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糕之於溫嶺,大抵相當於熱乾麵之於武漢,肉夾饃之於西安。如果說石夫人是溫嶺的城市地標,嵌糕就是舌尖上的溫嶺代號。
嵌糕大多是當早餐吃,作為一個溫嶺人,小時候的早飯,基本都是一筒嵌糕,拿在手裡邊走邊吃去上學。很少有時間能夠從容地坐下來,配一碗豆麵湯或者豆腐生。
小時候的冬天清晨,路上總是白茫茫的冰冷霧氣,遠遠地看見嵌糕店熱氣騰騰,手裡捏著五毛錢,看著老闆掀開一條已經泛黃的白被子,揪出一團年糕,在案板上左揉幾下,右揉幾下,然後揉開成薄餅狀,一邊問要加什麼。
其實也並沒有太多選擇,嵌糕的餡料大多是這幾種:炒米麵、胡蘿蔔、豆腐乾、芹菜、豆芽菜、鹹菜或者辣包菜,當然肉也有,一旁煤球爐上煮著的一鍋滷肉,是嵌糕攤大部分香氣的來源。
滷肉有肥有瘦,老闆夾出一塊肉,飛快地剁碎,三個手指頭捏起一些肉碎碎,往餡料上一撒,迅速包好嵌糕後,再拿起勺子舀一勺滷肉湯,澆在嵌糕上端的開口上。
肉湯使一筒嵌糕的靈魂得到了升華。雖然有時候也會出現尷尬的場景,比如吃著吃著,湯汁會流到手上。
很多年過去了,嵌糕的味道大體還是相似的。年年歲歲糕相似,歲歲年年餡不同。
現在吃嵌糕不再放那麼多炒麵了,畢竟碳水包碳水,吃起來有點噎。嵌糕包泡蝦是一種流行吃法,頗有點別的城市「燒餅夾燒賣」的神韻,除了包泡蝦、滷肉,還有包肥腸、小腸卷、炸裡脊、雞柳、荷包蛋的。
20多年後的現在,我依然還是常常買一筒嵌糕當早飯,依然還是匆匆忙忙揣著嵌糕就走,來不及坐下來配一碗豆麵湯或者豆腐生。
小區門口有家食餅筒嵌糕店,老闆娘一看我進去,就說:「加肉加蛋,不要胡蘿蔔芹菜?」這是長久光顧後形成的默契。
我點了下頭,心想,雖然從小到大都是「窮忙族」,不過好歹實現了「嵌糕加肉自由」不是麼。
溫嶺人有一種嵌糕情結。
在外跑生意的溫嶺人,有些會索性在當地城市開個嵌糕店;
不想上班當社畜的年輕人,默默在心裡想:總會有辦法生活的——「大不了開個嵌糕店」;
嵌糕,是溫嶺人謀生的起點,起早貪黑,用一膀子力氣捶打年糕,小本生意,只要肯吃苦,生活總能過下去;
嵌糕,也是溫嶺人發跡後「落葉歸根」的那個根,山川湖海,四海八荒,天下那麼多美味,還是想念那筒外皮Q彈、內餡飽滿的嵌糕啊。
曾經看到過一個新聞,說是一家嵌糕店做起了淘寶生意,每天把一筒筒的嵌糕抽真空包裝好,然後加冰袋快遞,據說生意很好,但是,涼了的嵌糕再加熱味道會大為遜色的,可以只買糕皮,自己炒餡包起來吃。
或者在家手工DIY,從皮到餡一步步從頭開始做。
嵌糕
材料
糕皮:粘米粉(粳米粉)、糯米粉、玉米油、水
餡料:豬肉、雞蛋、蝦、綠豆芽、洋蔥、茭白、辣包菜等
我看的方子上都寫著用粘米粉,但是手頭只有粳米粉,只好將就用了,粘米粉和粳米粉都屬於大米,即便有差異也比較小,如果粘米和粳米粉都沒有,估計要自己用大米來打粉了。
餡頭就比較隨心所欲了,只要是炒幹了不帶湯,沒有刺沒有骨頭都可以拿來作餡,葷素搭配即可。
麵團幹硬,倒入油後變得稍微好揉一些,揉成麵團。
這裡揉制麵團比較費力,粉類鬆散難以揉成團,水量看起來也不夠,加少量無色無味的植物油可以幫助揉面。
取一個淺盤子,刷一層油,將麵團攤開,放入沸水鍋中,蒸30分鐘。
這就是年糕的雛形。
用擀麵杖搗年糕ING。
這個配方蒸出來的年糕非常韌,搗制的過程也很費力,待年糕略微晾涼後,再取出放乾淨桌面上,用手大力揉。
艱難地揉了好久,也沒有揉平,將整團年糕包入保鮮膜,靜置備用。
準備餡料,餡料可以按照自己口味來。
洋蔥炒肉
茭白絲
綠豆芽炒辣包菜,綠豆芽增加爽脆感,儘量不要省略。
還有炒蝦仁
可以看出糕皮是坑窪不平的,但是味道很Q很韌有嚼勁,就是熟悉的嵌糕味道。
一糕多吃之
紅糖芝麻煎小年糕
做好的年糕當天沒吃完,放入冰箱冷藏。
第二天變硬,切成小的方形薄片,用平底鍋小火煎至表面微焦,撒紅糖和白芝麻。
你以為吃完紅糖年糕片就結束了?
並沒有。
又試了另外一個配方:粳米粉:糯米粉=2:1
用100克粳米粉、50克糯米粉、100克溫水,揉了一個麵團。同樣也是放到沸水鍋上蒸30分鐘,出鍋後搗一陣,晾涼後大力揉。切一小團揉平,做一筒甜口的桂花糖餡迷你小嵌糕吧。
1、試了兩個版本的配方,分別是粳米粉:糯米粉=1:2/2:1,糯米粉多的版本揉制更費力,需要加油才能揉成團,粳米粉多的版本不需要加油就能揉好;2、口味上來說,兩個版本都有年糕的Q彈和香氣,糯米粉多的那個更韌一些;3、年糕沒有平整的原因應該是沒揉到位,搗年糕跟揉面一樣是體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