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有一位著名詩人叫陳舜俞。他與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交往甚密。慶曆六年,陳舜俞進士及第,從此踏上官場。嘉祐四年,任籤書壽州判官等官職,不久棄官歸隱。熙寧三年復出,但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貶,後棄官隱居楓涇白牛村。熙寧七年,王安石罷相,陳舜俞復出為官。熙寧八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他又遭到貶謫,從此決意不再為官,隱居白牛村著書立說。熙寧九年,病逝於白牛村家中。陳舜俞病故後,蘇軾哭祭其殯,寫了這首《鵲橋仙》來悼念他。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緱山仙子,仙心高遠,飄渺天下,不學牛郎織女墜入情網不可自拔。仙子月下吹簫,舉手告別家人,飄然而去。
客泛舟直上銀河,一路上夾帶著天風海雨。今生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各自飄散,不知去哪兒?
詞的上片用的是緱山仙子的典故,據《列仙傳》記載,仙人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好吹笙作鳳凰鳴,後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幾十年後的七月七日,他在緱山乘白鶴升天,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這裡用來比喻陳舜俞逝世。同時將王子喬的故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作對比,牛郎織女陷入情網,如眾生痴迷俗世,而陳舜俞歸隱的高潔品格,恰如王子喬的高情雲渺。
詞的下片同樣引用典故,《博物志》記載:「天河與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一人懷探險奇志,便多帶乾糧,乘槎浮去。經十餘日,至一城郭,遇織布女和牽牛人,便問牽牛人,此是何處。牽牛人告訴他回去後問蜀人嚴君平便知。後來乘槎人還,問嚴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時。」而在前不久,蘇軾移守密州時,與陳舜俞及其他幾個人有「六客之會」,他們六人泛舟同遊,高歌暢飲。蘇軾借用故事中的乘槎人來比喻自己與友人曾破浪泛舟,天風海雨,浮槎飄搖。「相逢一醉」指的是「六客之會」,他們在舟上暢飲。然,風雨散去,朋友分袂,各自東西,不知何處去?更想不到陳舜俞就這樣逝去了!
蘇軾的這首七夕詩,不同於前人的七夕詩。沒有牛郎織女的兒女情長,感嘆愛情的悲歡。陸遊贊蘇軾的這首詞云:「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櫳綺疏惜別之意,惟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天河)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