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讀書怎麼辦?腦科學家指導你如何學會閱讀

2020-12-26 小小一座山

我們都知道,讀書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那你有想過讀書對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麼?

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也正因為三毛愛讀書,於是她在遙遠的撒哈拉沙漠,將日子過成了一首詩。

俞敏洪也愛書,在他「一不小心」考上北大之後,在那個無數個自卑的日日夜夜裡,他用閱讀拯救了他自己,大學四年800多本書,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他的成績。

這兩個人一個是生活家,一個是企業家;一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卻影響了無數人,一個創造了碩大的產業,改變了無數人的人生……看似無關的兩個人,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愛讀書。

讀書是有意義的,他可以改變一個人,改變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因此,無論你生活在各行各業,你都應該成為一個愛書之人。

那麼問題來了,你,真的會讀書麼?

讀書很簡單,讀就行了,但讀書又很難,要不然這麼有那麼多孩子從小成績上就有非常大的差別呢?問題就出在是否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

如果你的方法得當,同樣一本書,自然就會比別人更快更多的掌握書籍當中的內容,學的更多,效果自然好,你也就比別人進步更快,成長自然也就更快了。

這幾天我在家讀到了這樣一本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就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他曾經任職於劍橋大學,是日本最為著名的腦科學家,是日本腦科學應用的第一人。有意思的是,他特別擅長用腦科學的方式去分析很多名人的成功之道,其中就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宮崎駿。他甚至還專門解讀戀愛中的男女心態和行為,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因此儘管我們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和閱讀相關的書籍了,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作者本身是一名腦科學專家,站在他的專業角度寫成的,也頗有看點。他通過為什麼讀書、如何選書、如何讀書這幾個角度,詳細幫我們分析了如何正確的利用書籍改造我們的大腦。

在正式說內容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茂木健一郎是如何評說讀書是如何對我們大腦產生影響的:在他看來,讀書對我們產生影響一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們通過閱讀書籍收穫書本上的信息。第二階段: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摻雜著我們個人的情感和理解。因此大腦在記下這些內容的同時,也記錄下了這些情緒,甚至還記錄下了我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是怎樣的心情。第三階段:當這些內容都被儲存在大腦之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酵,再和我們之前的知識相結合,慢慢的沉澱,最終形成我們的「智慧和見識」。

經歷了這三個階段,書籍才真正的屬於我們,成為我們智慧的一部分。我們也因此知道,為什麼同樣一本書,同時的閱讀,但是每個人的感受卻是大相逕庭。所以說讀書是極度個人的感受,但是讀書的方法,我們卻可以借鑑前人的經驗。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當中,茂木健一郎提出了閱讀的七個關鍵點,正是這七個關鍵點,讓我們的閱讀與眾不同。

1.讀書要讀「雜」。

讀書要讀「雜」是七個關鍵點最首要的觀點,可想而知它的地位。

我是一個自媒體寫作者,我不止一次看到有的人提出疑問,讀書是不是只讀一種類型的書籍?或者讀書是不是只讀經典就行?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當然不是!

這就好比我們吃菜,你知道雞蛋有營養就只吃雞蛋,可以麼?很顯然這種吃法不僅會造成營養不良,還會讓你徹底厭煩雞蛋,再也不想碰它了。

讀書也是如此,如果一個讀書人,只閱讀一類書,那必然會造成知識的單一和匱乏。不相信你去問那些在自己專業領域特別優秀學者們,私底下喜歡閱讀什麼書籍,必然除了專業之外,還有多種多樣的選擇。

身為現在的年輕人,更是應該如此,廣泛涉獵各種領域的知識,才能培養自己在這個社會的綜合競爭力。

不僅如此,作者還提出了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我們無法判斷我們閱讀的過程中,書中的哪個觀點剛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工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量讀書可以林大腦如腐葉土般進行發酵,在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而這個優質土壤必定會幫助我們開始美麗的花朵。

就像我們常說的「技多不壓身」,是一樣的道理。

2.同時閱讀多本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反對同時閱讀多本書的。因為這會干擾到我們閱讀的連貫性,但這裡所說的同時閱讀多本書,其實就是在和我們說,我們可以學會放棄。

當遇到讀不下去的書籍,沒有必要強迫自己一次性讀完,可以選擇放棄轉而閱讀其他書籍,等願意閱讀這本書了折回來再讀也是可以的。

只要堅持每天有閱讀書籍的習慣,長時間的積累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

3.有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經典讀物。

茂木健一郎建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本心中所愛,這有點類似於我們的充電站。每當我們精力不足的時候,拿起來閱讀幾頁,就能讓我們滿血復活。

因此,這本書最好是經典,又最好書中裡有能夠然你支撐下去的勇氣,當我們累了、疲了、想放棄的時候,這本書籍可以支撐我們繼續前行。

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本書,如果你還沒有的話,可以從現在開始去找一找,相信你會遇到這樣一本書的。

4.和懂得某樣知識的人做朋友。

如果你是一個文科生,但是你認為你應該掌握一些理科方面的知識,畢竟這個社會需要有理科思維的人,可是你就是學不會理科知識,怎麼辦呢?

