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30歲了 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發展歷程

2020-12-14 閩南網

  你可能還記得,那雙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

  但你可能不知道,距離「大眼睛」蘇明娟家鄉20多公裡,就是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所在地。改變「大眼睛」們命運的希望工程,正是從這裡「萌發」。

  19日,全國首個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迎來了30歲生日。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如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破土」:30年來,它見證了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希望;它和兩萬多「兄弟姐妹」一起,改寫了無數人的命運,點亮了無數夢想與未來。

  祠堂裡長出來的「希望」

  【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如今已是擁有兩個校區、多棟校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有教學班38個、學生近2000人】

  下午2點,是金寨縣希望小學元老級教師餘淦的數學課。他走進教室,輕車熟路地打開「班班通」,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起課件。此時,30年前那塊斜靠在牆上的木質黑板冷不丁地「撞」入腦海。

  餘淦從1983年起就在這裡任教。初建的學校設在彭氏祠堂裡,「窗戶沒有玻璃,都是拿紙糊的。一到陰雨天,沒有電燈,教室黑漆漆的,漏雨再正常不過。」餘淦說,一塊木質黑板、兩三支粉筆便是所有教學器材,長桌長凳上三五個學生並排而坐,寫字時得小心翼翼避開桌面上開裂的長縫。

  除了教學,餘淦還有個「艱巨」的任務——清點學生。「開學時往往就會少幾個學生,上到中途也有學生突然就不來了,我們就要挨個去學生家裡找,基本上都是因為家庭困難上不起了。」餘淦還清楚記得,許多家庭都是靠賣雞蛋、賣柴火來一點一點湊齊學費。

  金寨縣地處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紅軍第25軍就誕生在這裡。然而,由於地處偏僻、交通閉塞,這裡曾是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每次看到老師拿本子來收學費,我就嚇得躲到桌子下面,覺得交不起學費怪丟人的。」47歲的金寨縣希望小學副校長廖桂林說,這是她少年時的煩惱。

  其實這也是當時不少地方遇到的共同難題。1989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發起建立希望工程,成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1990年初,青基會捐款4萬元,省、縣、鎮配套資金,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開建。

  同年5月19日,新教學樓啟用,大家都衝進了新教室,孩子們摸著嶄新的書桌,坐在新的椅子上不想走。「那天我在新的水泥黑板上多寫了幾個字,教室裡面通了電,還配了幻燈機,」餘淦說,「那些在當時都不敢想像。」

  30年過去,背靠的馬頭山依舊,這所學校不斷「生長」,如今已是擁有兩個校區、多棟校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有教學班38個、學生近2000人,教職工近100人。校園裡一棵從祠堂時代留下來的柏樹,見證了歷史變遷。

  以此為原點,一場以「希望」為名的建校行動30年來仍在繼續,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越是貧窮的地方,招牌越是閃亮。希望工程將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作為根本使命,先後發起結對救助和「希望小學」建設,有效解決青少年因貧失學、輟學問題。

  那些被希望工程改寫的人生

  【從希望工程收穫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不屈服、不放棄的精神,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勇氣,和知恩圖報、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懷」】

  1991年,大別山深處7歲小女孩蘇明娟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出現在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上,也就此改寫她的人生。

  「如果沒有希望工程的這張照片,我可能就要面臨失學。」童年時的回憶,蘇明娟歷歷在目。當時,《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來到金寨探訪,蘇明娟正趴在桌子上寫字,解海龍將這個畫面永恆定格在了鏡頭裡。

  「之後,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資助,再也不擔心交不起學費,並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順利讀完了大學。」蘇明娟說。

  蘇明娟的老家在金寨縣梅山水庫庫區,離金寨縣希望小學20多公裡,是所在村民組最遠的一戶人家,每天上學還要坐船出庫區,再徒步一個小時才能抵達她就讀的張灣小學。那時,她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親在水庫捕魚蝦和母親養蠶。「我自己也會去山中摘板慄,賣了補貼家用。」她說,板慄扎手,一雙手被刺出血。

  如今的蘇明娟已是一位幹練優雅的職業女性,就職於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她自己的公益生涯,也持續了二十多年。

