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9月爆發的濟南戰役中,湧現出了兩支光榮的英雄部隊,一個是濟南第一團,另一個是濟南第二團。這兩個團在濟南戰役發揚不怕流血犧牲、頑強拼搏的鬥爭精神,率先突破濟南城,為全殲敵人守軍,勝利解放濟南,立下了赫赫戰功。那麼,濟南第一團和濟南第二團的正規番號是什麼呢?後來去哪裡了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濟南第一團的正規番號是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第25師第73團,時任團長名叫張慕韓,他後來的軍銜是大校。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第25師第73團,是由抗戰時期八路軍膠東軍區主力部隊發展而成的,後來在1949年2月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27軍第79師第235團。在濟南戰役中,第73團在張慕韓團長的率領之下,承擔著主攻濟南內城的重任,奉命在濟南城東南角實施爆破突擊。
當時,由於國民黨守軍負隅頑抗,第73團架設的登城雲梯多次被敵人打斷,致使第73團登城受挫。不過,第73團全團官兵頑強苦鬥,反覆架設登城雲梯,前僕後繼,浴血奮戰,終於率先勝利突破濟南東南角城垣。此後,張慕韓率領第73團穩住陣腳,多次打退敵人的兇猛反補,同時用炸藥將城牆炸出一條豁口,使後續部隊得以向濟南城內縱深快速突進。
在濟南內城的巷戰中,第73團馬不停蹄,大膽穿插分割,並會同兄弟部隊成功攻佔了濟南敵軍指揮部,為全殲濟南敵軍作出了突出而重大的貢獻。濟南戰役之後,經過層層上報批准,第73團被授予了「濟南第一團」的光榮稱號。後來,濟南第一團還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重大戰役,戰功尤為突出。建國之後,濟南第一團還跟隨第27軍參加了抗美援朝,在長津湖戰役中於柳潭裡地區與美陸戰第1師血戰數日,打出了我軍的軍威,可歌可泣。
從朝鮮回國之後,濟南第一團的番號一直存在,仍然是1949年2月改編形成的第27軍第79師235團。上世紀八十年代,濟南第一團還參加了老山地區防禦作戰,在第27軍升格為第27集團軍之時,第235團的番號仍然存在。後來,為了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第235團發展為了第235機械化步兵旅。現在,濟南第一團的番號是某重裝合成旅,隸屬於某集團軍,駐地在安徽滁州。
濟南第二團的正規番號是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7師第109團,時任團長名叫田世興,他後來的軍銜也是大校。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7師第109團,也是從膠東軍區走出來的部隊,後來在1949年2月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31軍第91師第271團。在濟南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7師第109團,在團長田世興的率領下,浴血奮戰8個晝夜,先後突破濟南商埠、外城、內城三道城牆,是第二個攻入濟南的團級作戰單位。
在濟南戰役之後,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7師第109團,經過層層上報審批,被授予了「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這裡要多說的是,在濟南戰役中,濟南第二團最初比濟南第一團進攻進展快,還率先攻上了濟南內城城樓,但遭到了敵人守軍猛烈反撲,導致突擊進展較為遲緩,最終落在了濟南第一團的後面,成為了第二支攻入濟南內城的團級作戰單位。
後來,濟南第二團於1949年2月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31軍第91師第271團,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和福州戰役等重大戰役,立下了很多突出的戰功。建國之後,濟南第二團的番號一直存在,在第31軍的率領之下,先後隸屬華東軍區、南京軍區,在1998年,濟南第二團發展為了第31集團軍摩步第91師裝甲團。現在,濟南第二團隸屬於某集團軍某重裝合成旅,駐地在福建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