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海底撈晚成立五年時間,卻比海底撈早上市10年時間。2002年,海底撈八周歲,在成都的巷子裡暗淡無光,與此同時,3周歲的小肥羊,已經實現了日營業額超17萬元,在全國開設了六百多家門店,年營收高達25億的成績,成為當時中國本土餐飲裡的王牌企業。然而曾經風頭蓋過海底撈的它,如今已經閉店300多家,小肥羊這幾年究竟怎麼了?
中華火鍋第一股
1999年,小肥羊的創始人張剛去到外地出差,與朋友聚會時,吃到了一款不用蘸料的火鍋吃法,吃過之後這個味道讓他回味無窮,對此念念不忘的他,花重金買下了這個火鍋配方。回到內蒙古後,張剛也想開一家火鍋店,在買來的配方的基礎上,加上了內蒙古的特色,進行反覆的調製和研究,創造了自己的口味。
之後,就在內蒙古開了一家三十桌,幾十個人的「小肥羊」火鍋店。讓張剛沒想到的是,開業第一天,火鍋店的30桌位置都被坐滿了,還有排隊等著吃的顧客。一夜之間,小肥羊突然就火爆了起來,開了一家又一家的分店,從北部開到了南部,從西部開到了東部,甚至還開到了海外,在洛杉磯、多倫多等地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2002年,小肥羊這個火鍋界的後起之秀,讓前輩海底撈望塵莫及,一天的營業額超過17萬元,成立三年的時間年營收就突破了25億元,在全國開設了600多家門店,侵佔了中國火鍋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當時的海底撈還在為生計而苦惱,剛剛走出成都的它,並沒有取得什麼好成績,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小肥羊擴張。
2004年,小肥羊的業績又有了質的增長,總營收高達43.3億元,門店數量更是達到了721一家,迎來了門店數量最高峰,成為當時最大的火鍋連鎖餐飲店。到2008年,小肥羊更是更上一層樓,順利了的完成了上市,比海底撈上市的時間早了整整十年,成為我國死一家上市火鍋,也被譽為「中華火鍋第一股」,達到了人身巔峰。
小肥羊變「瘦了」
去年,海底撈上市,在今年的時候也交了自己上市的第一份財報。2019年海底撈財報顯示,海底撈的總營收將近170億元,同比之前增長了59.53%,增長的速度非常的快,公司的市值也水漲船高,高達1600多億港元,其董事長張勇夫婦也在餐飲富豪榜單上有名。
現在的海底撈,正是當年的小肥羊。在海底撈漸漸發展起來的這幾年,小肥羊卻漸漸沒落走下了神壇,「瘦身」了不少。2004年是小肥羊門店數量最多的一年,然而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出現了眾多加盟店關門的情況。到2007年。小肥羊由原來的721家變成了326家,短短幾年的時間就關店可300多家,而且現在還存在關店的情況。迅速走紅的小肥羊,又迅速隕落的小肥羊,究竟經歷了什麼?
其實,小肥羊的創始人張剛一直有一個「百勝夢」,希望自己的品牌也能像肯德基、必勝客那樣遍地開花,可奈何他之前是做包工頭的,在餐飲行業他屬於新生的牛犢。2011年百勝入股了小肥羊,控股量達到93.2%,到2012年下飛揚正式「嫁入豪門」被百勝集團收購,或將成為第二個「必勝客」。
然而有時候大樹底下不一定好乘涼,西方的管理不能適應東方的水土,小肥羊進入百勝後卻頻繁被傳出營業額下滑、總銷售下降、關店等情況。而且當時創始人張剛申請把自己所持股份私有化,成功套現離去,眾多與張剛一起創業份公司元老也紛紛離去,自此小肥羊的狀況就大不如前,一日不如一日,關店、消費者變少也成了家常便飯。
與此同時,海底撈以人性化、優質的服務在火鍋界迅速崛起,其他的魚火鍋、羊排火鍋等被細化的火鍋也正進入了火鍋市場,小肥羊的「舊口味」和「舊服務」漸漸地不能再適應市場的需求,慢慢的也被眾多消費者所「嫌棄」,成為它走下神壇的重要原因。
創業容易,守業難,面對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如果沒能保持住自己的特色,在傳承下創新的話,那麼被市場淘汰是遲早的事情。小肥羊現在雖然還在市場上還佔據一定的地位,可是昔日風光早已經不在,在層出不窮的餐飲市場,小肥羊應該怎樣轉型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