  1997年,剛上初二的蘇明娟,將資助得來的600元錢匯給了寧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幫她圓了求學夢。2006年,她和解海龍拍賣了照片版權,所得30多萬元用於援建西藏曲水縣的一所希望小學,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學可上。2018年,她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會,傳遞愛、傳遞溫暖、傳遞希望。「大眼睛」成為一扇窺探貧困的窗戶,陽光照進來,一粒粒希望的種子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

  2000年,年僅15歲的鄧磊以613分的高考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成為全國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個少年大學生。他說,希望工程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更是家庭的際遇。

  父親早逝,母親拉扯著四個孩子艱難度日,為了湊學費,兄弟姐妹四人一起,在山上撿乾柴到林業站去賣,家裡的雞蛋也都拿來換錢。鄧磊說,自己是個幸運兒,1996年,初一在讀的他成了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

  「1998年,我初中畢業,恰逢希望工程在全國範圍內選拔50位『希望之星』,我有幸被選中,在浙江平陽的一所學校讀高中,學雜生活費用全免。」鄧磊說,當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了。

  如今36歲的鄧磊已是一家國企的管理者。據他介紹,當年選拔的50位「希望之星」,如今有社科院教授、醫院主治醫師、知名企業家等等。從希望工程收穫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不屈服、不放棄的精神,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勇氣,和知恩圖報、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懷。」鄧磊說。

  這亦是周玉梅所擁有的。1984年出生的她,因為貧困,曾多次面臨輟學。「11歲那年暑假,因為交不起學費,我就去外面餐廳洗碗掙錢。」她說,「開學後學校給我打來電話讓我回去,說有人想要資助我,是廣東順德的一位企業家。我當時很感動,回到學校更珍惜讀書的日子。」然而,她依然需要每天放學後去山裡撿柴火、拔藥草,拿到市場上賣,勉強維持生活。

  上中學後,由於家庭困難,她又一次面臨輟學。「當時一家五口人,就擠在茅草屋裡,我也不好意思和家人提學費的事。」

  這一次,她又得到了好心人幫助:一位來自江蘇無錫的公務員決定資助她,寄來400元。「我不認識他,就給他寫信,說我一定會好好讀書,將來報答他。他回信說希望我好好學習,將來有能力了也去幫助別人。」周玉梅說。「他對我影響很大,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我自己也開始做起了公益。」

  2002年,周玉梅讀完高中後獨自一人去上海打工。經歷了工地搬磚、倉庫看貨後,周玉梅最終在一家塑膠製品公司落了腳。從一線的操作工到公司副總,這個過程她只用了八年。

  工作之餘,她一有時間就召集大家參加公益活動。利用周末,她還經常把上海的好心人帶到金寨幫助當地的孩子,讓他們結成幫扶對子。

  2007年,在一個金寨的校友QQ群裡,大家發起倡議為家鄉的孩子們捐款。23歲的周玉梅也捐出了人生第一筆助學金:200元。

  2015年,她放棄在上海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鄉金寨,加入安徽首家希望公益服務中心,如今她的團隊已幫扶數千名家庭困難的孩子,自己還收養了一名女童。「小時候,我常常坐在山頭望著遠方,想著哪一天能走出去。現在走出去了,我卻又回來了。」她說。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官方網站顯示,截至2019年9月,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資助家庭困難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

  讓希望的巨浪不斷增長

  【希望工程更像是一場廣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識啟蒙,格桑花西部助學組織、蘇明娟助學基金……更多社會公益力量向教育乃至更多領域聚集】

  「把希望工程作為餘生的生命工程」,這是退休教師周火生到訪金寨縣希望小學後在日記裡寫下的話,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周火生先後百次來到金寨縣希望小學,對這裡的學生進行幫扶,還帶動了一批愛心人士加入。

  「希望之火」,30年生生不息。

  從捐錢捐物建學校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能上學」,到為鄉村教師提供培訓幫助孩子「上好學」,再到通過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學得好」,伴隨傳統慈善向現代公益的理念轉變,公益也開始從「捐贈」走向「賦能」。

  從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任務,到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兩免一補」,再到脫貧攻堅中保障義務教育在內的「三不愁兩保障」……中國的教育政策不斷完善,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國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後,希望工程將資助對象擴大到高中(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將「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黨的十九大以來,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貧,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開展「希望工程助力脫貧攻堅10萬+行動」,將「三區三州」等重點扶貧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作為主要資助對象。

