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展現了宋朝士大夫的生活,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一個以「雅」文化為主流文化的朝代,人們羨慕「梅妻鶴子」的生活,作詞要雅不俗,連柳三變的詞在當時也被認為太俗。
一個追求雅文化的時代離不開雅致的生活,茶作為貴族生活的象徵,在茶的選材、衝飲、品茶上都下足了功夫。
《知否知否》中有宮中的嬤嬤教盛家三姐妹點茶的技藝,明蘭早已看過陸羽的《茶經》,卻藏拙,並且繼續細心聽教,墨蘭的母親一邊抱怨墨蘭笨,一邊卻不動手干著急,如蘭的母親王若弗雖然也責怪如蘭,但卻身體力行教導如蘭,三種不同的態度,即是三種人生觀、處世觀,可見茶能養性,亦能識人。
一杯好茶不僅需要好的茶葉,還需要合適的衝泡過程。宋代的點茶技藝是宋代一大文化風貌。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
備水是基礎,古代愛風雅,「無根之水最是清淨」,古代的水質沒什麼汙染,口感一定是極好的。
碾茶考研功夫,先用純棉紙包茶,壓碎茶葉,然後入茶碾,迅速碾茶。
點茶是關鍵,宋代鬥茶就是比試誰的茶湯湯花──沫餑在盞面上的時間保持更久,稱為咬盞,宋代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分茶是情趣,點茶完後,要將茶湯分盛入盞,供人飲用,一勺一盞,分茶時行茶藝禮儀,更顯雅趣。不過,茶藝從元朝起逐漸衰落,最後於明代消失。
聖潔高雅、沁人心脾的茉莉花茶在宋代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茶類。在唐代,茉莉花茶作為香料茶的身份供士大夫賞玩,在宋朝盛行,明朝末期開始商品化,清朝時被列為貢品。慈禧太后尤為偏愛茉莉花茶,並將其作為禮物贈送給外國使節,茉莉花也一度被稱為是「國花。」
梧韻堂茉莉花茶來自「中國茉莉之鄉」的廣西橫縣,由於天時地利,光照充足,土壤有機含量高,以福建烘青綠茶,作為茶坯,七次窖藏而成,外形條索緊實,白毫顯露、香氣馥鬱,滋味爽口。
梧韻堂傳承宋代點茶注意細節的傳統,設計與推薦最適合茶的衝泡方法。
選用玻璃材質的杯子作為衝茶器具,能夠觀賞到茶葉舒展之態,在茶葉的沉沉浮浮中,感悟人生。
在玻璃杯的三分之一處注水,略微搖晃,待茶充分被水浸溼後,快速倒水。
再次注水至七分滿,三至四分鐘後,即可飲用,可再次續杯一兩次。
五十克茶葉,二百毫升至二百五十毫升水,八十五度的溫度,一杯茶,恰到好處,一本書,便是一下午。
一杯茶、一份愜意,一種態度,恬淡、自然,「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期望,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像茶一樣濃香醇厚,芳香四溢,飲梧韻堂茉莉花茶,過嫻雅安逸人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