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生圍,我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屋,歷經170年風雨交加,保存完好

2020-12-26 曹先生帶你看世界

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習俗各異,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等,這次到贛南來,更是領略了客家圍屋的風採。贛南客家圍屋是我國特色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客家三大古典民居樣式之一,也是客家民居中保存較多且較為普遍的一種,可以這樣說:只要有客家圍屋存在的地方,就有圍屋存在。

一般客家圍屋為方形或半圓形,其中福建圍屋以圓形為主,贛南圍屋以方形為主。這次見到的圍屋為東生圍,位於江西安遠縣城南20多公裡處的鎮崗鄉老圍村,去往國家森林公園三百山時,路經此處,被眼前這巨大的圍屋所吸引,便停下來參觀了一圈。

東生圍,四面牆高聳,一二層牆基為石壘,上以青磚砌築,十分堅固,連槍炮都不能阻擋,在四角最高的一層牆上各設一層作炮樓,高約4米,高出牆外,開有望口,便於觀察外面的動靜,可見整個圍屋建築的建造目的明顯,絕對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這也是圍屋最初設計的初衷,因當時匪患嚴重。

該建築為東生圍,又稱老圍,座東朝西,是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的客家圍屋,建屋歷時八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據了解,東生圍為當地名紳陳朗庭所建,早在乾隆四十八年,居住在福建的陳氏家族就遷到這裡並定居下來,當時陳朗庭還是個牛娃,也就是這個牛娃建起了這座巨大的圍屋。

進入東生圍內,院落十分開闊,據報導,整個東生圍的面積多達3萬多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方屋。原建後繁榮時期曾有五六百戶居住,如今由於要保護,許多居民遷到這裡來,不足至今仍有十六戶居住,經過170多年的風雨風雨,東生圍除了顯得桑倉一些外基本上保存完好。

通過門進入可到達大廳,天井為石頭鋪砌,經歷風雨的石頭表面布滿了苔蘚,兩口水井於1958年建成,但已被填平。朝殿堂方向望去,可以看到牌位上有「清輝朗潤」四個大字,細看兩邊還有磚雕文字。

內殿以木製磚砌成,抬梁式與穿插式屋架相結合的建築形式,且每個大梁下的梁託和柱子上都雕刻著精美的花鳥龍鳳圖案,造型逼真逼真,既不是雕梁畫棟,也古色古香。

漫步於圍屋內部,給人一種四通八達的感覺,到處都是相互連通的走廊,每段都設置了天井,以增加內部的光線,走廊上方的小道都用卵石鋪成,古色古香又彰顯著地方建築的特色。

現在,像這樣保存得這麼完好的圍欄已經很少了,而且還是全國最大的圍欄,現在這裡還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石子路往前望去,這裡一磚一瓦仿佛在訴說著這裡的過去和輝煌。