「那就交一個理科的男朋友好了。」

這是茂木健一郎在演講時和演講者的對話,引起了臺下無數的笑聲。

當然這是一個玩笑,作者自己也解釋了,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自己沒辦法掌握某種知識的前提下, 你可能和掌握某種知識的人交朋友。畢竟知識是豐富的,但是我們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是不同的,如果你能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朋友,遇到類似的問題,去請教更加專業的人士,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式。

這就好比你雖然沒有讀此類書籍,但是身邊卻有一個移動圖書館,有問題的時候,向他人請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5.區分電子書和紙質書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讀物。

除了以上幾點關鍵點,作者還針對讀書的媒介給了一定的指導。現在來說,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很多人習慣用電子書進行閱讀,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各有各的好處,如果我們能夠根據不同媒介的特點,來選擇我們的閱讀方式就能將媒介的功能發揮出來。

比如,紙質書,相對而言閱讀速度就會更快,因為紙質書更適合進行快速的瀏覽。當我們想要通篇瀏覽書籍的時候,推薦利用紙質書進行閱讀。

而對於電子書,比較適合用來檢索,比如我們想要檢索書籍當中的某些內容,紙質書翻起來就比較麻煩了,電子書就會比較快。

當然,他也指出,根據有關報導,閱讀電子書與紙質書在對書中事實的記憶方面並無差別。但在記憶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和時刻方面,閱讀電子書更容易使人產生混亂。

就我個人長期的閱讀經驗而言,我是支持用紙質書閱讀,因為無論是從提高閱讀速度,還是記錄讀書筆記,紙質書都會更方便。電子書的話,建議去閱讀一些可供消遣類的書籍,人如果外出不方便,帶一兩本紙質書,剩下的,用電子設備觀看也未嘗不可。

如果可能的話,多去逛一些實體書店,儘管現在網絡特別發達,但是實體店的體驗也是無法替代的。我們可以在實體店裡發現讓你心動的好書,也能夠在書店感受別樣的讀書氛圍,讓你更加熱愛閱讀。

像我就比較喜歡去到某一個城市就找當地特色書店,買幾本書,再蓋幾個書店的印章帶回家。所以我每次出門都不用帶書,但是回家之後總能將自己的行李箱塞滿。

這是每次旅行必備的給自己的禮物。

6.培養分清好文章和壞文章的能力。

當我們閱讀食量足夠多的時候,我們要開始培養自己分辨好文章和壞文章的能力,這點很重要。

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多想想為什麼這本書如此受歡迎,好在哪裡,是結構好,還是語言好?多進行深度思考,有利於我們對好文章的判斷。

同時,茂木健一郎建議大家可以多多的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寫作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挖掘大腦中知識的儲存,看起來十分的辛苦,但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快速成長,也能收穫成就感。我們也能在自己寫作的過程中,對與文章好壞的判斷,有著更深一層次的理解。

7.善用「速讀」閱讀全文。

最後,作者強調的是「速讀」的能力。事實上任何一本指導我們寫作的書籍都有強調「速讀「這件事,它是提高我們閱讀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環。

通過速讀我們可以儘快的掌握書籍整體的概況,寫了什麼?重點在哪?有哪些特定的內容……

具體,作者給出了具體的閱讀方法:

1.瀏覽目錄,掌握整本書的框架。2.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標題,將此處作為閱讀重點。3.翻看全書,掌握書的大致內容。

當然這些是作者給出的建議,實際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一些體驗進行相應的調整。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把握的,就是沒有必要在自己不願意閱讀的內容上死磕,這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還會讓我們對閱讀本身產生不好的情緒。

讀書不是受刑,真正遇到不願意讀的,就直接跳過去,或者乾脆不讀,什麼時候想讀了,再來閱讀。換一種心境,換一種境遇,可能讀起來會有不同的感受。

以上這「七個關鍵點」就是茂木健一郎給出的閱讀的一點建議。實際上《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裡遠不止這些內容,開始我們也說了,作者還在如何選書?為什麼讀書?給了我們具體的建議。如果你對閱讀有疑問,渴望通過閱讀改變我們的大腦,甚至是人生,不妨拿起書來讀一讀。

