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是創造當代猶太人生活的史詩,也是美國最有才華的緒語小說家

2020-12-11 百家號

百家原創作者:彥靈觀歷史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去了解,在王國華古老豐贍的猶太歷史文化,世界大戰前後猶太民族的舛難命運,困擾人類心靈的各種形而上力量的抗衡,這一切都緊密地聯結於一個名字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聯結於他所創造的異彩紛呈的小說世界。在這宏大的歷史文化空間中,辛格以他獨具的猶太文化素養、敏銳的社會洞察能力以及將個別事件提高到歷史哲學水平的才智,作為生動地描繪猶太生活的諷刺畫卷的觀念基礎,在20世紀的文壇上展示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們一起往下了解一下吧!

1978年,辛格由於「熱情洋溢的敘事藝術,不僅從波蘭猶太人的文化傳統中汲取了營養,而且還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而被授予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其文學成就得到世界範圍的公認,成為美國第8位享有這一殊榮的作家。在1975年發表的《感情》一文中,辛格曾對自己的文學旨趣做出了美學闡述:當晦澀的內容和風格已成時尚的現今,清晰仍是我這位作家的目標。這一點對我來說之所以尤為重要,是因為我所處理的是處在特殊環境中的特殊性格,這些人對世界也好,對他們自己也罷,至今仍是重重謎團—他們便是那些東歐猶太人,那些在大屠殺中死于波蘭或移民美國而得生存的猶太人。

我與他們交往愈久、寫他們愈多,就愈為他們個性的繁富(因為我便是他們中的一分子)和我自己頭腦中的奇情異想而感到困惑。緊緊抓住猶太人貌似平凡的生活細節,力圖達於透徹明晰,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描寫自己所了解的一切,這就是辛格的做法。當然,這樣的創作動機必然推動作家竭力挖掘民族傳統的真正基因,搜尋其具有普遍意義而又富於表現力的創作素材,這就難免仰賴作家的猶太文化的深厚根基。

1904年7月14日辛格出生于波蘭境內的拉德茲明。這時的波蘭正為沙皇俄國所統治。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是猶太教教區主管宗教和世俗事務的拉比(宗教法學博士)。他們狂熱地信奉猶太教,對孩子們的宗教信仰教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辛格4歲時,全家遷到波蘭首都華沙。他在華沙讀完了教區辦的小學和中學,學習了希伯萊語和意第緒語。1920年中學畢業後,父親送他進了華沙神學院期望他將來也成為一名稱職的拉比。

然而,辛格的興趣卻在文學方面。他偷偷地閱讀了俄國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以及美國作家愛倫·坡和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等人的作品,並開始仿效用希伯萊語寫詩和短篇小說。辛格走上文學創作道路還得益於他哥哥伊斯雷爾·約瑟夫·辛格的影響。早在他上教區小學時,他哥哥就已成為一名作家和新聞記者,是當地用意第緒語創作的著名人物。在他哥哥的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漸漸地產生了反叛猶太教的強烈情緒;同家庭的對立終於導致他同期望他成為拉比的父親的公開爭吵。1923年,辛格大學畢業後,違抗父命不當拉比,脫下了猶太人穿的有穗子的斜紋布上衣,剃去鬢角,進了《伯萊特文學》雜誌社當校對員及翻譯。

在《伯萊特文學》雜誌社裡,辛格為當地的意第緒語猶太人報刊撰稿、翻譯了多部文學名著。1930年辛格將德國著名作家雷馬克的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及託馬斯·曼的長篇小說《魔山》翻譯成意第緒語。1935年辛格創作了小說《撒旦在戈萊》,描述了1600年前後在波蘭戈萊小鎮發生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1955年出版了斯隆的英譯本)。1935年在法西斯排猶浪潮的衝擊下,辛格預感到猶太民族將遭到嚴重的災難,不得不在哥哥伊斯雷爾的幫助下,取得美國政府籤發的旅遊籤證,離開了他那即將遭受深重苦難的祖國。

