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彥靈觀歷史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去了解,在王國華古老豐贍的猶太歷史文化,世界大戰前後猶太民族的舛難命運,困擾人類心靈的各種形而上力量的抗衡,這一切都緊密地聯結於一個名字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聯結於他所創造的異彩紛呈的小說世界。在這宏大的歷史文化空間中,辛格以他獨具的猶太文化素養、敏銳的社會洞察能力以及將個別事件提高到歷史哲學水平的才智,作為生動地描繪猶太生活的諷刺畫卷的觀念基礎,在20世紀的文壇上展示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們一起往下了解一下吧!
1978年,辛格由於「熱情洋溢的敘事藝術,不僅從波蘭猶太人的文化傳統中汲取了營養,而且還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而被授予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其文學成就得到世界範圍的公認,成為美國第8位享有這一殊榮的作家。在1975年發表的《感情》一文中,辛格曾對自己的文學旨趣做出了美學闡述:當晦澀的內容和風格已成時尚的現今,清晰仍是我這位作家的目標。這一點對我來說之所以尤為重要,是因為我所處理的是處在特殊環境中的特殊性格,這些人對世界也好,對他們自己也罷,至今仍是重重謎團—他們便是那些東歐猶太人,那些在大屠殺中死于波蘭或移民美國而得生存的猶太人。
我與他們交往愈久、寫他們愈多,就愈為他們個性的繁富(因為我便是他們中的一分子)和我自己頭腦中的奇情異想而感到困惑。緊緊抓住猶太人貌似平凡的生活細節,力圖達於透徹明晰,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描寫自己所了解的一切,這就是辛格的做法。當然,這樣的創作動機必然推動作家竭力挖掘民族傳統的真正基因,搜尋其具有普遍意義而又富於表現力的創作素材,這就難免仰賴作家的猶太文化的深厚根基。
1904年7月14日辛格出生于波蘭境內的拉德茲明。這時的波蘭正為沙皇俄國所統治。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是猶太教教區主管宗教和世俗事務的拉比(宗教法學博士)。他們狂熱地信奉猶太教,對孩子們的宗教信仰教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辛格4歲時,全家遷到波蘭首都華沙。他在華沙讀完了教區辦的小學和中學,學習了希伯萊語和意第緒語。1920年中學畢業後,父親送他進了華沙神學院期望他將來也成為一名稱職的拉比。
然而,辛格的興趣卻在文學方面。他偷偷地閱讀了俄國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以及美國作家愛倫·坡和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等人的作品,並開始仿效用希伯萊語寫詩和短篇小說。辛格走上文學創作道路還得益於他哥哥伊斯雷爾·約瑟夫·辛格的影響。早在他上教區小學時,他哥哥就已成為一名作家和新聞記者,是當地用意第緒語創作的著名人物。在他哥哥的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漸漸地產生了反叛猶太教的強烈情緒;同家庭的對立終於導致他同期望他成為拉比的父親的公開爭吵。1923年,辛格大學畢業後,違抗父命不當拉比,脫下了猶太人穿的有穗子的斜紋布上衣,剃去鬢角,進了《伯萊特文學》雜誌社當校對員及翻譯。
在《伯萊特文學》雜誌社裡,辛格為當地的意第緒語猶太人報刊撰稿、翻譯了多部文學名著。1930年辛格將德國著名作家雷馬克的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及託馬斯·曼的長篇小說《魔山》翻譯成意第緒語。1935年辛格創作了小說《撒旦在戈萊》,描述了1600年前後在波蘭戈萊小鎮發生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1955年出版了斯隆的英譯本)。1935年在法西斯排猶浪潮的衝擊下,辛格預感到猶太民族將遭到嚴重的災難,不得不在哥哥伊斯雷爾的幫助下,取得美國政府籤發的旅遊籤證,離開了他那即將遭受深重苦難的祖國。
到達美國之後,經哥哥介紹,辛格在紐約的一家意第緒語報紙《猶太進步日報》作記者,並以「華紹夫斯基」的筆名發表了許多書評、散文和小說。1940年辛格與一名叫阿爾瑪·哈曼的美國女子結婚。3年後獲美國國籍,成為正式的美國公民。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辛格的生活也還一帆風順。但責任感促使他以他獨特的思維方式反省自己以及猶太民族的歷史。面對傳統與新生的衝突,虔誠的神秘主義與自由思想的衝突,辛格形成了他典型的人生觀——深沉的思索既有力量又多頓悟,感情既有破壞性又有狂熱創造性,蘊含了驚人的豐富的變化。他以史詩般的作品描繪了舊式猶太家庭在新時代中崩潰的經過,同時從社會角度和人的角度去看它們的分裂。它的作品反映了辛格無窮的心理幻想,在他獨特生動而又具有說服力的描寫中,這種心理幻想和洞察力創造了一個小宇宙,或者可以說是一個混亂世界的縮影。
從40年代開始,辛格致力於以猶太社會生活為主題的小說創作。哥哥去世以後,他更被認為是美國最有才華的意第緒語小說家。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裡,辛格先後出版了15部以上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此外還有劇本、童話、散文集和回憶錄,成就極為可觀。辛格通常先採用意第緒語寫作,然後由他本人或親友翻譯成英語發表、出版。在這些人中,索爾·貝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辛格作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猶太社會的歷史發展和它在現代文明壓迫下的解體過程為基本內容的歷史小說,另一類則是以猶太人的思想、愛情、生活、命運、宗教信仰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小說。相比之下,前者寫得深厚、豐富,後者寫得深刻、細膩。《莫斯卡特一家》、《莊園》和《產業》是前者的代表作;《盧布林的魔術師》則是後者的代表。在所有成就中,《盧布林的魔術師》是最為卓越的。
從整體創作上來看,辛格的短篇小說的成就明顯高於他的長篇小說。迄至70年代末,他共出版了《傻瓜吉姆佩爾及其它》、《市場街的斯賓諾莎及其他》、《短暫的星期五及其它》、《短篇小說選》、《集會及其他》、《卡夫卡的朋友和其他故事》、《羽毛的王冠》、《曼富特利說書人和他的馬》等8部短篇集,包括200篇以上的作品。辛格的短篇以感情真摯,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著稱。在從事猶太人歷史及社會題材小說創作的同時,辛格還為兒童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並以《歡樂的一天:在華沙長大的孩子們的故事》而獲得1970年度美國「全國圖書獎」。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先告於段落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