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一個作家,如果把心理分析寫進作品,那就很...

2020-12-11 騰訊網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

美國猶太作家,被稱為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主要代表作品有《傻瓜吉姆佩爾》、《莫斯卡特一家》、《莊園》、《撒旦在戈雷》,1974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1978年憑藉小說《魔術師·原野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登上文學事業的高峰。

辛格寫作起步很早,15歲時,就已經開始用希伯來語寫作;到了1921年17歲時,他又改用義大利語創作。1923年,辛格在華沙跟哥哥在報社工作。1935年,在德軍佔領華沙前夕辛格離開波蘭移民美國,辛格在美國以當編輯和寫作為生,後來在紐約的《猶太每日前進日報》擔任記者和專欄作者。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

辛格是一位具有強烈民族使命感的作家。身為一名猶太人,辛格對於自己民族的命運和前途感到深深的憂慮,他的小說創作也處處體現了這一點。其中,「信仰上帝」是辛格小說創作的主題之一,在他的宗教題材作品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最知名的長篇《盧布林的魔術師》和最為人所稱道的短篇《傻瓜吉姆佩爾》講的均是人對上帝信仰的主題。

在長篇《撒旦在戈雷》中,辛格甚至請撒旦直接粉墨登場,充當故事的主人公。他否認自己不信上帝,不相信宇宙是由化學元素構成的說法。然而,在辛格作品中,讀者又經常可以看出作者對上帝的懷疑,他說自己是相信科學的,呈現出一種「悖論」式的創作特點。

1

如果一個作家是在醫生的辦公室裡做了心理分析,這是他自己的事,但是,如果他想把這個心理分析寫進作品,那就很可怕。

2

我認為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當記者是個比教書更健康的職業,尤其如果他教的是文學。如果教文學的話,作家習慣於時時刻刻地分析文學。一個批評家告訴我,「我從來不能寫任何東西,因為我剛剛寫下頭一行,就已經在想寫一篇關於它的文章。我已經在批評我自己的作品。」

3

作家同時又是批評家,又是作家,這樣不好。如果他只是偶爾寫一篇評論,甚至是寫一篇關於批評的論文,這還沒有關係。但是,如果他時刻進行這種分析,分析變成他每天的口糧,某一天這種分析也會成為他寫作的一部分:一個作家,一半是作家,一半是批評家,這非常糟糕。他在為他的主人公寫文章,而不是在講故事。

4

對於我來說,故事結構,這是最困難的部分。如何安排一個故事的結構,使它有趣。一旦我將結構安排好了,寫作本身——敘述和對話——就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5

寫出好作品的唯一途徑是埋頭苦幹。口袋裡裝一條兔子腿,靠這個是不可能寫出好故事的。

6

不管怎麼說,我堅持寫點什麼。我不用逃走。有些作家說,他們只有到一個遙遠的島上才能寫作。他們會跑到月球上去寫,免得被人打攪。我覺得,被人打攪是人生的一個部分,有時候,被人打攪是有用處的,因為你中斷了寫作,你休息的時候,你在忙著做別的事情的時候,你的視角會發生變化,或者視野會變得開闊。

7

我覺得,人,尤其是一個作家,任何信息對他都是有好處的。我覺得當記者對一個作家不會有壞處。

8

我比較推崇的作家有一個。確實,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是一個詩人。他的名字是阿哈龍·澤特林。這個人,他是我的朋友,但我不是因為他是我的朋友才誇獎他。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我認為他的作品和託馬斯·哈代的詩歌有同樣的價值,而我對哈代的評價是很高的。

9

我相信一個更好的世界,但我不認為一個坐下來寫一篇小說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小說家能取得什麼成就。更好的世界是由很多人,由政治家、國務活動家和社會學家造就的。我不知道誰會去創造它,也不知道是不是終究會有一個更好的世界。我唯一確定的,就是小說家做不到這一點。

10

什麼都不能拯救我們。我們可以取得很大進步,但我們會繼續經受苦難,永遠不會有終結。我們永遠會發明新的痛苦的根源。說人會得到拯救的觀念,完全是一種宗教性的觀念,而且即使是宗教領袖,也沒有說我們在今生今世就能夠得到拯救。

11

我也希望我們能夠遠離戰爭,另一方面,還是會有足夠多的疾病、足夠多的悲劇,人類還是會一如既往地以差不多同樣的方式繼續經受苦難。對我來說,做一個悲觀主義者,就意味著做一個現實主義者。

