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走在臺北的街頭,古舊的建築幽幽的望向你,日式的窗後連個人影都沒有。天氣潮溼悶熱。人都說衣食住行,在這裡哪個首當其衝呢?
人潮湧動於巨大的名牌下,空氣裡都浮動各色Icon。美麗溫柔的臺灣女郎是否清晰的明白光鮮的時尚品牌裡包含的品牌哲學,宣揚的政治信仰,堅持的種族態度?
說到食,臺灣的零食不便宜。炙手可熱的鳳梨酥與太陽餅家家都有,店鋪提供試吃,各色小吃放在碟子裡附著竹籤,置辦手信,總得選些回去。
「士林夜市」當然也是不能錯過的地方。
士林夜市鄰近捷運士林站及劍潭站,交通便利。再加上周圍的學校林立,人聲鼎沸。違章建築隨處可見。
鐵皮蓋頂,如同菜市場般的室內建設,與我所想的截然不同。按攻略所驥找到的第一個必吃項「豪大大雞排」,門口早已排起一條人龍,無奈搖頭咋舌的與它失之交臂。
到了士林夜市,蚵仔煎不能錯過。
蚵仔為閩南語,指牡蠣(或稱海蠣)。蚵仔煎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裡攪拌入蚵仔、蛋、蔥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選了個鋪子坐下來,當地的吃法是一份蚵仔煎搭配一份花枝羹。
只見老闆純熟的將雞蛋,蚵仔等調料入鍋以鐵鏟翻覆,至金黃色八分熟時灑上青菜,著上一抹綠色,再淋上各種醬料,不消幾分鐘一盤蚵仔煎和花枝羹便呈現面前。
光是飄散來的氣息就讓我大咽口水。趁熱入口,滑嫩的雞蛋與新鮮蚵仔與調料在舌尖混合出奇妙滋味,再趁熱一口幼滑彈牙的花枝羹,美味的險些吞落舌頭。
吃完趕不及抹嘴又看見隔壁鋪裡澄黃的炸蟹,巨大招牌上的古方排骨湯以藥膳入味,老闆說藥材隨季節改變,四季進補,十分誘惑。點上一份,飲完湯頭,乾脆不顧形象雙手並用的啃起來。
吃到額頭出汗,站起身來看見售賣的冰飲,點了一份木瓜奶茶,用料十足。奶香醇厚但不過分甜膩,木瓜的清爽果香,嘗得出顆粒的果肉,從來不曾喝過的好味道。
一杯奶茶下肚,再見湯湯水水,只得心有餘力不足的搖頭走過。
各地夜市照例都有的各式烤串,留下肚子去尋找特色,此處過個眼癮就好。
有沒有吃過棺材板。嘿,名字有點恐怖,但卻是夜市裡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其實寓意「升官發財」。
做法是將麵包切成薄薄的麵包塊,下鍋油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間挖空,再裝入由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蔔、地瓜粉、魷魚和蝦仁等精心調製的作料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再在麵包面上蘸上醬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
趁熱食用。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餡,香味濃鬱,吃得到雞絲,菠蘿與鮮蝦,頗有些三明治的味道,卻更熱酥美味。
「大餅包小餅」,也是士林夜市五大招牌小吃之一。花生,芋頭,芝麻,肉鬆各種的甜鹹口味可供選擇。
所謂大餅,就是每天現揉,用擀麵杖擀出來的麵皮。小餅則是現在油鍋裡炸出來的帶餡的麵餅。將小餅放在大餅裡,用木槌敲碎,卷一卷,包起來。咬一口,外軟內酥的搭配,果然很是特別。
還有赫赫有名的生煎包。菜包和肉包兩種口味。菜包裡是高麗菜和香菇,肉包裡則是豬肉和小蔥。
別忘來最出名的「青蛙下蛋」,就是粉圓加糖水或者再加一些奶精飲用,因粉圓煮熟之後,中心會呈現白白的一點,形狀極像蝌蚪,故將這種獨特甜點定名為「青蛙下蛋」。
俗稱亦稱「粉圓」,夜市裡的粉圓都是現煮現賣,絕對不過夜,而且每顆都晶瑩剔透,Q勁十足。臺灣果然是將食品添加劑運用的尚好的地方。
那夜我究竟吃了多少?吃貨們在心儀的攤位前排起長龍,然而,又吃又喝的人們腳下,街道卻乾乾淨淨。
在夜晚,這個城市似乎才醒過來。你現在若來問我,那舊舊的鐵皮房子和一盞盞的白熾燈是否難忘。我會告訴你,那個島嶼的魔力,如同那些擁有奇異名字的小吃一樣,真是令我想念。
這個處於熱帶的南方小島。她有著夢幻與現實交織的好電影和惡俗的爛偶像劇,亦有著堅持的傳統和被衝擊的文化。
狹長的臺灣海峽又承載了多少歷史的紛繁與複雜的情感
閱讀我的更多文章:
臺北|前世今生只一步之遙
成都|熊貓基地,下輩子我也想做熊貓
重慶|網紅的外表,迷霧的氣質,江湖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