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核爆後,我們都是人類

2020-12-13 鳳凰網讀書

1945年8月6日,為了敦促日軍投降,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首先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隨後的9日,又向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這是我們的任何一本歷史教科書上都會寫到的一次歷史事件。但是歷史教科書的存在只是證明了原子彈的震懾,客觀上確實促使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結束戰爭,卻沒有更多的細節告訴我們,美國為何要向日本,而非德國投下原子彈;也並無表明為何選擇了廣島和長崎作為原子彈的投射地點。更為重要的一個層面上,教科書從未寫過,當原子彈投下之後,廣島和長崎這兩個基本還化為廢墟的城市,那些無辜的國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普立茲獎得主,美國作家約翰·赫西的《廣島》一書用冷靜寫實的手法,聚焦於在原子彈爆炸後的六位普通人身上:一位是罐頭廠的職員佐佐木敏子、一位私人醫院的藤井正和醫生、一位裁縫的遺孀中村初代太太和她的三個孩子、德國傳教士威廉·克萊因佐格神父、年輕的外科醫生佐佐木文輝、牧師谷本清。這六位人物基本涵蓋了日本的不同階層。當然,與其說他們代表著日本的普通民眾,倒不如說他們在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刻,躲過了劫難,活了下來。與「倖存者」這個我們常用的稱呼不同,人們經常用「被爆者」(被爆炸影響的人)來稱呼這一獨特的群體。約翰·赫西在《廣島》中解釋說:「說起那些經歷了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人,日本人常常迴避『倖存者』這個稱呼。因為這個名稱強調的是生者,可能對逝者稍有怠慢。」我們熟知的「倖存者」大都用於形容納粹大屠殺中,從奧斯維辛等集中營倖存下來的猶太人,從「倖存者」到「被爆者」的不同稱呼之間,可以略微窺得猶太文化與日本文化之間的差異。

值得提及的是,本書作者約翰·赫西1914年出生於中國天津,他的父親是美國在中國的傳教士。小赫西在天津度過童年,10歲回到美國,1936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為一名新聞記者。1939年被《時代》雜誌奉派到中國重慶,對中日戰爭進行採訪。在此期間,他去過抗日最前線,也去過日本,採訪過不少軍政要人,寫了很多報導。此後,他一直都在二戰的主要戰場,去過菲律賓、西西里、莫斯科、東京,對戰爭進行了全面的報導。他撰寫的第一本書《阿達諾之鐘》,隨後為他贏得了1944年的普立茲獎。他寫的《廣島》被馬爾克斯稱讚為一部偉大的報導和出色的作品。作為非虛構作品的《廣島》,呈現出了極為客觀寫實的新聞形象,尤其是對爆炸後廣島各個地區的慘不忍睹的原生態語言描述,讓歷史具有了逼真的畫面感,就如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一樣的場景。但是,作為新聞紀實的《廣島》並未對這場戰爭以及原子彈過多著墨,中文版收錄了劉檸撰寫的代序《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動用原子彈》,對爆炸的背景做了細膩全面的分析,彌補了讀者閱讀時背景知識的不足。

據當年日本官方統計的數字,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中有七萬八千多人喪生,一萬三千多人失蹤,三萬七千多人受傷,但隨著幾個月後更多的屍體被人從廢墟中挖出來,無人認領的骨灰盒數量上升,統計學家承認至少有十萬多人在爆炸中喪生。但這個數字註定是不準確的,不是由於統計學的問題,而是原子彈的輻射造成的併發症,很可能導致數十年的影響,所以想要統計出多少人直接死於各種病症是不可能的。在《廣島》中,赫西選擇的六位主人公,他們身上都有各種併發症的影響,甚至在數年後才會發現身體機能陷入了各種癌症的病痛之中。

在赫西的筆下,這個城市的國民是最無辜惡毒受害者,同樣更是最為值得敬佩的被爆者。除了各種驚心動魄的救援場景的描寫,赫西花費大量的筆墨描述那些在遭受到爆炸後的生存者的心理活動。這個民族值得敬佩之處在於,他們在任何災難面前都沒有喪失自身的文明與修養。赫西藉助西方人的視角,通過神父克萊因佐格的觀察傳遞給我們一種震撼人心的細節:「對西方人克萊因佐格神父而言,河邊寂靜的竹林是他一生中見過的最令人驚懼的慘烈場景。幾百個重傷者一起躺在那裡,傷者都一生不哼,沒人哭泣,更沒有人痛苦地喊叫,沒人抱怨,那麼多人死去,都沒有發出聲響。甚至沒有孩子也沒有哭鬧,幾乎沒人講話。克萊因佐格神父把誰端給那些傷者喝,他們的整張臉幾乎都被熱輻射灼得血肉模糊,但是喝完後他們都還微微起身向他點頭致謝。」