  「希望工程實施之初解決的是家庭非常困難的孩子入學問題,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彌補了政府教育經費不足的困境。現在,隨著政府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強以及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受捐助學生的範圍早已不斷擴大,幫扶政策也越來越普惠。」金寨縣希望小學現任校長江淮說。

  在蘇明娟、周玉梅等人看來,希望工程更像是一場廣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識啟蒙。格桑花西部助學組織、蘇明娟助學基金、崑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願者協會、星創公益基金會……更多社會公益力量向教育乃至更多領域聚集。

  聚沙成塔,積水成海。2019年,教育部宣布,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高等教育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將有一半以上適齡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新時代的希望工程如何轉型,為新時代教育事業助力,是投身教育公益事業的人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不久前,浙江省星創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蒲宏昌再一次來到金寨縣希望小學,這個四川人自打一年前接觸了公益,便成了大別山的老朋友。他和校長江淮談了很久,計劃再挑選幾個品學兼優但家庭困難的孩子參加第二批北京夏令營。上一批留守兒童在北京逛了故宮、吃了烤鴨,也看到了山外的世界,「而這一次我們想讓陪伴更持久一點。」

  如今,在一所所希望小學裡,孩子們已經有了通過學習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而蒲宏昌等公益者也同時期待,孩子們有追求自我、實現夢想的可能,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今年二年級的楊子涵坐在金寨縣希望小學明亮的教室裡,目不轉睛地看著課堂上播放的動畫視頻。剛剛結束網課復學的他,還在適應重返課堂的感覺,讓他高興的是,又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奔跑在操場上。他期待,書法、象棋等各種興趣課程能儘快恢復。

  「小時候我去得最遠的地方是縣城,但現在學生的活動版圖被大大擴展了,山裡的孩子也有去過上海、北京的,還和城裡的孩子一樣有研學活動。」在金寨縣希望小學畢業後又重返這裡任教的徐俊峰,看著母校有了美術、音樂、體育、計算機等功能室,還組建了書法、美術、葫蘆絲、攝影、足球、籃球等興趣小組,並隨著校園網絡全覆蓋、「班班通」全覆蓋,一步步成長為現代化的智慧校園。

  「隨著軟硬體跟進,希望小學發展將與城市學校並無二致。」金寨縣希望小學校園一隅,有一方希望工程的雕塑,藍色的心形海浪託起一輪紅色太陽。校長江淮相信,太陽照耀之下,希望的巨浪會持續增長。(本報記者周暢、吳慧珺、陳諾、劉方強)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焦點

