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結對共建

2021-01-08 廣州日報

活動期間,與會嘉賓在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參觀學習。

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啟動七大功能。

抗日老戰士謝嶽講述紅色故事。

專題

在第五個國家烈士紀念日的到來前夕,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舉行 「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紅色宣講活動。當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宣布結對共建,雙方表示將共同推進廣佛紅色資源挖掘、研究等工作,推動廣佛市民對紅色文化認知。同時,《廣州日報·佛山新聞》廣佛小記者俱樂部實踐基地也在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授牌,為廣佛青少年打造一個紅色教育學習、傳播的平臺。

大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大瀝通過探索結對共建模式、率先打造鎮街紅色基地等多舉措,是希望通過重新挖掘整理本地紅色歷史資源,完善黨建陣地,以此匯聚紅色力量,為「品質大瀝,幸福家園」發展打造紅色引擎。

文、圖/溫利、關豔娟

紅色沃土:

緬懷先烈英魂 激活「紅色細胞」

9月28日上午,來自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南海區文明辦、南海區擋案局、南海區委黨史研究室、大瀝鎮等相關單位和部門負責人以及大瀝革命烈士後人、少先隊員代表等100多人齊聚大瀝革命烈士紀念碑下,眾人一起奏國歌,敬獻花圈,並緩步繞紀念碑一圈緬懷在廣州起義大瀝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們。

大瀝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沃土。1927年12月11日凌晨,廣州起義槍聲打響,起義部隊第一次在中心城市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次日,為響應和配合廣州起義,大瀝戰鬥的槍聲響起。

大瀝戰鬥最終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而失敗,縣委書記陳道周、縣委委員周俠生、張靄泉、杜敬枝等104名農民赤衛軍壯烈犧牲。但作為中共南海縣委直接部署和指揮的一次重大的武裝軍事行動,它積極地支援了廣州起義,給南海的反動派一次有力的打擊;它鍛鍊了南海的共產黨人和工農革命群眾,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作為紅色革命搖籃,在農村革命力量的孕育過程中,大瀝締造了三個「第一」:中國共產黨在這裡發展了南海縣農村第一批黨員;成立了南海縣農村第一個黨小組;建立了南海縣第一個區級和鄉級農民協會。

大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革命烈士紀念日前夕舉行本次活動,是希望盤點、提煉大瀝紅色文化發展脈絡,增強市民對紅色文化認知和認同,以此激發大瀝紅色文化活力。

紅色「聯姻」:

探索結對共建新模式 聚力推廣佛紅色資源

為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還探索組織之間的縱向交流與跨界合作。當天,雙方舉行結對共建授牌儀式,希望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擦亮南粵「紅色名片」。

現場,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李嵐表示,廣佛是近現代史上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迫切需要進行深入挖掘、保護、利用。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向廣大市民搭建一個平臺,對普及、宣傳、推介紅色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是目前廣東省內建館時間最早的專題性革命歷史博物館。大瀝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沃土,也是南海農村革命的搖籃。」 李嵐稱,經過前期的廣泛溝通、共同商議,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今後將攜起手來,在紅色資源整合、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共建活動。

李嵐表示,希望雙方能通過這一舉措,達成1+1>2的效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增強資源共享,共同挖掘提升廣佛紅色資源,更好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地展示廣東革命歷史、光榮傳統,增強廣佛市民對本地紅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按照協議,共建後,雙方將促進館、廳資源雙向開放,並將在人才培養、歷史研究等方面展開合作。另外根據協議,雙方還將在廣州、佛山地區開展針對中小學生研學之旅等社教活動等。

紅色陣地:

率先打造黨建陣地 創新實現「七大功能」

當天紅色宣講活動主辦地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是南海區首個以紅色革命歷史為主題的展廳。前身是始建於六十年代初大瀝革命文物陳列室,經過南海區委黨史研究室、大瀝鎮宣傳文體辦、文明辦共同籌建,於今年9月在升級改造後試運營。展廳豐富了1927年到1949年前後的革命歷史史料和內容,還提供參訪、導覽、紅色課堂、重溫入黨誓詞等服務。當天,大瀝革命後人謝嶽受聘為展覽廳名譽顧問,4名黨員、義工被聘為展廳「紅色志願宣講員「、「紅色志願者」。展廳服務方面制定了一套標準化參觀流程。包括「七個一」活動內容,即瞻仰一次革命紀念碑、參觀一次展覽、觀看一場專題教育片、重讀一段黨章、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參加一場宣講學習、發表一篇參觀感言。

今年4月,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提出,要以博物館的規劃與建設引領城市內涵式發展,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探索南海「大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為此,大瀝鎮率先行動,通過重新挖掘整理本地紅色歷史資源,完善黨建陣地,以此延續紅色火種、匯聚紅色力量,為「品質大瀝,幸福家園」發展打造紅色引擎。