到達美國之後,經哥哥介紹,辛格在紐約的一家意第緒語報紙《猶太進步日報》作記者,並以「華紹夫斯基」的筆名發表了許多書評、散文和小說。1940年辛格與一名叫阿爾瑪·哈曼的美國女子結婚。3年後獲美國國籍,成為正式的美國公民。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辛格的生活也還一帆風順。但責任感促使他以他獨特的思維方式反省自己以及猶太民族的歷史。面對傳統與新生的衝突,虔誠的神秘主義與自由思想的衝突,辛格形成了他典型的人生觀——深沉的思索既有力量又多頓悟,感情既有破壞性又有狂熱創造性,蘊含了驚人的豐富的變化。他以史詩般的作品描繪了舊式猶太家庭在新時代中崩潰的經過,同時從社會角度和人的角度去看它們的分裂。它的作品反映了辛格無窮的心理幻想,在他獨特生動而又具有說服力的描寫中,這種心理幻想和洞察力創造了一個小宇宙,或者可以說是一個混亂世界的縮影。

從40年代開始,辛格致力於以猶太社會生活為主題的小說創作。哥哥去世以後,他更被認為是美國最有才華的意第緒語小說家。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裡,辛格先後出版了15部以上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此外還有劇本、童話、散文集和回憶錄,成就極為可觀。辛格通常先採用意第緒語寫作,然後由他本人或親友翻譯成英語發表、出版。在這些人中,索爾·貝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辛格作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猶太社會的歷史發展和它在現代文明壓迫下的解體過程為基本內容的歷史小說,另一類則是以猶太人的思想、愛情、生活、命運、宗教信仰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小說。相比之下,前者寫得深厚、豐富,後者寫得深刻、細膩。《莫斯卡特一家》、《莊園》和《產業》是前者的代表作;《盧布林的魔術師》則是後者的代表。在所有成就中,《盧布林的魔術師》是最為卓越的。

