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與日本物哀文化

2020-12-25 華龍網

在國產青春片原創力不足,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青春風暴依舊成為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旋律,日本電影及其掀起的二次元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引進的日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墊底辣妹》這樣的勵志青春片;第二類是《寄生獸》這樣的動畫改編真人電影;第三類是主打「少女心」和「情懷牌」的動畫電影。票房表現上,這些低成本、高口碑的日本動畫電影已經成為美式批片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最近公映的《你的名字。》更是成為風頭蓋過好萊塢大片的現象級電影,其標籤「中二」一詞也堪稱年度熱詞。

與兜售童年回憶,消費經典IP的《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等傳統動畫電影不同,《你的名字。》是一部融合神話、災難元素的青春題材,具有個人表達的原創動畫長片。影片將個人渺小的情感與群體巨大的災難相聯繫,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倘若《哆啦A夢》們是日本影人饋贈給觀眾的紀念冊,那麼,《你的名字。》則是導演新海誠寫給全世界少男少女的一封情書。猶如華麗的辭藻、優美的字體和粉色的紙張是情書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片細膩唯美的畫面和明麗透亮的質感給人印象深刻。精雕細琢的景觀,纖毫畢現的風物,仿佛從日式水彩畫中走出一般。對現實光影近乎苛刻地還原,眼花繚亂的高彩度配色,更是達到了令人「愉快的眩暈和讚嘆」(英國伯內特語)的高度。少男少女的青春悸動在美輪美奐的星空、森林和小鎮的映襯下顯得美好而純真。再配上從和歌中汲取靈感的音樂以及年輕歌手乾淨中略帶刺痛感的嗓音,令這份極盡純粹的情感成為喧囂浮躁的銀幕上的一股清流。

影片雖然著眼於青春成長、命定愛情的尋常命題,但通過引入彗星災難、陰陽相隔的極端情景,把戀人之間的離愁別緒嵌入到日本民族的「物哀」文化和情感結構中,使愛的追尋具有了審美意義和神話色彩。「物哀」一詞是江戶時期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闡發《源氏物語》的文學觀時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日本文學的思想底色,也代表大和民族的審美意識。

日本列島四季分明、風土宜人,但資源匱乏、天災頻仍,使得日本人喜好「春觀夜櫻,夏望繁星,秋賞滿月,冬會初雪」(《浪客劍心·追憶篇》),讚嘆天地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深深感到美好事物的轉瞬即逝,個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無常。承認並欣賞生命的美麗和脆弱正是「物哀」觀念的集中體現。《你的名字。》裡,天上異象與人間異象互相映襯,互為表裡,這正暗合了這種對自然及人生世相深切的情感體驗。如村上春樹所說,當日本人「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因為他們相信「沒有永遠的安定,也沒有不變不滅的事物能讓人依賴。」惟有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正是在本片中多次出現的關鍵信物——宮水三枼的髮帶的象徵意義。

順著這一線索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場由互換靈魂引發的看似荒誕不經的愛情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是它道出了人類對於生命本源和自我的情感認知和哲學思索。柏拉圖曾在《會飲篇》裡描述遠古時期男人和女人原本是共用一個身體的,被神劈開後,往後的日子裡他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這則神話表明在哲學家看來人生而不完整,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中完善自我。因而互住身體的宮水三葉和立花瀧歷經艱辛哪怕時空穿越也要拼命找到的對方,何嘗不是另一個自己。

故事的結局是美好而詩意的。「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命運垂青的慶幸,也是自我圓滿的喜悅。