  • 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打開地圖,距離安徽省金寨縣最近的海岸,也在千裡之外。曾幾何時,對於生活在大別山腹地的貧困群眾來說,山的那邊還是山。走出大山,是一代又一代山裡人的夢想。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而今,走進金寨縣燕子河鎮龍馬村採訪,記者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海』,就在山邊!」「村民們所說的『海』,就是海軍士官學校援建的這所海娃希望小學。」
  • 希望工程30年:大山深處希望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
    周玉梅的匯款單來自希望工程,一項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下稱「青基會」)發起並實施的民間公益事業,旨在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並改善貧困地區的教學狀況。而周玉梅出生、長大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正是1990年5月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建成的地方。
  • 首個「禾麗希望小學」在革命老區安徽金寨奠基
    5月10日,由禾麗醫美集團2000位員工集體捐建的「禾麗第一希望小學」在革命老區安徽金寨縣天堂寨鎮正式奠基。以此開始,禾麗醫美將舉全集團之力,深度融入國家精準扶貧計劃,以更大力度、更大擔當參與美麗中國的社會治理與脫貧攻堅戰中,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安徽省金寨縣是鄂豫皖革命老區,是全國排名第二的將軍縣,後走出過新中國59位開國將軍。因轄區山地、丘陵居多,農民平均收入不高,2017年全縣仍有4萬多貧困人口,因此金寨也是國家首批重點貧困縣。
  • 禾麗醫美捐100萬建希望小學
    禾麗集團執行總經理李佳恩女士代表禾麗集團捐款楚天都市報5月12日訊(記者鍾邊 通訊員陳丹)昨悉,由禾麗醫美集團2000位員工集體捐建的「禾麗第一希望小學」,5月10日在革命老區安徽金寨縣天堂寨鎮正式奠基。
  • 中國太保公益支教12年走過30多所希望小學,與四川傈僳族鄉希望小學...
    華夏時報記者 胡金華1996年,成立5年的中國太保在山東淄博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這是其在全國範圍內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學。從那時起,支持貧困鄉村教育的種子便在中國太保生根發芽。此後,中國太保陸續在雲南、江西、甘肅、四川等地捐建捐助了60多所希望小學,捐助金額超過3000萬元,大大改善了學校硬體條件,讓孩子們有了安心上課的環境。 12年過去了,中國太保的「責任照亮未來」公益支教活動也走過了30多所希望小學,1000多名志願者參與其中,5000多名希望小學的孩子從中受益。很多希望小學孩子最終走出山村,成為自己夢想的那個人。
  • 753所希望小學遍布黑龍江各地 30餘萬鄉村學生走進新課堂
    1993年5月黑龍江省第一所希望小學在蘭西縣榆林鎮林森村拔地而起,截至2018年底,黑龍江省青基會累計接受社會各界援建希望小學項目款近1億元,753所嶄新的希望小學遍布黑龍江省各地,30餘萬名鄉村學生走進了安全、寬敞、明亮的校園。集聚愛心 建設「希望」 「喜歡現在的學校嗎?」「喜歡!」
  • 17年前,她是湖北第一所希望小學的學生,如今是這所小學的校長!
    湖北羅田縣希望小學校長方榮就是這樣一位青年代表17年前方榮是一所希望小學的學生坐在教室角落用鉛筆寫下對世界的憧憬如今她成為這所希望小學的校長站在講臺上用粉筆點亮無數家庭的希望17年前,我是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希望小學的一名學生;現在,我是這所希望小學的校長。我當時來的時候,帶五年級的數學、英語、美術,還有班主任工作,以及全校三到六年級的英語課。最多的時候,我備了八九門課。到現在為止,小學所有的課程我都帶過。
  •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龍騰希望小學:凝心聚力謀發展 夢想起航開新篇
    龍騰希望小學是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一所公辦區直小學,地處淮河路與西清路交叉口,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雖然校園不大,但這裡環境優美,處處都展現出溫馨和諧的育人氛圍。 走進龍騰希望小學的大門,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碧綠的草坪,五顏六色的花兒,鬱鬱蔥蔥的樹木。校園乾淨,整潔,校園內,操場上你不會發現有任何一片紙屑。愛護花草樹木,不隨意踐踏草坪,這樣的標語你隨處可見。上下樓梯靠右走,不急不擠,不追逐打鬧。樓梯口、拐角處這樣的溫馨提示十分醒目。優美的校園環境讓人心曠神怡,是孩子們讀書,學習,生活的好地方。
  • 第一屆鬥山希望小學繪畫比賽圓滿完成
    截至2016年12月末,持續2個月的第一屆鬥山希望小學繪畫比賽圓滿結束。活動在「鬥山之家」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後,短短幾天時間裡閱讀量就超過1.65萬多次,最後通過1.2萬投票量的大眾評比,選出了本次比賽的一二三等獎以及優秀獎。
  • 資生堂麗源開展花之友希望小學繪畫大賽
    隨著中國社會對教育事業日益關注,資生堂麗源化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生堂麗源」)作為一家一貫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己任、旨在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美麗人生的企業,也在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持續貢獻著力量。助力希望工程,二十年的守望與陪伴 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於1989年發起的「希望工程」項目為促進青少年發展、維護社會公平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早在2000年,為了讓更多孩子不因家庭困難而失學,資生堂麗源便通過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希望工程項目捐建了位於內蒙古的第一所花之友希望小學。