從整體創作上來看,辛格的短篇小說的成就明顯高於他的長篇小說。迄至70年代末,他共出版了《傻瓜吉姆佩爾及其它》、《市場街的斯賓諾莎及其他》、《短暫的星期五及其它》、《短篇小說選》、《集會及其他》、《卡夫卡的朋友和其他故事》、《羽毛的王冠》、《曼富特利說書人和他的馬》等8部短篇集,包括200篇以上的作品。辛格的短篇以感情真摯,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著稱。在從事猶太人歷史及社會題材小說創作的同時,辛格還為兒童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並以《歡樂的一天:在華沙長大的孩子們的故事》而獲得1970年度美國「全國圖書獎」。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先告於段落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辛格是創造當代猶太人生活的史詩,他稱為使用意第緒語的薩克雷
    對於意第緒語,辛格這樣說過:「意第緒語言是一種流放的語言,沒有國土,沒有邊疆,得不到任何政府的支持,它是一種沒有武器、軍火、軍事演習、戰術之類詞語的語言,它是一種為外邦人與不受束縛的猶太人所鄙視的語言……是那些生活在猶太人聚集區的猶太人天天都在講的語言。
  • 諾獎得主辛格自選集推出全譯本
    出版方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在20世紀世界文壇獨樹一幟,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文壇。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日推出《辛格自選集》全譯本。美國猶太裔作家辛格(1904—1991)於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當年年初正式復刊的《世界文學》雜誌立即請名家譯介他的作品,在1979年第二期刊出《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三個短篇。外國文學出版社的《辛格短篇小說集》收作品22篇,於1980年問世,第一版就印了9萬冊。
  • 為什麼要讀辛格?
    作家蘇童看來,辛格的令人尊敬之處在於他總是在「人物」上不惜力氣,固執己見地種植老式猶太人的人物叢林,刻畫人物有一種累死拉倒的農夫思想,因此辛格的人物通常是飽滿得能讓你聞到他們的體臭,《傻瓜吉姆佩爾》就是他的最具標誌性人物文本。而作家餘華則用更詩意的方式讚美辛格,說他「就像寫下了浪尖就是寫下整個大海一樣,辛格的敘述雖然只是讓吉姆佩爾的幾個片段閃閃發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固執是一種力量
    在文學理論與流派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紀,辛格堅持敘事傳統,認為「講故事才是藝術寫作的存在理由」。其描寫波蘭和美國猶太人生活的小說集諷刺、詼諧、智慧於一爐,異彩紛呈,且有明顯的巫術和怪異色彩。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那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植根于波蘭猶太人的文化傳統,生動描述了具有普世性的人類境況。」
  •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一個作家,如果把心理分析寫進作品,那就很...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 美國猶太作家,被稱為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主要代表作品有《傻瓜吉姆佩爾》、《莫斯卡特一家
  • 《辛格自選集》:描寫那些普世性的人類境況
    作品中,有描繪魔鬼、撒旦、陰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貝利和魔鬼》《那裡是有點什麼》;還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描述波蘭猶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爾》《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短暫的禮拜五》,另一類描寫旅美猶太人的經歷,比如《暮年之愛》《思親小母牛》《康尼島的一天》。《辛格自選集》由八位譯者翻譯,由英美文學專家陸建德撰寫前言。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的阿Q精神和猶太思維
    貝婁那時剛剛靠《奧吉·馬奇歷險記》博得了一些名氣,而辛格呢,自1935年來到美國,十幾年摸索小說寫作的技藝,卻仍屬真正的籍籍無名之輩。他的名氣遠不如他的哥哥以色列·辛格,後者比他的視野更為國際化,也更擅長以一個波蘭猶太人的身份融入美國,其長篇小說《阿什肯納茲兄弟》在1936年就被譯成英文了。二戰前後,美國人說「作家辛格」,就僅僅是指《阿什肯納茲兄弟》的作者。
  • 辛格短篇小說的魅力
    辛格短篇小說的魅力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推出《辛格自選集》。辛格的短篇有著怎樣獨特的魅力?  1978年《世界文學》正式復刊,辛格就出現在這第一期上。此時的《世界文學》延續了三四十年的翻譯浪潮——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眾多翻譯家推波助瀾的翻譯小高潮。
  • 事實不會變得陳舊,但議論會變得過時|評《辛格自選集》
    一個小說家,如果他自己的生活是嚴肅緊張的,他總是對自己的內心和世界的命運保持足夠的關切,他就能寫出好故事。同時,如果他又懂一些敘事的技巧,那他的小說就不僅好看還有藝術性了,這些都和知識的多寡無關。只要讀者很有知識就好了,讀者越有知識越能意識到小說家沒有寫到紙上的東西。
