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是由兩則文言文組成,一則是孔子的《論語》另一則是朱熹《童蒙須知》,都是記錄古人有關讀書、學習的言論。教育大家教給孩子們讀書學習的方法。孔子希望學生要聰敏勤學,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要以誠實的態度學習,讀書要多記多背,不要滿足,樂於教人。朱熹告訴學生讀書做到三到,用心思考才會看得仔細,讀得正確。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達到的目標: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3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辨析多音字「識」。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4.能聯繫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啟發。孩子不管是預習還是自學,按此思路讀課文,都能更好地學好課文。
一、讀蘇軾名言,明白本單元的學習要素。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這句詩,告訴孩子們,多讀,複習,思考都是學習的方法。通過這一單元的三篇課文,要求學生能學習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學習能根據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點。
二、讀準每一個字詞讀音,正確朗讀古文長句子,劃好停頓
孩子藉助古文注釋,字典,讀正確句子。古文中的多音字,通假字,要區分讀音,如「好學」的「好」讀hào,「是知也」中「知」同「智」讀zhì,智慧的意思。「誨人不倦」的「誨」讀hui,「識」在這裡讀zhì,記住的意思。另一個讀音是shí,認識,知識。「寢」讀qǐn,前鼻音。「誦」是平舌音,讀sòng。「恥」是翹舌音,讀chǐ。「矣」讀yǐ,「豈」讀qǐ。
文中長句子比較多,一開始讀起來有些困難,不曉得怎樣停頓,可以藉助注釋,猜一猜句子的大概意思,根據意思想一想怎麼停頓。我個人認為文中句子可以這樣停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三、結合插圖、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文之意
通讀全文後,了解到課文大概意思後,結合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猜一猜句意。第一句中「為」可理解為「是」。「默而識之」的「默」可查字典可組詞,選擇詞義為「」默默地(記住讀書的內容)。「吾嘗」和「餘嘗」的「嘗」查字典,有兩個意思,一是辨別滋味,二是曾經的意思。根據句意,在比較中正確理解詞義,選第二種。「亦」「矣」「豈」「乎」四個字,古文中常出現,可以查字典,分別是「也」「語氣詞相當於了」「哪裡,怎麼」「嗎」。
關鍵字詞理解了,連起來就能說對句子大概的句意。對於一些字的字義存在異同,孩子在閱讀理解中要善於發現,有的字在不同句中,意思相同,如「敏而好學」和「好古」中的「好」都是「喜好」的意思。有的字,在不同句中意思不同,如「敏而好學」中的「敏」是聰敏的意思,「敏以求之者也」的「敏」是指勤敏的意思。
還有一些字,古今意思進行對比著學習,如「是知也」的「是」是什麼意思?可以藉助工具書,知道是「這」的意思。現代是表示的意思也多種。
理解課課文大意後,引導學生梳理古文中提到的讀書方法,哪些方法對你有啟發?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在平時做到哪些學習方法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
四、多種方法朗讀,背誦課文
讀一句古文,說一遍意思,理解記憶。有家長或同學,可以互相提問,一個說意思,一個背相關句子。在反覆朗讀中加強記憶,熟讀成誦。
五、語文實踐活動
閱讀課外書籍,摘抄名人談學習方法的名句。可以寫成座右銘,貼在書桌前,可以製作書籤,把自己學到的讀書方法,句言警句,小詩等寫在上面。進行誦讀,贈送活動,激發孩子讀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