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1927·廣州起義」沉浸式體驗話劇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的廣州起義紀念館開演。這種把話劇藝術手法和博物館講解結合起來的全新方式,令觀眾耳目一新,迅速成為「爆款」產品,預約不斷,也吸引了很多省內外同行的目光。
廣州是紅色資源、近代革命資源大市,作為中國紅色旅遊資源普查試點城市,目前共普查出紅色旅遊資源619項,其中物質遺存類526項、人文活動類93項。底蘊深厚,分布普遍,形態多樣,如何根據它們不同的特點,開發出成體系、上規模、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正是這幾年,廣州的文化旅遊主管部門,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和一線工作人員們,孜孜以求的事情。革博的探索,頗具啟發意義。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謝瑩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近幾年,特別是過去兩年來,革博的創新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是沉浸式話劇,「這種沉浸式的方式,之前在我們這種紅色主題的紀念館、博物館裡用的比較少。大家可能習慣了那種的呈現方式——聽講解員講,然後去看展板。這種沉浸式話劇應該說是打破了這種相對單一、相對靜態的參觀模式,讓觀眾進入到一種『沉浸式』的氛圍中。
謝瑩說,這齣話劇是在廣州起義紀念館的展廳中演出的,是歷史事件發生的舊址,保存了很多當年的歷史信息,」這樣一方面是這樣一個獨特的環境;另一方面,在話劇的推進中設計了很多與觀眾的互動,容易把觀眾的情緒帶入到表演當中去,好像真的參與到了當時的情境之中,感受很強烈。「
謝瑩告訴記者,現在的觀眾們對沉浸式、體驗式的參觀方式興趣很大。館方在推出這個話劇之後,也在思考怎樣下一步該怎麼走。接下來,一方面是對話劇本身繼續完善、提升;另一方面,也在考慮跳出博物館館址本身的限制,把它送到更多的地方去,比如在與廣州起義有關的其他一些重要地點。
用好紅色資源,做好紅色傳播,是「形式」和「內容」雙核驅動,相輔相成的工作。「半條棉被」是近年發掘出的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當中體現出來的赤子初心,震撼世人。這讓我們認識到,對既有材料的深入挖掘,新材料的不斷發現,以及新的角度、新的講述方式,都是講好紅色故事,令我們的「紅色資源庫」更加豐沛的重要手段。謝瑩說,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創作的木偶劇《遊曦》,就是博物館深挖廣州紅色文化資源後被用藝術的形式轉換後的成果。1927年,廣州起義爆發,在與指揮部已失去聯繫,孤立無援的狀況下,遊曦帶領的女兵班堅守在天字碼頭,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拼殺,卻因為敵眾我寡,最終英勇犧牲。這個英雄人物,過去大家了解並不多,「我們把她的故事整理出來之後,木偶劇院的潘大慶院長知道之後感覺特別好,於是就有了這齣劇」。今年「七·一」期間,這齣劇的選段也在廣州起義紀念館大院內演出了幾場,場場爆滿,約都約不上。
謝瑩說,館裡也在緊鑼密鼓地編輯一部與廣州起義、工人運動有關的人物圖書,其中有一部分人物,就是過去不太為大家所知的,但他們的經歷震撼,故事感人,「這部書不是學術著作,是面向一般公眾的書」,謝瑩說,類似這樣以紮實的研究為基礎,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的工作,會是接下來的一個創新突破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