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近日,去鎮江旅遊,行至北固山,登北固樓,一望長江,正所謂「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這位南宋時期能文能武,從北方抗金歸來一心想要北伐的英雄人物於京口(江蘇鎮江)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孫權、劉裕是備受作者推崇的幾位歷史人物。
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孫吳正式建國,築石頭城遷都建業(今南京)。歷史上的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這六朝包括: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六個短命王朝。就連後世的朱明王朝(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搶奪其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後遷都北京)與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亦不夠長久。建都於南京的王朝註定蒙上了一層悲情色彩。
說到孫權所處的三國時期一定繞不開的話題人物:曹操。曹操可以說是後世爭議最大的幾位歷史人物之一。曹操的曹魏政權在當時作為正統的政權存在,直至南宋時期。因金人的鐵騎南下踏破大宋的江山,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不得不南遷至杭州,建立南宋政權。由於南宋軍事的羸弱與北方漢化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做大做強,使南宋對於北伐的決心越來越弱。正是在這政治背景下,南宋人將罪過歸結於曹操,認為曹操是將中國變成禮崩樂壞的罪魁禍首。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去世後曹丕篡漢自立,自此中央集權的漢朝滅亡。後曹魏政權因司馬家祖孫三代四人欺曹家孤兒寡母,終於司馬炎一代統一,建立西晉王朝。西晉吸取曹魏的經驗教訓,大量分封同姓王以求對中央政權有所保護。可正是司馬炎的一個荒謬決定開始了中國北方長達三百多年的動亂與暗無天日。司馬炎傳位給他的兒子司馬衷,一個先天智力有障礙的人。至此西晉時代的「八王之亂」禍起,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國家實力。當真正的外敵長驅直入時,中原大地已無力量抵抗,只能被迫跨過長江,於南京建立東晉政權。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淪為匈奴、鮮卑、氐、羯、羌族一幹少數民族爭奪的地盤。漢民族民不聊生,悲慘過活。筆者認為罪魁禍首應在於司馬炎而非曹操。曹操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坐穩北方且抵禦外敵入侵,而司馬炎不顧江山社稷傳位於不適合之人最終釀成大禍。
然而漢民族並未完全屈服於外族的鐵騎之下,長江以南的人民北伐之心日漸高漲。劉裕,南朝的創建人,小名寄奴。劉裕的北伐給了無數漢民族的人民以希望。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劉裕的北伐並未成功但依然使中原兒女看到了南方朝廷對於收復失地的決心。辛棄疾所處的南宋與當年的境地是何其相似,然而其對於南宋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失望至極。辛棄疾是多麼想像當年劉裕那樣「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現實的殘酷只能讓他站在京口,北望中原大地發出一聲聲感慨,後世亦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