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習俗各異,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等,這次到贛南來,更是領略了客家圍屋的風採。贛南客家圍屋是我國特色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客家三大古典民居樣式之一,也是客家民居中保存較多且較為普遍的一種,可以這樣說:只要有客家圍屋存在的地方,就有圍屋存在。
一般客家圍屋為方形或半圓形,其中福建圍屋以圓形為主,贛南圍屋以方形為主。這次見到的圍屋為東生圍,位於江西安遠縣城南20多公裡處的鎮崗鄉老圍村,去往國家森林公園三百山時,路經此處,被眼前這巨大的圍屋所吸引,便停下來參觀了一圈。
東生圍,四面牆高聳,一二層牆基為石壘,上以青磚砌築,十分堅固,連槍炮都不能阻擋,在四角最高的一層牆上各設一層作炮樓,高約4米,高出牆外,開有望口,便於觀察外面的動靜,可見整個圍屋建築的建造目的明顯,絕對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這也是圍屋最初設計的初衷,因當時匪患嚴重。
該建築為東生圍,又稱老圍,座東朝西,是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的客家圍屋,建屋歷時八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據了解,東生圍為當地名紳陳朗庭所建,早在乾隆四十八年,居住在福建的陳氏家族就遷到這裡並定居下來,當時陳朗庭還是個牛娃,也就是這個牛娃建起了這座巨大的圍屋。
進入東生圍內,院落十分開闊,據報導,整個東生圍的面積多達3萬多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方屋。原建後繁榮時期曾有五六百戶居住,如今由於要保護,許多居民遷到這裡來,不足至今仍有十六戶居住,經過170多年的風雨風雨,東生圍除了顯得桑倉一些外基本上保存完好。
通過門進入可到達大廳,天井為石頭鋪砌,經歷風雨的石頭表面布滿了苔蘚,兩口水井於1958年建成,但已被填平。朝殿堂方向望去,可以看到牌位上有「清輝朗潤」四個大字,細看兩邊還有磚雕文字。
內殿以木製磚砌成,抬梁式與穿插式屋架相結合的建築形式,且每個大梁下的梁託和柱子上都雕刻著精美的花鳥龍鳳圖案,造型逼真逼真,既不是雕梁畫棟,也古色古香。
漫步於圍屋內部,給人一種四通八達的感覺,到處都是相互連通的走廊,每段都設置了天井,以增加內部的光線,走廊上方的小道都用卵石鋪成,古色古香又彰顯著地方建築的特色。
現在,像這樣保存得這麼完好的圍欄已經很少了,而且還是全國最大的圍欄,現在這裡還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石子路往前望去,這裡一磚一瓦仿佛在訴說著這裡的過去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