12

儘管我們有苦難,儘管生活永遠不會帶來我們想讓它帶來的天堂,我們還是有值得為之活下去的東西。人類得到的最大的禮物,就是自由選擇。確實,我們對自由選擇的使用是有限的。但是,我們擁有的這一點自由選擇,是一份如此偉大的禮物,它的潛在價值可以有如此之大,以致僅僅為了它本身,人生就值得活下去。

——本文摘錄自《巴黎評論》之作家訪談2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大益文學

文學 | 品位 | 經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讀辛格?
    辛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在二十世紀世界文壇獨樹一幟,還深刻地影響了當代中國文壇。提起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很多人會有點陌生,他是位非同凡響的作家。正如社科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所言:辛格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帶動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來到中國的第一位諾獎作家,他的作品激發了國內年輕文學愛好者走上創作之路,圖書界的諾貝爾獎效應,也是從他開始。陸建德回憶,辛格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當年年初正式復刊的《世界文學》雜誌立即請名家譯介他的作品,1979年刊出《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三個短篇以及施鹹榮先生撰寫的作家小傳。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固執是一種力量
    最後一個名字固定了下來。我怎麼傻了?容易受騙。他們說:「吉姆佩爾,你知道拉比的夫人要生孩子了嗎?」於是我沒去上學。結果這是騙人的。我怎麼會知道?她沒有大肚子。但我從來沒看過她的肚子。這真的很傻嗎?那幫人又笑又叫,跺腳跳舞,還唱起了晚禱詞。女人生孩子,我們會得到葡萄乾,他們卻塞給我一把羊屎。我不是沒力氣呀,我要是扇他一個耳光,能把他打到克拉科夫去,但我天生不愛打人。我跟自己說:算了吧。
  • 《辛格自選集》:描寫那些普世性的人類境況
    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辛格自選集》,該書包含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47篇短篇小說,從辛格出版於1957年到1981年間的近150篇作品中精選而出。辛格為美國猶太裔作家,他被稱為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並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于波蘭,1935年移居美國,辛格始終用意第緒語寫作,作品通過英譯本廣為人知。
  • 辛格:像契訶夫那樣會講故事的大師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美國猶太裔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是改革開放以後,對我國讀書界、文學創作界最早產生較大影響的作者之一,五六十歲甚至更年長一些的中國作家在創作之初,幾乎無人不曉他的名篇《傻瓜吉姆佩爾》。
  • 辛格是創造當代猶太人生活的史詩,也是美國最有才華的緒語小說家
    百家原創作者:彥靈觀歷史今天小編帶大家一去了解,在王國華古老豐贍的猶太歷史文化,世界大戰前後猶太民族的舛難命運,困擾人類心靈的各種形而上力量的抗衡,這一切都緊密地聯結於一個名字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聯結於他所創造的異彩紛呈的小說世界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格的阿Q精神和猶太思維
    今年,中文世界多了一本《辛格自選集》,匯集他現存的200多則短篇小說中的五分之一。而主打的,仍然是那篇為辛格打響名氣的小故事:《傻瓜吉姆佩爾》。兩位諾獎作家的合作辛格挺幸運的。《傻瓜吉姆佩爾》在1953年,由另一位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英譯後發表在《黨派評論》上,那時候,他們兩人都沒預想到這次合作竟會如此成功。
  • 艾薩克·辛格:作家在廣義上必須是精神娛樂的提供者
    枯燥無味的文選沒有極樂天堂可言,而對那些不能激發興趣、振奮精神,不能讓讀者感受到真正藝術所賦予的歡愉超脫氛圍的冗長乏味的文學作品,也不能寬恕。然而,當代嚴肅的作家確實要深入關心他那一代的各種問題。今天,宗教的力量,特別是對上帝的信仰,比人類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時期都弱小淡薄。他不得不看到這一點。
  • 聽聽他的分享,看看辛格的小說