這種觀察當然不是個案,如果留心整本書,就會發現在爆炸發生後,就算是那些在廢墟中掙扎的人都沒有喪失這種基本的文明素養:「如果可以的話,請您救救我。」呼救中仍然帶著日本人特有的一種禮貌。谷本清牧師在爆炸後為了尋找自己的家人,一路行進,身邊有無數的傷者蹣跚行進,谷本只能跑著超過他們:「身為一個基督徒,他內心充滿了對這些被埋在廢墟下的人的同情,同時身為一個日本人,他對自己沒有受傷感到十分慚愧。」他一路經過的都是被嚴重燒傷的人,因為慚愧,他在匆匆離開時,對一些人說:「原諒我沒有像你們一樣受傷。」當然有慶幸,但是更多的是一種自責。當他身邊的人都遭受到苦難時,只有他安然無恙,這種沒有受傷反而成為了一種道德上的負擔:災難發生時,我們都是人類。

劉檸在開篇的序言中分析了為什麼美國選中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作為原子彈的投射地,其中提及到幾個原因,原子彈在研發之初就是作為實用武器研製的,帶有極強的危機感,所以作為一種武器,如果有利於終結戰爭的話,他們毫無疑問會投入使用;根據二戰的具體情況,理論上,德國應該是首要的目標,但是當第一顆原子彈研發成功時,德國已經投降了兩個多月,逃過此劫,而日本遲遲猶豫不定,給了美軍痛下殺手的理由;日本之所以猶豫不定,正是想求得蘇聯的支持,掣肘美國,美國投射原子彈佔據了外交的主動權;當然還有對日種族的歧視——正如日本對中華民族的歧視一樣——種族歧視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稱之為日本鬼子,日本稱中國為支那。這種種族之間的隔閡有著深層的文化根源,但也促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從未低沉過的抗日情緒與這種種族之間的隔閡有著密切的關聯。抗日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了將近八十年,但是抗日的情緒從未消沉過。某種意義上,在我們這個多元化,逐漸分散的社會中,如果存在某種共識的話,那就是歷史上的抗日,以及在意識形態上繼續進行抗日宣傳——電視劇上每天都在播放的抗日神劇,從他者的種族身上尋找到了我們唯一共通點。很可悲的是,這種民族主義情緒激昂的抗日宣傳從未分清過,抗日是需要區分軍國主義和普通民眾。我們習慣把我們看作是抗日戰爭的唯一受害者,而日本是施暴者。但事實上,戰爭中沒有永久的勝利者,我們都是受害者:一方是國內虛假歷史意識形態的受害者,另一方是日本軍國主義流毒的侵害者。而真相只有通過類似《廣島》的作品才會在長期的理解和溝通中得到和解。