  • 辛格:像契訶夫那樣會講故事的大師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美國猶太裔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是改革開放以後,對我國讀書界、文學創作界最早產生較大影響的作者之一,五六十歲甚至更年長一些的中國作家在創作之初,幾乎無人不曉他的名篇《傻瓜吉姆佩爾》。
  • 美國3%的猶太人控制70%財富,全球最富的50個人裡就有10個猶太人
    猶太人的聰明,世界公認!世界大師級的人物,文明的各個領域都有猶太人的身影在發光!在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佔近一半,高盛、所羅門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猶太人創建的。美國華爾街的精英中有50%是猶太人。
  • 諾獎得主辛格:文學可以描寫荒誕,但絕不能變成荒誕
    《辛格自選集》作者序 為什麼百餘篇短篇小說中,這四十七篇會入選本集,我很難做出評論。 在創造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了潛伏於小說家背後的諸多危險,其中最糟糕的包括: (1)認為作家必須是社會學家和政治家,要適應所謂的社會辯證法; (2)對金錢以及迅速成名的貪慾; (3)矯揉造作的獨創,即幻想憑藉矯情的修辭、過分的文體創新
  • 在美國的600萬猶太人(全世界只有1400萬猶太人)
    但是猶太人很堅定,我們的祖先是從以色列來的,我也是從那兒來的,以色列是我的祖國,我一定要有這麼一個祖國。一旦有了祖國,猶太人就狂熱地愛著這個祖國,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著這個祖國,不管他是否生活在以色列,不管他是世界哪個地方的猶太人。在美國的各個種族中,猶太人應該是最團結的,比華人都團結,這是美國猶太人的一大特點。
  • 非裔美國小說家和詩人:艾麗斯·沃克
    艾麗斯·沃克是普立茲獎得主,非裔美國小說家和詩人,最著名的作品是《紫色》。誰是艾麗斯·沃克?她成長為一名深受好評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她最著名的作品是1982年的小說《紫色》,這部小說獲得了1983年的普利茲小說獎,很快被史蒂文·史匹柏改編成電影。沃克也因為她作為一名活動家的工作而聞名。1982年,艾麗斯·沃克的第三部小說《紫色》出版後,她的作家生涯開始騰飛。故事發生在1900年代初期,小說通過講述者西莉的生活和掙扎探索了美國黑人女性的經歷。
  • 他是當代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大師
    聽見文藝時光大家好~這裡是書評君音頻欄目「聽見文藝」,每周我們都在這裡介紹一位文藝類人物,感知另一種生活。本期節目要跟大家聊聊美籍猶太作家艾·辛格。這是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拉思·吉蘭斯坦教授在1978年給艾·辛格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的第一句話。儘管被譽為「當代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大師」,但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原則之後,辛格才會開始講故事。一,故事有懸念和情節,必須引人入勝;二,必須有激情寫好這個故事,而且不寫不行;三,必須確信只有自己是唯一能夠寫好這個故事的人。辛格用充滿激情的敘述,描繪了人類的普遍困境。
  • 以色列總理稱這中國人為上帝 辛格稱命是他給的
    納粹軍隊佔領奧地利之初,就將一部分猶太人關進集中營,不過,納粹當局發出指令:只要猶太人馬上離開奧地利,即可被釋放。因此,猶太人四處尋找逃出奧地利的途徑。但他們要想去哪個國家,必須獲得哪個國家的籤證。當時大多數猶太人首選的是美國,其次是英國,但美、英兩國對奧移民的名額都有限制,根本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其他不少國家也都強調自身困難,不能給他們辦理籤證。
  • 巴比倫人與猶太人的創世神話
    「神話不是歷史,但從本質上來說,神話也是真實的歷史。因此, 神話故事也是歷史研究所需要的一種重要歷史素材。世界上各個民族都創作了自己的神話,這些神話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創世神話、自然神話、始祖神話和英雄神話等。其中,創世是諸種神話類型中最普遍、最重要以及所含歷史文化信息最多的神話主題。
  • 中國人為什麼沒猶太人富有?和他們相比,我們終究差了一種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公認聰明的民族,一個是中國人,一個就是猶太人。但是,更多人則認為,這個世界上猶太人更聰明,因為他們最有錢。既然都一樣聰明,為何中國人不如猶太人那樣會積累財富呢?中國人為什麼覺得借錢難為情?
  • 猶太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
    有人統計過(未核實,僅供大家參考,下同),美國華爾街的精英中有50%是猶太人,華盛頓與紐約最著名的律師事務所中有40%的合伙人是猶太人,高科技公司中科技人員有50%是猶太人。此外,猶太人還控制著紐約時報、華盛頓時報、新聞周刊、華爾街日報,美國三大電視網ABC、CBS、NBC,以及時代華納、米高梅、福克斯等重要媒體的帥印,他們實際掌控了世界話語權。
  • 《孤獨小說家》:比肩東野圭吾的日本人氣作家的「劇中劇」
    再搜索又發現了一本名字非常相似的也是日本著名作家作品——村上春樹的自傳體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我還有一本書叫《寫書記》,記錄了包括餘華、莫言、史鐵生等等作家關於為何會開啟寫作生涯的自述,只不過每個人的篇幅都很短。看來和其他行業的名人一樣,只要成名了,難免會出一部自己的傳記甚至家族史,以第一人稱親自留下自己對人生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