相關焦點

  • 物哀——讀《枕草子》與《日本物哀》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國家,除二戰中因美國在廣島投放原子彈成為戰敗國之外,在所有的戰爭中都沒有戰敗過。日本的文化和中國有密切的關係,有人說丟失的文化到日本找,丟失的節日到韓國找,是有道理的。日本的花道、茶道、劍道、園林藝術都與中國文化有同源的相似性,經過本土發展,成為獨有島國特色的日本文化,而在花道、茶道、園藝、武士道、建築中又都充滿著禪意,在禪意中」物之哀「成為日本一種代表性的文論、美學思想。
  • 物哀.
    ——松尾芭蕉 《鹿島紀行》在日本的美學裡,一直都有「物哀」的概念。來自本居宣長對《源氏物語》的批註:「長達五十四卷的《源氏物語》,一言以蔽之,即為知物哀。」只不過,「哀」並不全然是悲傷,憂愁的情緒。能湧起這樣的感受,便是「物哀」。比如《大和物語》有這樣一段,是太政大臣的夫人過世一周年,準備法事的夜晚,天上月光皎潔明亮。他走出房間,坐在屋簷邊,心中湧起種種哀傷。接著寫了下面的一首和歌:「你走時的明月,過了一周年又回來了。卻不見你的身影。」
  • 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物哀,是日本的一種審美意識。日本的詩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樂旋律單調,日本的舞蹈動作緩慢,日本的繪畫很少追求濃豔的色彩……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結造成的,你相信嗎?什麼是物哀?「物」指自然萬物,「哀」即悲哀,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觀的理解。
  • 傳承千年的日本三大美學!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東方文化擅於實現意象與意境,蘊含講究倫理與道德規範的華人思想,以及看重美學淬鍊的日本哲學。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
  • 千年的源氏 千年的物哀(組圖)
    周作人曾如是評價《源氏物語》———作為中國古典文化影響下於日本王朝文化臻於爛熟階段開出的一朵妖豔之花,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將於今年迎來她的千歲華誕,日本專門成立了「《源氏物語》千年紀委員會」,各種紀念活動也將相繼推出。日本媒體高調稱,千年之後《源氏物語》魅力依舊,2008或將成為日本的「《源氏物語》年」。
  • 「侘寂」「物哀」究竟是什麼?從日本美學看日系裝修風格
    關鍵詞日式裝修,色彩搭配,美學,川端康成,侘寂,物哀人群:需要家裝,喜歡日系風格,對日本文化美學感興趣————————————————————————————————————————近些年「日系」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
  • 從《天氣之子》看新海誠電影的「物哀美」和氣氛烘託
    01,物哀感 「物哀」是日本動畫的一種風格,也是源遠流長的一種審美追求,「物」指的是萬事萬物的鬥轉星移和時空變化,而「哀」表現的不是一種心境和感慨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視覺畫面呈現的」物哀「之美「物哀」是日本民族特有的美學理念。「物哀」的「哀」字在日語裡本來沒有任何意思,就像「唉」一樣,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嘆。「物哀」的產生,是因為日本的天災多且資源貧乏,使得日本人的不安全感留在了基因裡,即對萬事萬物都有種即將告別的感覺。
  • 「非專業動畫考察」向死而生,日本動漫的物哀之美
    日本動漫或者說不僅僅是動漫,而是包括電影、日劇常常有一種感動人心的魔力,特別是其中角色死亡帶來的巨大感觸。雖然有時候一眼看完不知道其中究竟包含了什麼,但它就是如此的感人。這其中就不得不提「物哀」,所謂的「物哀」又是什麼呢?
  • 《金閣寺》:由「物哀之美」造就的時代價值
    答曰:來自根植在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物哀之美」。也正是其中的「物哀之美」,造就了這本書的時代價值。01《金閣寺》所根植的「物哀之美」如果說三島由紀夫的《潮騷》歌頌生存之美,那麼《金閣寺》則集中表現了「毀滅之美」。
  • 你需要了解日本美學中的物哀
    這句名段,據說不少日本文學愛好者都喜歡背誦的,而這段話的出處,正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川端康成的名著──《雪國》。 雪在日本文化中,視作純潔唯美,而這亦是川端康成的書寫主題。他在《雪國》一書中描寫不同人物的生死哀樂,當中與雪的關聯無處不在。
  • 從《源氏物語》開始談日本文學,所謂「物哀」文化到底是指什麼?
    熱愛文學,歡迎關注青年讀這一期我們開始講講日本文學。對於我們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漢朝時,與我們便有了外交聯繫。據說,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仙藥,便去了日本,成了日本倭人的始祖,這當然只是傳說。
