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縣隸屬四川省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遊,東鄰內江市隆昌縣,西靠自貢市沿灘區,南接瀘州市,東北與隆昌臨界,西北與自貢市大安區相連,西南與宜賓市接壤,距省會成都約250千米。 2011年末,幅員1333平方千米。居民戶數31.83萬戶,人口107.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55萬人。城鎮化率32.74%。 縣人民政府駐富世鎮。被譽為"千年古縣"、"巴蜀才子之鄉" 、"中國豆花之城" 。富順縣原為古代江陽縣治域。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劃出富世鹽井及周圍地區設雒原郡及所轄設富世縣。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撤郡存縣,隸於瀘州,縣域約15萬公頃。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因避諱皇帝李世民的'世'字,更名為富義縣。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縣為監,隸於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約30萬公頃。 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諱皇帝趙匡義的'義'字,易名富順縣,即富順鹽監。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富順鹽監為富順安撫使司,20年(公元1283年)升為州,隸於四川行中書省之敘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州為縣,隸於敘州府。清代因之。 民國前期先後隸於川南道、永寧道。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裁道,隸屬四川省。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隸於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縣域331.2萬畝。 解放後,富順縣先後隸於瀘縣、隆昌、瀘州、宜賓。富順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遊,位於東經104°40′~105°15′、北緯28°55′~29°28′之間。
在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四市之間,縣城距宜賓、瀘州機場60公裡左右。 摺疊地形地貌 富順縣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地形以丘陵為主,佔總面積90%以上,丘陵多呈饅頭狀。 摺疊氣候環境 類型 縣境屬亞熱帶溼潤季風型氣候。隆冬無嚴寒,初春氣溫回升不穩定、波動大,夏有酷暑,秋季綿雨不明顯。年內出現寒潮、暴雨、高溫、特大伏旱等自然災害,尤以高溫、伏旱造成危害最嚴重。 光照 2006年,平均氣溫19.2℃,比正常年份偏高1.3℃;年極端最高氣溫41.5℃,最低氣溫1.2℃。;年總日照時數1062小時,比正常年份偏少10%。富順縣累年(1971至2000年)年總日照時數平均在1000小時以上,其中歷年8月日照最多,平均可達191.1小時;7月次之,為175.9小時。
歷年12月日照最少,平均僅35.0小時。年最多日照時數達1418.3小時;年最少日照時數僅876.5小時,月最多日照時數出現在8月份,約為300小時;月最少日照時數出現在12月份,僅為4.9小時。從季節分布看,春季總日照時數佔全年總日照時數的比例為19%,初夏佔22%,盛夏佔31%,秋季佔18%,冬季佔10%。大春生長季節總日照時數為940小時,佔全年總日照時數的比例達80%,而冬半年僅佔20%。全年日照百分率為24%。自10月至次年2月日照百分率均低於20%,1月和12月日照百分率最小,僅有9%。3月至9月日照百分率大都在22%以上,其中4、5月和7、8月均在30%以上,8月日照百分率最大,達到了42%。
氣溫 冬季平均氣溫最低,為8.7℃;從冬季到春季和從春季到初夏氣溫回升均較快;盛夏平均氣溫最高,為27.1℃;由盛夏到秋季和由秋季到冬季氣溫下降迅速。一年當中, 1月最冷,8月最熱,1月平均氣溫最低僅4.8℃,8月平均氣溫最高可達30.0℃。氣溫年較差較小,為19.6℃。在氣溫的旬分布中, 1月中旬最冷,旬平均氣溫為7.4℃;8月上旬最熱,旬平均氣溫為28.2℃左右。累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5℃,出現在9月;累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1℃,出現在1月。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1.6℃。月平均最高氣溫8月最高,為32.0℃,1月最低。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5.2℃,月平均最低氣溫1月最低,為5.7℃,8月最高。 降水 富順縣累年(1971至2000年)年總降水量平均為1028.8mm。
歷年7、8月降水最多; 1、12月降水最少,均不足20mm。年最多降水量為1470.7mm,月最多降水量在448.9mm,出現在8月。年最少降雨量為777.4mm。月最少降雨量為0.5mm,出現在11月,而非出現在12、1月。各季節降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比例分別是:春季佔9%;初夏佔27%左右;盛夏佔37%;秋季佔22%;冬季佔5%。我縣大春生長季的降雨量為944.7毫米,佔全年的92%,但全年大雨、暴雨均出現在本生產季,較多降水以徑流形式流失,使有效降水明顯減少。小春生長季降雨量為176.5mm,佔全年的17%縣境內河流屬沱江水系,沱江由北向南縱貫縣境,總共有大小溪河351條,其中長5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條,長1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在30平方千米以上24條。 沱江幹流富順河段:境內流長87千米,總水面32平方千米。
年平均流量400立方米/秒左右,年徑流總量129.3億立方米,最大峰量152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72立方米/秒。 釜溪河:沱江一級支流,建國前自貢食鹽運輸之通道,故又稱鹽井河。源於旭水河、威遠河,在自流井鳳凰壩匯合後,名釜溪河。該河經自貢市南折由互助鎮力和村入縣境,在永年鎮李家灣匯入沱江,全長73.3千米,縣境內長32千米,天然落差19.1米,平均比降0.27‰,河道迂迴曲折,沿江多系低山淺丘,河谷開闊,岸邊多臺地,比降平緩極易受沱江洪水倒灌。 鎮溪河:是釜溪河一級支流,源於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鎮鐵匠灣,由自貢、宜賓、富順邊界流經合水橋、富全鄉黑水凼,入宜賓孔灘、草堂、王場鄉進入本縣富和鄉,流入木橋溝水庫後,在李家灣鎮溪口注入釜溪河,再下流400米處匯入沱江。全長75千米,境內長60.5千米,流域面積43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天然流量6.12立方米/秒,是縣城飲水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