相關焦點

  • 江西東生圍,我國「最大」的方形圍屋,距今170多年
    去贛南旅行,除了不能錯過風景秀麗的大山大川外,不能錯過的是贛南的客家圍屋,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體現,是傳承, 贛南的客家圍屋多在贛州的三南和安遠,前幾天和小夥伴一起走了贛州市和下面的五個縣城, 其中包括安遠, 當然,安遠的東生圍是必不可少的。
  • 江西少有人知的圍屋,卻是我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屋,門票30元
    提起圍屋,相信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又稱為客家圍屋、圍龍屋,為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且是客家傳統民居的三大樣式之一,在江西贛州、福建龍巖、廣西賀州、廣東惠州等地非常常見,如今一些比較特色的圍屋除了有居民居住外,還發展成了旅遊景點。
  • 江西少有人知的圍屋,卻是我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屋,門票30元
    提起圍屋,相信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又稱為客家圍屋、圍龍屋,為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且是客家傳統民居的三大樣式之一,在江西贛州、福建龍巖、廣西賀州、廣東惠州等地非常常見,如今一些比較特色的圍屋除了有居民居住外,還發展成了旅遊景點。
  • 江西少有人知的圍屋,卻是我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屋,門票30元
    提起圍屋,相信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又稱為客家圍屋、圍龍屋,為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且是客家傳統民居的三大樣式之一,在江西贛州、福建龍巖、廣西賀州、廣東惠州等地非常常見,如今一些比較特色的圍屋除了有居民居住外,還發展成了旅遊景點。
  • 龍南關西新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客家圍屋代表,距今200多年
    贛南,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贛南的印象最深就是客家圍屋,贛南一帶的圍屋與其他地方的圍屋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其他地方多為一些圓形的圍屋,在贛南的客家圍屋多為方形圍屋,基本上都集中在三南和安遠一帶,其中龍南關西圍屋群中關西新圍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客家圍屋代表。
  • 龍南關西新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客家圍屋代表,距今200多年
    贛南,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贛南的印象最深就是客家圍屋,贛南一帶的圍屋與其他地方的圍屋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其他地方多為一些圓形的圍屋,在贛南的客家圍屋多為方形圍屋,基本上都集中在三南和安遠一帶,其中龍南關西圍屋群中關西新圍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客家圍屋代表。
  • 關西新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方形圍屋,門票60元值不值?
    ,在境內坐落著370多座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圍屋,其數量佔據了贛南客家圍屋百分之七十以上,基本包含了客家圍屋的所有建築形式,且保存相對比較完好,因此有著「世界圍屋之都」的美譽,還被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 龍南關西新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方形圍屋,門票60元值不值?
    龍南最著名的要數這裡的客家圍屋,在境內坐落著370多座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圍屋,其數量佔據了贛南客家圍屋百分之七十以上,基本包含了客家圍屋的所有建築形式,且保存相對比較完好,因此有著「世界圍屋之都」的美譽,還被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 龍南縣客家圍屋燕翼圍的建築之美
    圍屋是中國的傳統建築文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這些獨特的建築變成了稀有也成重點保護的建築。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而在這些眾多的圍屋中當屬江西贛州龍南縣圍屋最具代表性,燕翼圍坐落於龍南縣楊村鎮圩鎮中心鯉魚寨下,門向東,是座四層樓高、層層環通的磚木結構方形圍。
  • 江西客家圍屋之行,這個最大的方形圍屋,被譽為「中華民居一絕」
    東生圍圍屋群旅遊區包含東生圍、磐安圍、尉廷圍、尊三圍、米升圍客家博物館五大景點,有著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和濃鬱的原鄉民俗風情,旅遊區所在的九龍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採茶戲的發源地。旅遊區還傳承著眾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萬世居|中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屋
    比如,深圳古堡式客家圍屋——大萬世居。據說它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方形客家圍屋之一,佔地1.66萬平方米,共有房屋400餘間。大萬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六樓,均為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這裡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歷史民俗遺物和文化精粹。
  • 守著東生圍,留存百年記憶
    來源:經濟日報夏日,豔陽高照,在江西省安遠縣鎮崗鄉老圍村的東生圍景區,遊客絡繹不絕。安遠歷史悠久,古蹟很多,東生圍圍屋群就是其中之一。東生圍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距今有17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最大的方形圍屋。在東生圍周邊,還有全國最小的方形圍屋米升圍,加上磐安圍、尉廷圍、尊三圍等圍屋,構成了一個龐大圍屋群。
  • 信豐發現一座300多年歷史、保存完好的客家圍屋!
    客家文化中除了剛剛過去的「三月三」,「艾米果」「客家圍屋」也是相當有代表性的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等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圍屋始建於晉唐宋,興盛於明清。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
  • 江西贛州的一座清代方形客家圍屋,屹立了幾百年,如今卻年久未修
    我是江西贛州信豐人,前幾天清明節回家掃墓,記起家鄉有一種座清代客家方形圍屋,就特意過去參觀一下。圍內曾住50多戶人家,是一座典型的封閉式客家圍屋建築,為信豐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南北則各建有一個圓門,至今保存完好。西邊建有一個大水池,平時貯備水源,如遇火災發生,可就地取水滅火。
  • 《經濟日報》報導:守著東生圍,留存百年記憶
    以「守著東生圍,留存百年記憶」為標題,從東生圍的歷史、布局、變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報導。安遠歷史悠久,古蹟很多,東生圍圍屋群就是其中之一。 東生圍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距今有17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最大的方形圍屋。在東生圍周邊,還有全國最小的方形圍屋米升圍,加上磐安圍、尉廷圍、尊三圍等圍屋,構成了一個龐大圍屋群。
  • 深圳龍崗鶴湖新居,中國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圍屋
    鶴湖新居由月池、禾坪和圍屋三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25000平方米,是深圳現存300多座客家圍屋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全國最大的客家圍屋建築。門前的半月池親仁猶在,「大夫第」是道光皇帝賜予羅家第三代的一個孫子的。
  • 千年雅溪古村,藏於贛南深山之中,客家圍屋圍起來的古樸村落
    說起這座村落不得不提這裡的兩座建築:土圍和石圍,贛南有圍屋之鄉的稱號,而雅溪古村的圍屋更是這些圍屋之中的佼佼者。《說文》上有說:「圍,守也」,可見最初客家人在此修建圍屋的目的是為了「防盜防寇」,而且圍屋建築既保留了中原故土的建築遺風,同時也將客家建築風格融入了其中。
  • 贛南圍屋,客家文化的特殊名片
    贛南保護完好的圍屋至今還有600多座,龍南縣因圍屋數量多、規模大、風格特別、保存完好,有著「客家圍屋之鄉」的美譽,龍南的關西新圍是客家圍屋的典型代表。始建於清嘉慶三年,竣工於道光七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保存最為完好的客家圍屋,也是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圍屋。 關西新圍由龍南縣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與老圍「西昌圍」相對應,「新圍」因此而得名。關西新圍平面為「國」字形,為三層土木結構,每層圍屋共79間。
  • 客家圍屋,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歷經滄桑可安好?
    這些圍屋大至上萬平米,內可居數百人,如龍南縣武當鎮的田心圍,最多時曾住過九百多人;小的僅二三百平方米,如龍南縣裡仁鄉的貓櫃圍,圍內僅住一戶人家。歲月如歌,滄海桑田。贛南圍屋如今尚存500餘座,其中地處「贛南之南」的龍南縣現存376座各具特色的圍屋,佔贛南客家圍屋的近80%,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特別、保存之完好,均為全國之最,被譽為「中國圍屋之鄉」。
  • 客家圍屋,東方古羅馬城堡,歷經滄桑可安好?
    這些圍屋大至上萬平米,內可居數百人,如龍南縣武當鎮的田心圍,最多時曾住過九百多人;小的僅二三百平方米,如龍南縣裡仁鄉的貓櫃圍,圍內僅住一戶人家。歲月如歌,滄海桑田。贛南圍屋如今尚存500餘座,其中地處「贛南之南」的龍南縣現存376座各具特色的圍屋,佔贛南客家圍屋的近80%,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特別、保存之完好,均為全國之最,被譽為「中國圍屋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