思鬱

相關焦點

  • 廣島核爆後的倖存者,面對採訪哭訴:人類別再製造我這樣的怪物了
    廣島核爆後的倖存者,面對採訪哭訴:人類別再製造我這樣的怪物了。原子彈, 這個我們應該很熟悉了。因為這是一種利用核原理製成的核武器,由美國最先研製成功,具有極強的破壞力,在爆炸的同時會放出強烈的核輻射,危害生物和非生物組織。
  • 老照片:遭遇核爆10年後的廣島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如何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1955年日本廣島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當時的廣島人的日常生活。在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市投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用於戰爭的原子彈。
  • 撕開廣島核爆真相的照片
    1945年8月6日,美國將當時人類發明的最具殺傷性的武器用於實戰,一顆重達5噸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34萬平民頭上爆炸,時至今日22萬人為此喪生。此舉加速日本投降和二戰的結束,也讓數十萬無辜平民成為炮灰。本文將摘選美國《生活》雜誌拍攝的關於廣島原子彈爆炸事件的著名照片,帶您回顧那段歷史。
  • 廣島長崎核爆75周年,人類從太平洋戰爭學到了什麼?
    這兩顆原子彈幾乎是全球的歷史課本都會提到的歷史事件,不過人類是否真的了解這場歷史事件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影響?全人類又從太平洋戰爭的結束學到了什麼?該擔起什麼樣的責任? 身在核武時代的我們,或許該慶幸在過去四分之三個世紀裡,再也沒發生核武攻擊事件(1962年的古巴危機是自長崎原子彈後,全球最鄰近核戰邊緣的事件),核武專家譚納華德(Nina Tannenwald)就認為75年間零核武攻擊,是全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最大成就。
  • 核爆後的地方,100年後才能住人,為什麼廣島70多年就人潮鼎沸?
    核爆後的地方,100年後才能住人,為什麼廣島70多年就人潮鼎沸?在學校的時候,物理老師在講到核爆炸的時候,都會鄭重其事地告訴我們每個人,核爆炸所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因為大量的輻射物質在長期範圍內仍然存在,還會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傷害。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堅決地反對使用核武器。不過我們卻一直都有一個疑惑,並沒有敢對老師講,那就是當年美國在日本也丟下了兩顆原子彈,為何日本卻沒有經歷那麼長時間呢?
  • 二戰廣島核爆時倖存的中國人後來怎麼樣了?
    題/核爆後的廣島一片廢墟,卻有幾名外國人意外存活,其中就有中國人文/土老帽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他們共同見證了那個恐怖時刻,所幸他們後半生過得都還不錯。(恐怖的廣島核彈爆炸)一、1名美國人僥倖逃過一劫在廣島的十幾名美國飛行員中,其中有7名是在1945年7月轟炸廣島的日本軍艦時,被日軍擊落了飛機,在跳傘時被俘的。這7名美國人中有一位是機械師,名叫科特萊特。他被俘以後,就被押到東京審訊。
  • 廣島核爆75年後世界面臨核戰威脅更大,無核世界希望渺茫?
    8月6日,在日本廣島,人們在原子彈轟炸75周年紀念活動正式開始前雙手合十悼念。 新華社 圖75年前的8月6日,美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一枚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武器空襲,逾14萬人喪生。「今年是核爆75周年,我國繼續堅持無核三原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8月6日在廣島和平紀念儀式上表示,希望世界各國開展對話,最終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 廣島應該有怎樣的核爆記憶?
    CFP  2015年8月6日是廣島原子彈爆炸70周年。自1976年起每年8月6日,日本政府都在廣島舉行「核爆日」公祭--「原子彈爆炸死難者悼念儀式暨和平祈願儀式」。日本民眾在這裡默哀、致悼詞、祈禱並呼喚和平,不斷重申對核武器的憎惡。
  • 廣島長崎被炸後,日本5年之內就完成了恢復重建,廣島核爆到底是真的...
    其實廣島長崎並沒有核爆。當時只造了一個試驗炸了,為了嚇日本逼其投降,用巨大的凝固汽油彈造假,威脅迫日本,火燒廣島長崎軍工倉庫,結果燒著乾柴漫燃木屋區域,日軍為隱瞞真相自己也放一把,現在都居住滿人,環境優雅,如果是核爆怎麼不像福島?早溜光了!核福射區正準備辦奧運,騙錢。
  • 全球最不幸的男人:廣島核爆大難不死 然後他去了長崎
    正好原子武器這時候被製造了出來,為了打擊日本防禦本土的信心,美國就計劃對日本使用核武器,並且總共向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一枚核彈。在我們的想像裡,核武器可是代表滅絕的終極武器,一旦使用,目標地域附近那是人畜皆無,但是在當時的日本偏偏有這麼樣一個人,挨了兩次原子彈的轟炸之後居然倖免於難,並且活到了90多歲。這個人就是日本三菱造船廠的員工山口疆。
  • 同樣是核爆,為何廣島、長崎繁華了幾十年,車諾比卻是鬼城?
    不過在人們對整個劇情的發展扼腕嘆息的時候,或許會有人想到這麼一個問題,同樣是核爆炸,為什麼廣島、長崎在幾十年後依然繁華,居民們安居樂業,而車諾比到現在都還是鬼城一座?圖1 核爆中的放射性粉塵才是最大的致命源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談談核爆炸的殺傷機理。