  • 紐約大都會:「還原」日本京都千年的物哀與風雅
    7月24日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出特展「京都:藝術想像之都」,通過漆器、陶瓷、金屬製品和紡織品等,以及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在卡爾維諾筆下是他者對京都的觀看,而千年前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是平安時代皇族的京都,川端康成的《古都》借千重子和苗子描繪戰後的京都……「京都:藝術想像之都」則是從圖像的角度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以及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
  • 《海街日記》溫馨的姐妹親情和唯美景色裡的「物哀」之美
    在眾多東方國家裡,日本有著自己獨特的美學思想。其中,「物哀」是貫穿於日本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一個重要理念,它不僅深深滲透於日本文學與藝術創作之中,而且影響著整個日本民族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葉渭渠先生在《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中指出:「物哀」除了悲哀、悲傷的解釋外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2、虛幻飄渺,朦朧迷濛的幽玄之美日本的幽玄審美意識起源於和歌,後逐漸擴展到俳句,融入文學之中。大西克禮在《物哀.幽玄.祭》中這樣形容幽玄。宗於是日本三十六歌仙之一,創作了許多和歌。而在日本,茶道和和歌都深受幽玄美學的影響,川端康成對背景的設定,無形之中就帶有一種幽玄的氛圍了。日本的幽玄美學由於受佛教和禪宗影響,其本身就如名字一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我寥寥幾語恐怕難以詳盡描述川端康成筆下的幽玄美,所以還需各位讀者親自體會一番。
  • 《源氏物語》:從紫姬的命運說起,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紫姬個人經歷以及命運結局,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了日本文學中的物哀之美。物哀美學是日本重要的美學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世間的好物都不長久,都會走向消亡,既然如此,不如在它最美的時候,好好領略它們的美。這種美學思想體現了對世事無常、人生無常的感悟。下面,我將從紫姬的命運,紫姬之「美」,紫姬之「哀」三個方面,來闡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日本平安時代的"敕撰三集":《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其評詩、選詩和選文的批評標準就多來自六朝審美理念,直接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是《源氏物語》,作者是紫式部,此書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及愛情經歷。它對日本文化的最大貢獻是它孕育了"物哀"概念的雛形,雖然"物哀"的正式提出是在江戶時代本居宣長的物語專論《紫文要領》中。
  •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了解日本文化
    因此,通過對浮世繪的研究,我們可以解讀江戶時期平民階層的獨特文化心理,可以了解他們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參照方式,還可以體會到日本民族獨特的自然觀與人生觀。二、「物哀美」的意識「物哀」這一詞在日本哲學中是指由外物引發人們內心的感動而產生優美、哀愁而深沉的情感體驗。
  • 《你的名字》:千萬次呼喚你的名字,其實是在呼喊自己
    《你的名字》,超過了導演以往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他在作品中總是渾然天成地呈現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物哀」特質,朦朧無力,氣質憂鬱,但卻精美絕倫。周作人就曾說過,「日本國民天生有一種藝術的感受性。對於天物之美,別能領會,引起優美的情感。」你看他的作品,即使是色澤鮮明的背景,藍天白雲,碧水青山,也總要調上淡淡的乳白色,使整個畫面立即變得衝淡沉靜下來。
  • 《你的名字》巫女三葉,日本「 妹力」背後的「女性崇拜」思想
    天照大神(太陽神)在很多文化中都是男神,日本民族卻將其視為女神,這種女神崇拜決定了日本民族的命運。與女神崇拜最先結合的是巫女傳統,它來自薩滿教,也來自稻作文化,這種傳統在社會關係上促成了一種原始集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