    著名作家解璽璋、侯磊,本書作者周詮,將與讀者一道分享《白乙化》中的英雄情懷。但焦慮羨慕過後,有人會說,這些不是我想要的,這是作家趙佳楠新作《有些未來我不想去》所觸及的主題。趙佳楠和張悅然兩位作家都擁有創意寫作的教學經歷和背景,她們將共同探討什麼是創意寫作、面對重複的寫作和人生如何求變、怎樣找到屬於我們的聲音,並對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和觀念說「NO」!
  • 是他,在作品中將宗教和性愛結合起來,誕生了圖書界諾貝爾獎效應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著有《傻瓜吉姆佩爾》、《玩笑》、《市場街的斯賓諾莎》、《撒旦在戈雷》等作品,曾在《猶太每日前進日報》擔任記者和專欄作者。1979年的中國文壇被很多人稱為辛格年。1979年1月,《讀書》雜誌發表了梅紹武所著《197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艾薩克·辛格》和馮亦代的《卡靜論辛格》。兩篇短文互相呼應,對辛格做了初步介紹。隨後《世界文學》、《外國文藝》、《譯林》等幾乎所有在中國的外國文學雜誌都爭相譯介辛格作品。
  • 諾獎得主辛格自選集推出全譯本
    出版方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在20世紀世界文壇獨樹一幟,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文壇。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日推出《辛格自選集》全譯本。美國猶太裔作家辛格(1904—1991)於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當年年初正式復刊的《世界文學》雜誌立即請名家譯介他的作品,在1979年第二期刊出《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三個短篇。外國文學出版社的《辛格短篇小說集》收作品22篇,於1980年問世,第一版就印了9萬冊。
  • 事實不會變得陳舊,但議論會變得過時|評《辛格自選集》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美國猶太裔作家,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一個小說家,如果他自己的生活是嚴肅緊張的,他總是對自己的內心和世界的命運保持足夠的關切,他就能寫出好故事。同時,如果他又懂一些敘事的技巧,那他的小說就不僅好看還有藝術性了,這些都和知識的多寡無關。只要讀者很有知識就好了,讀者越有知識越能意識到小說家沒有寫到紙上的東西。
  • 艾薩克·梅裡特·辛格:單靠縫紉機,建起了美國第一家跨國公司|我們...
    但在辛格著手研發縫紉機之前,這一切都顯得異常遙遠。艾薩克·梅裡特·辛格畫像(來源:wikimedia)辛格並不是縫紉機的發明者。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縫紉機,在 1790 年,由英國人託馬斯·山特(Thomas Saint) 製成,並具備了最基礎的打洞和穿線功能。但用單根線縫出的鏈式線條並不緊實,一旦中途斷線,先前縫好的線條就會全部鬆開。
  • 辛格短篇小說的魅力
    辛格短篇小說的魅力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推出《辛格自選集》。辛格的短篇有著怎樣獨特的魅力?  1978年《世界文學》正式復刊,辛格就出現在這第一期上。此時的《世界文學》延續了三四十年的翻譯浪潮——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眾多翻譯家推波助瀾的翻譯小高潮。
  • 諾獎得主辛格:文學可以描寫荒誕,但絕不能變成荒誕
    《辛格自選集》作者序 為什麼百餘篇短篇小說中,這四十七篇會入選本集,我很難做出評論。短篇小說大師們,如契訶夫、莫泊桑,還有寫就了《創世記》約瑟故事的那位偉大的文書,他們很清楚自己要去哪裡。他們的故事可以一讀再讀,永遠不會膩煩。一般來講,小說永遠不該分析。事實上,小說作家甚至就不該涉足心理學及其各種主義。真正的文學當寓教於樂,力圖清晰而深邃。文學可以魔術般地將因果與目的合一,將懷疑與信仰合一,將肉體的激情與靈魂的渴望合一。
  • 辛格是創造當代猶太人生活的史詩,他稱為使用意第緒語的薩克雷
    辛格還總結了兒童讀書心理,如兒童只是讀書,不讀評論,他們對批評家毫不理會;兒童並不是為了尋找自我而閱讀;他們喜歡有趣的故事,不喜歡評註、指南、或註腳;他們依舊相信上帝、家庭、天使、魔鬼、巫婆、妖怪、邏輯、明朗、標點以及這一類過時的東西,從中了解寶貴並可借鑑的經驗。辛格在世界兒童文學創作領域中確定了自己的地位,深為廣大兒童所喜愛。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繪畫心理分析專欄:你憑什麼進行繪畫心理分析
    在繪畫心理分析的過程中,有人關注的是繪畫的過程和繪畫者對繪畫作品意義的解讀。如果你恰巧也是這樣的,那麼你和以弗洛伊德、榮格為大神的心理專家們都覺得繪畫是一種非語言的溝通媒介,通過繪畫探討那些過去發生在作畫者身上的人生故事,走向了精神分析取向的道路。還有一些人,堅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變好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