  • 廣島核爆親歷者:滿街行人紅腫 不知掛身上的是衣服還是皮膚
    8月6日上午的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每日新聞)海外網8月6日電 「廣島當年,像地獄一般。」廣島核爆親歷者,97歲老人相良勝三對《神戶新聞》記者感慨道。相良勝三對記者講述往事(神戶新聞)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城市廣島投放了原子彈,這次原子彈在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實戰給日本帶來毀滅性打擊,有倖存者至今飽受致命燒傷、輻射綜合症和癌症之苦。
  • 歐巴馬今將到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向核爆紀念碑獻花
    中新網5月27日電 當地時間2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日本廣島。作為首位訪問遭核爆城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此行備受外界關注。美日政府希望,藉廣島之訪推進全球核裁軍,並顯示兩國「緊密的關係」。  屆時,美國與日本將借歐巴馬此行實現日美歷史「大和解」,還是仍難掩兩國關係中不得不面對的「大麻煩」?
  • 核武器在二戰裡的首次實戰,為何美軍最後把核爆目標定為了廣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核武器終於在戰爭末期投入了實戰,這是人類第一次將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投入實戰,人類第一次擁有了傳說中神明才有的力量,一次蕩平一座城市,而當時負隅頑抗的日本則頗為"榮幸"的成為了原子彈的核爆目標了(絕佳的標靶)。美軍在1945年8月6日將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投擲在了廣島,僅僅瞬間就讓這座城市變成了人間煉獄,算是對日本發動擴張的懲罰。
  • 核爆後的廣島和長崎慘狀至今歷歷在目:難怪到現在日本對美國都心生...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的B-29轟炸機分別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上空投下原子彈。長崎遭受核彈轟炸後的6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今天是日本投降72周年紀念日,這裡為大家展示遭核彈轟炸後的廣島與長崎。
  • 為何廣島核爆後能住人,車諾比卻成了無人區?這個原因很重要
    眾所周知,我們都知道自從人類進行核武器的研究之後,核燃料也很快被應用到了其他方面,就比如說核電站的建造。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蘇聯的車諾比核電站就發生了一起非常嚴重的事故。眾所周知,不管是核武器還是核燃料,它都是有著很大的放射性的。因此它對於任何環境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按照道理來說,一個地方被核汙染之後,在此後的百年裡是不能住人的。
  • 老照片:遭遇核爆前的廣島,一個安靜而又祥和的城市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遭遇核爆之前的日本廣島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遭遇核爆前的日本廣島,廣島車站1945年的原貌。照片拍攝於遭遇核爆前的日本廣島,廣島市中心的繁華街區,街道兩旁皆為商鋪,道路上人來人往非常繁華。照片拍攝於遭遇核爆前的日本廣島,圓頂大樓所處的位置,如今是廣島核爆紀念館。照片拍攝於遭遇核爆前的日本廣島,寺町街區的繁華景象,道路的旁邊是一座寺廟,此後皆在轟炸中被摧毀。
  • 廣島核爆經典照並非蘑菇雲 真相讓人傻眼
    原文配圖:專家表示,擺放在廣島原爆紀念館入口的這幅大相,畫面中的濃煙並非原子彈爆炸造成的蘑菇雲,而是由爆炸後地面大火產生。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港媒稱,美國總統歐巴馬27日到訪日本廣島,將參觀原爆紀念館。《紐約時報》稱,多年來放在紀念館入口的大型核爆照片原來並非顯示核爆造成的「蘑菇雲」,而是幾小時後由大火造成的濃煙。有專家估計,這張照片面震撼,所以被用作象徵廣島核爆。
  • 核輻射離我們並不遙遠,一旦發生核爆,躲哪裡更安全?
    冷戰期間,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雲之下,即便是在已經經歷了多年和平的今天,世界各國依然有大量的核武器儲備,雖然核戰爭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但是請不要忘記,核輻射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 那麼問題來了,一旦發生了核爆,恰好我們就在附近,要如何躲避才能最大程度保全自己的生命呢?
  • 廣島核爆75周年紀念日 俄外長痛批美國
    來源:海外網人們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悼念死者(讀賣新聞)海外網8月7日電 6日是廣島核爆75周年紀念日,同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對參加和平紀念儀式的人們發表聲明。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拉夫羅夫指出:「美國於75年前的8月6日在廣島投下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了毫無罪責的平民大量死傷。時至今日,此事也讓大多數人們心中劇痛。」他強調稱:「美國是使用這種破壞性武器的最初,也是唯一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