又多了一道過烏的工序。關於這道烏黑光澤的工序,也有不少傳說,掌柜在這裡也專門找了一些資料,歡迎大家交流學習。
據說,紗綢原先經過薯莨浸染晾曬後呈赭紅色,便作為成品銷售,被稱為紅雲紗,由於顏色單調不夠美觀,因而銷路曾受到一定影響。後來,香雲紗成為獨特的黑色調,只能靠史料進行推測。
鹹豐《臺灣府葛瑪蘭廳志》卷二十三《風俗志·衣服》記載薯莨染衣後「其色為赭」,赭就是土紅色,國畫中就有赭石色。時至今日,僅僅用薯莨液染色的織物還是這個顏色。然而,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二十七記載用薯莨染過漁網卻是黑色的:「薯莨產北江者良,其白者不中用,用必以紅。紅者多膠液,漁人以染罛罾。使薴麻爽利既利水,又耐鹼,潮而不易腐。薯莨膠液本紅,見水則黑。諸魚屬火喜水,水之色黑,故與魚性相得。染罛罾使黑,則諸魚望之而聚雲」。
清李調元撰並刻於乾隆年間的《南越筆記》抄錄了《廣東新語》中關於薯莨的這條記載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用產於北江的紅色薯莨液染薴麻質地的罛罾使其變黑,黑漁網與屬火的魚性相得,所以可以吸引魚群聚集。後半段話較前半段話是很有意味的,薯莨汁液明明是紅色的,染過的織物怎麼會變成黑色的呢?屈大均認為「薯莨膠液見水則黑」,漁網上的薯莨液浸在河水中就變黑了,漁網也就黑了。
實際上薯莨染纖維變黑沒那麼簡單,現代的生化實驗證明,染過薯莨液的織物定要和河泥中的高價鐵起反應才能變成黑色。所以筆者大膽推測,薯莨液不是見水則黑,而是漁民撒下薯莨染色的漁網捕魚,經過陣拖拉拽掛,漁網碰觸上河底的淤泥,終於產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將漁網變成了黑色,這個過程恰似香雲紗染整中「過烏」的工序。
另有一個傳說訴說了薯莨與河泥的緣分。1918年至1926年為廣東省絲織業發展的全盛時期,當時全省有大小絲織廠數千間,曬莨場五百多個。共有絲織機三萬多臺,順德、南海約各有一萬二千臺左右,佛山、廣州約各有四千臺。整個絲織行業有絲織工人及曬莨工人三四萬人,年產紗綢二百至二百五十萬匹。用於織造各類絲織品的內銷土絲量達六萬五千多司擔,佔全省生產統計總產量的62%,整個絲織、絲織行業呈一派興盛景象。
後來在產區有一間曬地工場,因接到匪徒的勒索,恐嚇信,便將已曬莨變成赭紅色的紗綢埋藏於溝渠的汙泥中,藉以掩蔽。待事過境遷後把這批紗綢搬回出來時,竟發覺其中有一部分變成深黑色,怎麼洗也洗不悼,又找不出什麼原因。後經過一番議論,懷疑是汙泥所引起。於是,將這批紗綢照樣重新埋入汙泥中,過了一段時間,再拿出來,一看果然全部變成了深黑色,從而初步揭開了紗綢變色的秘密。由此而起,後來經過本行業不斷研究,改進,終於摸索出一套用河湧泥(或塘泥)染色的方法,使紗綢的色澤烏黑光亮,大受消費者歡迎,進一步擴展了紗綢的市場,成為一種廣為流行的面料。上面的傳說,對香雲紗的產生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但就香雲紗的產生時間來說,似乎太晚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