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創新模式講好紅色故事

2020-12-14 廣州日報

2019年7月1日,「1927·廣州起義」沉浸式體驗話劇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的廣州起義紀念館開演。這種把話劇藝術手法和博物館講解結合起來的全新方式,令觀眾耳目一新,迅速成為「爆款」產品,預約不斷,也吸引了很多省內外同行的目光。

廣州是紅色資源、近代革命資源大市,作為中國紅色旅遊資源普查試點城市,目前共普查出紅色旅遊資源619項,其中物質遺存類526項、人文活動類93項。底蘊深厚,分布普遍,形態多樣,如何根據它們不同的特點,開發出成體系、上規模、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正是這幾年,廣州的文化旅遊主管部門,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和一線工作人員們,孜孜以求的事情。革博的探索,頗具啟發意義。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謝瑩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近幾年,特別是過去兩年來,革博的創新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是沉浸式話劇,「這種沉浸式的方式,之前在我們這種紅色主題的紀念館、博物館裡用的比較少。大家可能習慣了那種的呈現方式——聽講解員講,然後去看展板。這種沉浸式話劇應該說是打破了這種相對單一、相對靜態的參觀模式,讓觀眾進入到一種『沉浸式』的氛圍中。

謝瑩說,這齣話劇是在廣州起義紀念館的展廳中演出的,是歷史事件發生的舊址,保存了很多當年的歷史信息,」這樣一方面是這樣一個獨特的環境;另一方面,在話劇的推進中設計了很多與觀眾的互動,容易把觀眾的情緒帶入到表演當中去,好像真的參與到了當時的情境之中,感受很強烈。「

謝瑩告訴記者,現在的觀眾們對沉浸式、體驗式的參觀方式興趣很大。館方在推出這個話劇之後,也在思考怎樣下一步該怎麼走。接下來,一方面是對話劇本身繼續完善、提升;另一方面,也在考慮跳出博物館館址本身的限制,把它送到更多的地方去,比如在與廣州起義有關的其他一些重要地點。

用好紅色資源,做好紅色傳播,是「形式」和「內容」雙核驅動,相輔相成的工作。「半條棉被」是近年發掘出的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當中體現出來的赤子初心,震撼世人。這讓我們認識到,對既有材料的深入挖掘,新材料的不斷發現,以及新的角度、新的講述方式,都是講好紅色故事,令我們的「紅色資源庫」更加豐沛的重要手段。謝瑩說,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創作的木偶劇《遊曦》,就是博物館深挖廣州紅色文化資源後被用藝術的形式轉換後的成果。1927年,廣州起義爆發,在與指揮部已失去聯繫,孤立無援的狀況下,遊曦帶領的女兵班堅守在天字碼頭,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拼殺,卻因為敵眾我寡,最終英勇犧牲。這個英雄人物,過去大家了解並不多,「我們把她的故事整理出來之後,木偶劇院的潘大慶院長知道之後感覺特別好,於是就有了這齣劇」。今年「七·一」期間,這齣劇的選段也在廣州起義紀念館大院內演出了幾場,場場爆滿,約都約不上。