根據計劃,展覽廳未來將打造成為展示南海區紅色革命歷史的文化新地標,以及南海區愛國主義教育、黨史研究的新陣地。活動現場,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宣傳思想教育」陣地七大功能啟動,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黨員教育、廉政教育、鄉情文化教育、未成年人教育、黨史研究及志願服務等。

大瀝鎮黨委委員鍾淑貞表示,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能成為全鎮、全區及至廣佛市民了解大瀝革命歷史的窗口、黨員黨性教育和群眾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廣大市民和黨員幹部通過參觀、學習、宣講等活動形式,能銘記革命歷史,汲取紅色力量,以此增強幹事創業動力。

為了給青少年搭建一個學習、傳播紅色文化的平臺,廣佛小記者俱樂部實踐基地也在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授牌。「廣佛小記者俱樂部」是《廣州日報·佛山新聞》品牌項目平臺之一。本次廣佛小記者俱樂部實踐基地落戶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也將在廣佛中小學生生中的搭建一個紅色教育社會實踐的平臺。

紅色課堂:

革命後人講述崢嶸歲月

黨員幹部溫黨史悟初心

當天,大瀝革命烈士後人謝嶽、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李嵐聯手在展廳內開講,近百名黨員幹部、少先隊員重溫烽火歲月,牢記革命初心。

今年92歲的「老戰士」謝嶽,出生在佛山南海大瀝鎮鐵村,是當年迎接廣州解放的中共地下黨員之一。 「鐵村是只有300多人的小村莊,但擁有革命人士40多人,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鐵村總是英雄輩出,是真正的『紅色堡壘村』」。謝嶽說,這種革命精神感染了他。童年的謝嶽也見證了中國人民飽受日本的侵略,民不聊生,也讓他萌生了反抗的思想。

「謝頌雅是我的堂兄。廣州起義期間,他擔任南海黨委宣傳委員,在大瀝戰鬥過程中,他與當時南海的縣委書記陳道周、縣委組織部長周俠生一同帶隊突破包圍。」謝嶽回憶稱,自己革命思想的萌芽於堂兄謝頌雅有很大關係。之後,謝嶽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地下工作,冒死保護黨的文件,並出色完成了宣傳七大文件等任務。「當時,轉交情報、發抗日傳單,這些事情一旦被暴露,都是要殺頭的,但是我沒有懼怕過,我感覺為革命做了有意義的工作。」謝嶽說。

抗日戰爭時期,謝嶽加入中共領導的廣東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常年在珠三角地區進行遊擊戰鬥。後來,又被派回廣州參與地下黨的戰鬥工作,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49年10月14日迎接解放大軍進廣州時,我是當時168位地下黨成員之一,我感到很自豪!」謝嶽說。

退休後,謝嶽投身於民辦老齡事業中繼續發揮著光和熱。如今,已經92歲高齡的他仍舊在管理老人服務中心,還推出了「互助時間銀行」計劃,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新風尚。