  • 童心繪夢想 美力助希望 ——資生堂麗源開展花之友希望小學繪畫大賽
    隨著中國社會對教育事業日益關注,資生堂麗源化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生堂麗源」)作為一家一貫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己任、旨在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美麗人生的企業,也在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持續貢獻著力量。  助力希望工程,二十年的守望與陪伴  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於1989年發起的「希望工程「項目為促進青少年發展、維護社會公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在2000年,為了讓更多孩子不因家庭困難而失學,資生堂麗源便通過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希望工程項目捐建了位於內蒙古的第一所花之友希望小學。
  • 卡達航空援建四川地震災區希望小學落成
    中新網成都6月9日電 (侯成)卡達航空公司進駐中國市場的首次慈善之舉9日結出碩果。卡航援建四川地震災區的一所希望小學,當日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卡航為幫助災區學生重返校園,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首次合作,在地震極重災區廣元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學。
  • 「麗茲行」希望小學揭牌暨捐贈儀式在山陽縣舉行
    9月17日上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麗茲行集團、團市委聯合在山陽縣舉辦「麗茲行」希望小學揭牌暨捐贈儀式。山陽縣「麗茲行」希望小學的少先隊員代表為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嘉賓敬獻紅領巾。 山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金雪華同志出席並講話。
  • 第一所「一汽豐田希望學校」正式奠基
    2009年4月15日,由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豐田)攜手西部大區經銷商援建的第一所「一汽豐田希望學校」正式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義興學校奠基。一汽豐田高層領導、西部大區經銷商代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及劍閣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數十家媒體記者,共同參加了當天的奠基儀式,並向該小學再次贈送了學習用品。  時光回溯,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襲擊了川蜀,牽動了所有人的心。
  • ...龔一鳴|希望小學|孫紹富|周秀芳|坡妹鎮|大山|湘西|湖南|寧波|...
    偶然接觸愛心團捐建29所希望小學在化身「助學爺爺」的近5年時間裡,孫紹富留存下了一沓厚厚的助學資料。其中一張,記錄下了孫紹富第一次援助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九溪江鄉桐林村小學時的珍貴經歷。在孫紹富的心裡,給孩子們造一所希望小學的想法很快冒了出來,並與周秀芳一拍即合。回到寧波後,孫紹富和周秀芳立刻開始籌集資金,信息通過微信、朋友圈、網絡平臺等開始傳播,愛心人士也不斷地聯繫上了他們。
  • 艾利丹尼森公司出資在中國鄉村建造小學
    希望工程捐款用於安徽省江石小學新校舍的建設  支持中國農村的教育事業 香港2010年10月20日電 /美通社亞洲/ -- 江石小學的小孩子們洋溢著溫暖的微笑,期待著搬進由艾利丹尼森公司出資建造的新校舍。
  • 湖北鍾祥:希望小學貧困孩子盼好心人幫助
    湖北鍾祥:希望小學貧困孩子盼好心人幫助 湖北省鍾祥市柴集鎮希望小學四年級學生王豔芬家孫治斌 攝    湖北省鍾祥市柴湖鎮希望小學二年級學生吳浩,8歲,很乖巧懂事的小男孩。 易紅芹 攝   中新網荊門10月19日電(吳奇勇 孫治斌 易紅芹)近日,記者來到在湖北鍾祥市柴湖鎮希望小學。柴湖鎮希望小學有四個村800餘名學齡兒童。  看到記者到來,學校王老師皺著眉頭。
  • 合肥市六安路小學多名少年喜獲獎
    安青網訊日前,記者從合肥市六安路小學獲悉,連日來,該校學子接連捧回各項榮譽,如:小小年紀熱衷公益的王子尚同學榮獲「2020年合肥市新時代好少年」榮譽稱號;校速滑隊在「輪動冰感」全國巡迴賽(安徽站)暨金寨縣第三屆青少年速度輪滑公開賽中,取得八金三銀一銅的好成績
  • 南部戰區海軍政治工作部慰問海軍希望小學 支持雲陽發展
    雲陽網訊(記者 陳愛玲 劉太興)6月23日,南部戰區海軍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朱明哲一行帶著對雲陽人民的深厚情誼,到海軍希望小學(雙江小學)走訪慰問,現場捐贈慰問金20萬元。朱明哲對海軍希望小學近年來取得的成績由衷地感到高興和自豪。他表示,南海艦隊與海軍希望小學雖遠隔千裡,卻攜手同行二十年,只因黨的號召、肩負的責任以及育人樹人的共同理念。
  • 人保壽險為樺川縣五所小學捐建希望工程圖書室 該縣1200名學生獲贈...
    人民網哈爾濱7月2日電(汪曉濤)7月2日,人保壽險「愛心保單」公益築夢希望工程圖書室捐贈活動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四馬架鎮中心小學舉辦。此項活動是人保壽險「攜手同行七十載,感恩回饋再出發」主題客戶節系列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