謝瑩說,館裡也在緊鑼密鼓地編輯一部與廣州起義、工人運動有關的人物圖書,其中有一部分人物,就是過去不太為大家所知的,但他們的經歷震撼,故事感人,「這部書不是學術著作,是面向一般公眾的書」,謝瑩說,類似這樣以紮實的研究為基礎,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的工作,會是接下來的一個創新突破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結對共建
    活動期間,與會嘉賓在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參觀學習。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啟動七大功能。抗日老戰士謝嶽講述紅色故事。專題在第五個國家烈士紀念日的到來前夕,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舉行 「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紅色宣講活動。
  • 利用革命遺址歷史價值 發揮廣東紅色資源作用
    廣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革命的風雲歲月裡,廣東黨組織從創建地方組織到促進國共合作和大革命運動,從率先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到建立革命根據地、開闢華南敵後抗日戰場,堅持帶領南粵人民英勇卓絕地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譜寫了壯麗輝煌的紅色歷史詩篇。
  • 講好大別山紅色故事
    講好大別山紅色故事大別山幹部學院依託優勢資源打造精品課程弘揚大別山精神■林志成穿紅軍服、唱紅軍歌、走紅軍「志仁小道」;觀看學院老師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著眼於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大別山幹部學院成立了這支隊伍,紅軍後代、革命烈士家屬、黨史專家紛紛加入。參觀見學中,黃德躍通過訪談形式講述的《大別山滿門忠烈一家人》的故事,深深感染著學員。不少學員在感言中提到這樣的講述方式,大讚「有感染力、有說服力」。截至目前,黃德躍等宣講團成員每年宣講紅色故事300餘場。
  • 江蘇睢寧: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革命故事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張揚 通訊員 顧士剛 卓士超)為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等,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2月13日,睢寧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赴抗日戰爭最後一役紀念館,通過參觀照片、實物、油畫、場景等,開展「不忘國恥、砥礪前行」國家公祭日主題教育活動
  • 大別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文物招募令
    你家有紅色文物嗎,拿出來曬曬吧!你家藏有革命歷史文物嗎?霍山縣大別山革命歷史博物館要預備開館啦,博物館準備以接受捐贈,有償徵集、協商借展的方式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紅色革命文物。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後都蘊藏著動人的故事,都承載著偉大的革命精神。比如黨旗、黨徽、革命時期的票據、紅軍的服裝、刊物及革命烈士遺物(包括烈士紀念品、紀念證及證章和革命烈士的日記、書信、稿件等原始文字資料)、紅軍和將軍文物等等,現在不僅可以拿出來曬曬,而且還能在霍山縣大別山革命歷史博物館這個大平臺展示啦!
  • 「紅色記憶」巡展百場創紀錄 金華市博物館創新服務模式顯成效
    8月18日,由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主辦,金華市博物館承辦的「紅色記憶—金華革命鬥爭史展」第100場巡展活動在東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順利舉辦,50餘名退役軍人及黨員幹部有序參觀展覽。
  • 高臺在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
    高臺是紅色的高臺,西路軍的精神在這裡傳頌。沿著絲綢之路,西路軍紀念館、紀念園、遺址諸多,而位於高臺縣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是現今保存西路軍歷史最全面、權威的紀念館,這裡掩埋著董振堂、楊克明等3000多名西路軍革命烈士的忠骨。
  • 濟南講好紅色故事 發展紅色旅遊
    濟南戰役之於這座千年古城的意義是全方位的,而「紅色旅遊」則能在革命歷史和普通民眾間形成最好的「共鳴」,成為助推濟南城市發展的新動能。紅色資源是寶貴「歷史遺產」說到濟南紅色革命遺址,很多市民都能信手拈來,解放閣、郎茂山、茂嶺山、大峰山……濟南紅色旅遊 資源豐富,同時更是文物古蹟和自然風光薈萃之地。
  • 南湖革命紀念館「雲」上講好《革命文物裡的初心故事》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 雲鄉革命史跡陳列館開館 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7月6日,鶴山市址山鎮雲鄉革命史跡陳列館正式開館,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元醒出席揭幕儀式。  由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張懷樓原址升級改造後的雲鄉革命史跡陳列館,是址山鎮在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的直接參與和精心指導下,按照「原址保護、修舊如舊」原則打造的具有鶴山特色的黨史宣傳教育基地。