「大瀝經濟發展非常好,全國百強鎮排名位列前茅。如今,在紅色資源整合上也不斷發力,真正做到了黨建與經濟工作的比翼雙飛。」對於家鄉大瀝,謝嶽有感而發。

相關焦點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結對共建
    專題在第五個國家烈士紀念日的到來前夕,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舉行 「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紅色宣講活動。當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宣布結對共建,雙方表示將共同推進廣佛紅色資源挖掘、研究等工作,推動廣佛市民對紅色文化認知。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大家有沒有留意, 這裡還隱藏著一座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該棟建築是廣東諮議局舊址,前身是廣東諮議局的一個辦公場所。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大家有沒有留意, 這裡還隱藏著一座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該棟建築是廣東諮議局舊址,前身是廣東諮議局的一個辦公場所。
  • 大瀝以前長啥樣?藤編、內衣工藝如何煉成?這些博物館內有答案!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大瀝,就有不少好玩而又有意義的展覽廳或博物館!聯繫電話:81212636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位於大瀝革命烈士紀念碑旁的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是南海區內第一個紅色革命歷史主題展廳。該展覽廳的前身是始建於1958年的大瀝革命文物陳列館。
  • 參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之體驗
    有人說,如果這個世界有一處地方,能夠讓你在一瞬間既能見證到人類智慧的高級,也能讓你驚見到人類生命的渺小,那這個地方,一定是博物館。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窗口。了解一座城市的古往今來,除了讀書,毫無疑問,去博物館參觀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每逢外出旅遊,參觀博物館是否在你的行程計劃當中呢?
  • 關於徵求中央蘇區(廣東)歷史博物館、廣東梅州革命歷史紀念館...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指示精神,梅州作為省重點革命老區、廣東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為傳承優良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
  • 省收藏家協會將108件實物藏品捐贈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81位廣東省收藏家協會會員向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無償捐贈了108件(套)實物藏品。本次捐贈活動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主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廣東省收藏家協會承辦。主辦方介紹,本次捐贈的藏品類別眾多,包括收據、票證、印章、書籍報刊、書信等,而且藏品時間從晚晴到現代,跨越了上百年歷史。
  • 中山三院抗「疫」一線影像入藏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記者日前從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獲悉,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抗疫一線影像入藏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這是本地文博機構獲捐贈入藏的首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影像資料。 中山三院是新冠肺炎省級定點收治醫院,也是廣東首批馳援武漢的醫療隊伍成員之一。醫院醫護人員分四批先後支援武漢,是目前廣東省內向武漢派出醫療隊員人數最多的醫院。館方表示,這是一批彌足珍貴的影像資料。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創新模式講好紅色故事
    2019年7月1日,「1927·廣州起義」沉浸式體驗話劇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的廣州起義紀念館開演。這種把話劇藝術手法和博物館講解結合起來的全新方式,令觀眾耳目一新,迅速成為「爆款」產品,預約不斷,也吸引了很多省內外同行的目光。
  • 浦城管厝:籌建革命歷史博物館 革命精神代代傳
    東南網訊(通訊員 柳志勇 邱春靜)5月21日,位於浦城縣管厝鄉慶元村的福建省慶元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項目建設工地上,工人正抓緊進行室內裝修及布館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該館佔地23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主展廳將分為「先遣隊揮師入慶元、挺進師創建根據地、反'圍剿'軍民同浴血、黨組織為中流砥柱、慶元山紅旗永不倒」五個單元主題布展,利用實物、照片、圖版、文版、漫畫、聲光電三維技術等手段,再現慶元山地區革命鬥爭歷史。
  • 建議儘快促成已籌備六十年的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
    為了全面還原上海現代革命風雲,生動反映早期黨的光輝業績,清晰展示各位偉人的閃光足跡,應該建立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使之在開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然而,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卻籌備60年尚無結果。   早在1950年初秋,上海市委根據陳毅的提議,經過討論決定對建黨初期史跡進行調查,並以此為基礎在滬建立一座大型革命歷史紀念館。
  • 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獲「國字號」殊榮
    能榮獲這一稱號,與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堅實的華僑文化不無關係。該館地處南安市金淘鎮佔石村,背靠葉飛將軍故居,依山而建,具有閩南建築風格,主體為六個連體房展室,規劃佔地23.2畝,工程佔地總面積約46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3457.76平方米,布館面積2180平方米。
  • 大別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文物招募令
    你家藏有革命歷史文物嗎?霍山縣大別山革命歷史博物館要預備開館啦,博物館準備以接受捐贈,有償徵集、協商借展的方式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紅色革命文物。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後都蘊藏著動人的故事,都承載著偉大的革命精神。
  • 紅色旅遊:「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
    今天小編來講解一下瑞金的這個歷史博物館。近年來,瑞金在大力推進創建全國愛國 主義文化名城,提出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戰略。瑞金是 革命聖地、紅色故都。工農紅軍在這裡創建了臨時中央政府。該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從50年代延續至今的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通過尋訪各地革命歷史博物館,尋找70年來的」紅色史跡「,梳理博物館的歷史沿革和紅色文物收藏,回望七十年前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大地的風雲際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位於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美術館)的新址開放不過一年多。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創新模式講好紅色故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2019年7月1日,「1927·廣州起義」沉浸式體驗話劇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的廣州起義紀念館開演這種把話劇藝術手法和博物館講解結合起來的全新方式,令觀眾耳目一新,迅速成為「爆款」產品,預約不斷,也吸引了很多省內外同行的目光。廣州是紅色資源、近代革命資源大市,作為中國紅色旅遊資源普查試點城市,目前共普查出紅色旅遊資源619項,其中物質遺存類526項、人文活動類93項。
  • 銘記革命歷史,追憶崢嶸歲月——鹽池縣革命歷史紀念館
    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精神文化,這裡是鹽池革命歷史紀念館(鹽池縣博物館),始建於2006年9月,位於寧夏鹽池縣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內,分上下兩層,第一層展示紅色歷史,第二層展示古代歷史,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 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傳承歷史 再創輝煌
    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是一所長期展出我國歷史與革命文物史跡的大型博物館。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博物館佔地面積9.2公頃,其內部包括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兩個使用單位。在平面布置上,前者佔用北部,後者佔用南部,公用的門廳、禮堂等位於兩者之間。
  •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南雄瑤坑村:傳承革命歷史 緬懷革命先輩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南雄瑤坑村:傳承革命歷史 緬懷革命先輩 2020-08-18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 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位於瑞金市象湖鎮蘇維埃紀念園內,是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直接領導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締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而建立的專業性紀念館。這組蠟像展示毛主席正在開幹部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