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古稱朐、東海、海州、鬱洲、海寧州等,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很多古蹟,主要分布在市內的國家4A或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以下幾處。
花果山海清寺阿育王塔
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連雲港花果山旅遊區,有一座千年古剎名為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於寺院的中心位置,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於天聖九年完工,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阿育王塔因供養佛陀真身舍利和阿育王靈牙舍利而得名,塔高40.58米(不包括基座高度),全磚結構,九級八面,是中國現存最早最高的佛教原始古塔。2006年阿育王塔作為宋代的古建築,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塔原建於海清寺前,故又名「海清寺塔」。建成以來,阿育王塔歷經多次地震考驗。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東南部(今臨沂市郯城縣境內)遭遇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郯城大地震,現今根據史書記載之情形,評估為8.5級。當時地震波及中國東部,官房民舍倒塌無數,但阿育王塔卻未見傾斜或不均勻下沉,堪稱建築奇蹟。
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成於東漢,距今將近2000年,位於國家4A級旅遊景區孔望山景區。造像東西長17米,高8米,依山崖的自然形式雕鑿而成。
現有造像110個,有佛教、道教、菩薩、力士和供養人等人物造型,其雕鑿年代比敦煌石窟早約200年。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花澗將軍崖巖畫
錦屏山桃花澗將軍崖巖畫,位於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連雲港桃花澗內。將軍崖巖畫又名「東方天書」,刻畫在將軍巖西崖的坡面上,南北長22米,東西寬15米。該巖畫應是以石器鑿磨而成,考古認為其時代應當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距今約7千年。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巖畫共分三組,第一組反映農耕文明,第二組為天文圖案,第三組刻有人面像、獸面像和各種符號。第一組比較清晰,圖案以人面和農作物為主,二者之間有些用線條連接,仿佛人面是從農作物長出來似的,另有鳥面以及圓點等符號。
東連島東海琅琊郡界域刻石
東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位於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東西連島,具體位置是東連島蘇馬灣東南部海邊。刻石長6米,高1.5米,石上刻有碑文,刻寫於公元12年,距今約2000多年,為漢代王莽時期東海郡與琅琊郡的界域刻石。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已經建起了保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