相關焦點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親授的閱讀秘籍
    其實,書籍也有有鏡子的功能,它能讓你明得失,促進自我成長。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說到,書是一個生命體,就像伴人同行的益友,通過讀書,可以學習新思想,煩惱之際,讀書可以幫你排憂解難。「人成長了,書也會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書也是一面『照見自己成長的鏡子』。」
  •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讓你的人生大有可為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與吳曉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讀書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涉獵的領域越廣,腳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穩固;要使頭腦變聰明,需要「高度」和「廣度」。茂木健一郎是物理學專業博士,後來開始研究腦科學。
  • 從「毒書大王」到「讀書達人」:全腦快速閱讀,改變你一生的方法
    我們選擇信他,那是因為他有著從「毒書大王」逆襲為「讀書達人」的接地氣的讀書經歷。他曾有一個美好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腦力潛能開發培訓師。可是,在公司每天晨會上「5分鐘分享」時,他找不準書中所述的精華,講得亂七八糟。於是,他被同事嘲諷為「毒書大王」,被老闆嘲諷大罵:「書都不會讀,你還想做個一流的培訓師,做夢!」
  •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閱讀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新的知識、體會主人公的感受、想像不同的場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能和感受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腦,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指出「讀書有非常戲劇性的效果。
  • 如何打造「幸福的基礎」?腦科學家談共鳴力、溝通力和寫作力
    比起其他科學研究來,我們對於腦科學的研究還處在「幼兒園」水平,這個容積僅一升左右、看起來像軟乎乎的豆腐似的「大腦」有太多的奧秘。因此當我看到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寫的《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的時候,我以為會看到專業腦科學的前沿研究,沒想到這是一本腦科學家談讀書方法的書,倒也別樹一幟。
  • 《閱讀7堂課》:不是讀書難,而是你不會讀書
    文 |晴風圖 |網絡今天的你,讀書了嗎?你喜歡讀書嗎?相信這個問題,很多的夥伴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記得之前有次,和同事們聊天,說到了讀書,很多同事都表示,買了很多書,卻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而沒有讀完一本書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有人說:每次時間都不夠,總是抽時間讀,可是還沒完全進入到狀態,就又要忙了。
  • 讀書札記:在閱讀和旅行中學會欣賞-讀書筆記摘抄
    ,讀後感,讀書筆記摘抄,以下內容是讀書札記:在閱讀和旅行中學會欣賞-讀書筆記摘抄 ,更多讀書筆記範文請關注讀書筆記大全及新東方網高考頻道。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在閱讀時,人們或摘錄各種精彩詞句、至理名言,或歸納書中的重點內容,或表達對文章內容的感受體會,形式多樣。它既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也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一種好方法和好形式。以下內容是讀書札記:在閱讀和旅行中學會欣賞-讀書筆記摘抄 ,供大家參考!
  • 讀書無用?其實是你沒找對閱讀方法,解法就在這裡!
    書中分別講述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一層層深入地講述了閱讀的方法,通過這四個層次,你可以較為系統地了解到閱讀的目的、閱讀的速度、如何從閱讀中學習知識等等。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目,這本書也給出了不同的閱讀方法,讓你學會用更有針對性、更合適的方法去閱讀,從而提高你的閱讀效率。
  • 學會這10種閱讀方法,碾壓你的知識焦慮!
    久而久之,便有了這樣的自我認知:我大概就是沒有讀書的腦子吧。就像文科生說:「我就是學不會數學」一樣。但其實這是腦子形成的「定式型思維」讓我們對讀書產生「畏懼心理」,因此在開始閱讀之前,一定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若認真鑽研某一事物,腦的生理解剖結構就會朝著該方向變化。
  • 「閱讀腦」的秘密
    ■「迎接世界讀書日」特刊·理解閱讀 ● 閱讀腦(the reading brain)不是「專門負責閱讀的大腦」,大腦中並沒有生來就負責閱讀的區域。閱讀腦指的是閱讀中的大腦,它會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發展。● 閱讀是一種神經上與智能上的迂迴行為,文字所提供的直接信息與讀者產生的間接且不可預期的思緒,都大大地豐富了閱讀活動。