  •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去年接待遊客1150萬人次
    (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熊明 攝/視覺重慶近日,博物館界知名新媒體平臺「博物館頭條」公布「2019年度中國博物館參觀量100強」榜單,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紅巖博物館」)以1150萬人次位居全國博物館2019年遊客接待量第二位,僅次於故宮博物院。這家博物館魅力何在?又將如何進一步發展?5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紅色旅遊:「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
    嗨咯,大家好!今天小編來講解一下瑞金的這個歷史博物館。近年來,瑞金在大力推進創建全國愛國 主義文化名城,提出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戰略。瑞金是 革命聖地、紅色故都。該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以整合資源為根本,著力抓好以新館為龍頭景點的旅遊參觀線路建設。新館立足於與葉坪、沙洲壩、雲石山 革命 舊址群「紅色之旅」旅遊線有機結合,打破老館「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局面。
  • 天子山景區管委會: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革命精神
    工作人員正在為遊客講紅色故事 「前面就是賀龍銅像,賀龍元帥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正在遊道上巡查的天子山景區管委會主任秦浩軍碰到前來諮詢的遊客
  • 天子山景區管委會: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革命精神
    工作人員正在為遊客講紅色故事「前面就是賀龍銅像,賀龍元帥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正在遊道上巡查的天子山景區管委會主任秦浩軍碰到前來諮詢的遊客,便一路上同遊客講起賀龍元帥的革命故事。據統計,10月1日至4日,賀龍公園已接待遊客8萬餘人,紅色旅遊景點深受遊客青睞。 近年來,天子山景區管委會依託賀龍公園紅色教育基地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每名幹部職工都成為紅色故事的宣講者,在遊道上、在景點上,從講述賀龍元帥「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開始,將革命精神不斷傳承下去。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大家有沒有留意, 這裡還隱藏著一座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該棟建築是廣東諮議局舊址,前身是廣東諮議局的一個辦公場所。
  • 講好紅色故事 打造紅色旅遊名片
    信息時報訊(記者 葉佳茵)12月11日,由從化區呂田鎮委員會主辦的「賡續紅色因子 講好呂田故事」2020呂田紅色旅遊講解員選拔大賽在蓮麻小鎮舉行。現場24位決賽選手銳意創新、匠心創作,充分展示講解技能和風採,將呂田紅色老故事講出新時代新內涵。
  • 廣東重大紅色革命紀錄片《銘記來時路》國慶首播
    為迎接建黨100周年,10月1日晚21時,九集系列紀錄片《銘記來時路》於國慶強檔登陸廣東電視新聞頻道,生動再現大革命策源地的歷史風雲、還原革命親歷者的心路歷程,首播時長為50分鐘。《銘記來時路》是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指導、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廣東新聞廣播承制的重大紅色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旨在講好紅色故事、傳承信仰的力量。《銘記來時路》將九個廣東重要紅色革命遺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新風貌與革命背景相結合,深度挖掘一個個精彩且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瞬間,讓觀眾重溫發生在廣東的紅色故事,銘記來時。
  • 中紅旅集團|紅色旅遊正當時:如何在現代背景下,講好革命故事?
    但在現代環境之下,大部分遊客都未曾切身經歷特殊年代的洗禮,紅色旅遊特有的年代感難以與旅遊者形成共鳴。因此,為旅遊者講好當年的歷史故事,使遊客與革命時代的精神產生共鳴,是每個紅色景區所必須要具備的基礎條件。
  • 台州:發展紅色旅遊,講好紅色故事
    紅色留下了歲月遺存,並且熔鑄於台州人的血液與精神之中。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紅色文化含義越來越豐富,紅色景點也愈發熠熠生輝。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正值發展紅色旅遊的大好時機。台州以此為契機,著力打造紅色文旅品牌,用心講好台州紅色故事,讓紅色成為新時代開放合作的「最亮色」。
  • 講好南潯紅色故事,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組織探訪張新華烈士故居
    2020年11月25日早晨,初冬陰冷,細雨綿綿,一輛載著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一組27人的大巴駛往湖州南潯,開始了瞻仰張新華烈士故居的紅色之旅。她用短暫的一生實現了「為革命喘完最後一口氣」的誓言。當日上午11時,一首嘹亮的《新四軍軍歌》拉開了此次活動的序幕。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革命烈士紀念館退休幹部張志勇,向南潯區檔案館捐贈了陳毅之子陳昊蘇「張新華烈士故居」的親筆題字,以及其他幾位領導的題詞賦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