  • 看了就忘,怎麼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在閱讀中,當我讀不下去時,就換另一本調劑。小說是斷不會有的,不能一口氣讀完的算不上好小說,就算艱難似《百年孤獨》,我也是囫圇吞棗,一氣呵成。至於想不起來的內容,反正書在呢,有空再翻唄。倒是那些專業書籍,每每看得我喪氣,看的時候都懂,看完以後什麼都沒記住,只能放在床頭,晨昏請安,反覆翻看。
  • 學會《超級閱讀術》,助你擁有強勁大腦
    但如何有效獲取這樣的好處,卻是門技術活。所以,今天為大家分享日本作家齋藤孝的作品——《超級閱讀術》。作者總結自己多年的經驗,提煉出非常實用的讀書技巧。書中從選書、速讀,精讀和輸出四個方面分析了閱讀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逐一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讓讀者學會用有限的時間讀更多的書,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 多樣指導 豐富閱讀新天地 兒童閱讀研究課題論文
    農村孩子早晨到校時間一般都較早,而學校組織正式上課要到8:00才開始,學生在這個時間段裡幹什麼,如何讓他們在這段時間裡過得開心而有意義呢?除了必要的打掃和鍛鍊外,我們讓實驗班學生在晨間相互自由地交流讀書體會,暢談讀書感受。交流可以是兩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幾人「同讀一本書」後的專題討論,也可以是「各讀各的書」後的大雜談;內容可以是說說書中的主要內容、印象最深的情節等,也可以講講自己讀書的收穫。
  • 讀書筆記:主題式閱讀
    《洋蔥閱讀法》第五章,主要講主題閱讀,它教我們如何學會主題閱讀。作者彭小六主要講解了三個主題方面的閱讀:碎片化主題閱讀、書籍式主題閱讀和海陸空全方位的主題閱讀。其中對書籍式主題閱讀這種方式感觸最深。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書籍式主題閱讀,它指多本書一起閱讀。這種閱讀方式的好處是很高效,也很專業,相當於給自己同時請了好幾位老師。以前經常聽到有人說他一天能看10來本書,每年能看幾百本書。總覺得對方說的是假話,因為我自己讀書慢,一本書最少也要花三天時間,而且書是看完一本,再看第二本。不會重疊著一起看。
  • 讀書慢?讀了忘?這篇深度長文教你如何打造高效且致用的閱讀術
    不求方法與不求甚解的讀書,當心你是在做無用功。大學畢業之前,我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閱讀。進入職場,時間精力都有限,就更加需要學習如何提高閱讀速度,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理解最多的內容,如何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助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其實做到「讀書快、讀了不會忘、讀了能有用」並不是很難。只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讀書,大多數人還是用著小學,甚至幼兒園時期一字不落的讀書習慣。
  • 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個給我讀書的媽媽
    有了孩子以後,親子閱讀到底有多重要?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說:「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個給我讀書的媽媽。有時候,孩子的書翻的到處都是,家長在給孩子買書的道路上也不會停歇。要知道,孩子閱讀的起點不是幼兒園,也不是圖書館,而是家裡。
  • 如何寫出一篇有顏、有趣又有料的讀書筆記?
    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你已經明確了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從而在閱讀的時候不斷地進行思考,不會為了閱讀而閱讀,在閱讀的時候佔據一定的主動性。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及時做讀書筆記,就能快速地回顧之前讀書的重點,大大地提高了閱讀的效率。3.提高寫作能力 寫讀書筆記時候摘抄下的金句、故事,都可以作為你日後寫作的素材,每次寫作時就不會再為沒有素材而苦惱了。
  • 不會選書,還敢說自己會讀書?7招教你如何選到對的書
    這句話用在讀書上同樣奏效。選擇對了,事半功倍。很多人習慣於隨便拿起一本書就讀,殊不知選書才是讀書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亞於讀書。就像你想擁有幸福的婚姻,你必須找一個合適靠譜的戀人;你想烹飪一道美食,你必須篩選優質的食材一樣,如果想通過讀書來獲得最大的成長,你首先要學會選書。
  • 談讀書|如何用「蔥鮪火鍋」筆記法增強讀書體驗?
    這幾天,帶著「如何做到讀完每一本,都能有紮實的收穫」和「如何做好讀書筆記」這兩個問題,閱讀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比如,我最近的需求就是如何寫作、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畫思維導圖、如何育兒。把自己的問題列下來,歸納分類,才能確定方向、有的放矢。想學育兒,就去讀森田道雄和蒙臺梭利的書。想學知識管理,就去讀《好好學習》《學習之道》《你的知識需要管理》等書。
  • 給孩子閱讀排「段位」 讓讀書像「打怪升級」
    原標題:喚醒孩子求知慾 閱讀好玩過電玩 去年《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已列入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從2018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這對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孩子被遊戲或其他事物吸引,不愛閱讀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