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抖抖嗖嗖,
疲憊不消胃口。
試問吃什麼——
牛肉麵吃不夠!
不夠!不夠!
應是湯肥面瘦。
今天
讓我們繼續開啟「邦泰杯」
內江牛肉麵品牌推廣
系列活動
探訪「內江百佳牛肉麵」——
壕子口路169號牛肉麵店:
21年誠信經營, 她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位於壕子口路169號的牛肉麵麵館,是一家已經開了21年的老店,店主是一對母女,母親名為何桂香,女兒名叫鍾永梅。麵館開業以來,母女倆朝夕相處沒有吵過一次嘴,更為重要的是,鍾永梅還在麵館裡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小小的店面,店招陳舊,但走入內堂,卻見碗筷擺放整齊,地面乾淨,能看出是經過店主精心打理過的。
這家的牛肉麵偏向家常口味,特點是牛肉大塊,軟熟入味,再配上新鮮的小米辣椒,味道辣而爽口。
1997年,鍾永梅高中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父母為此很著急。恰好當時還在單位上班的何桂香因為特殊原因選擇了內退,於是就拿出積蓄打算與女兒合開一家麵館。
商議好後,母女倆在壕子口路租了一間40多平方米的店面,將自家的桌子、碗筷搬進店裡,再簡單置辦了一些工具,這家小小的牛肉麵館就開張了。
此前,母女倆都只在家裡煮過家常掛麵,沒有學過專門的手藝,所以起初生意並不好。母女倆就向顧客「取經」,徵詢意見,還把所有的提議和意見都仔細記錄下來,晚上關店後再仔細琢磨研究。
母女倆肯學肯幹,誠實守信,讓店裡的生意越來越好。形形色色的往來客,也為小店帶來了千姿百態的小故事。
三年前,一名浙江客人偶然路過內江,並在母女倆的麵館吃了一碗牛肉麵,從此便心心念念難以忘懷。去年,他再次專程來到內江尋找這家麵館,但由於對內江不熟悉,他一直從西林大橋頭走到桐梓壩大橋這邊才找到。
何桂香說,有一名內江顧客,從小就在她們店裡吃麵,現在結婚去了外地,每次回鄉都會先來吃一碗麵,還經常讓在內江的父親來店裡打包生面和調料寄給他。
店裡最特殊的常客,莫過於鍾永梅的愛人——何倫平。何倫平是達州人,年輕時來到內江工作,當第一次到母女倆的店裡時,他便對鍾永梅一見鍾情。剛開始他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感情,就借著吃麵的由頭天天來,而且經常是先只點一兩面,然後謊稱沒吃飽,再點一碗。雙方熟悉之後,何倫平每次來,鍾永梅就會煮上一大碗面給他。
鍾永梅說,她們這家店做的是家常面,沒有所謂的「獨家秘訣」,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每一碗麵都代表了母女倆做生意的誠信,無論是從選材,還是面的分量都有保障。
鍾永梅說,由於她們沒有專門拜師學藝,所以只能做到專而精,因此直到今天,店裡也只售賣四種面——牛肉麵、炸醬麵、素麵和抄手。而在最初生意不好時,母女倆對食材的選取也一點都不吝嗇,即便虧本也要買高質量食材,除此外,母女倆對於麵食的量也有十足的保障。
「現在開麵館,不是為了生活,而是因為麵館已經是一個難以割捨的回憶了。」鍾永梅說。
面嘎嘎牛肉麵王:
28年老字號,牛肉麵中的「經典」
「裡面坐嘛,吃啥子?」「二兩牛肉麵,少放點辣子!」1月3日上午10時,雖然已經過了早飯點,但市中區甘泉寺5號的「面嘎嘎牛肉麵王」店裡,仍然座無虛席。食客們「哧溜哧溜」地吃著面,店老闆陳英則面帶笑容,親切地招呼著每一位來店的客人。
到今天,「面嘎嘎牛肉麵王」麵館已經營了28年之久,說起這家名字奇特有趣的「老字號」,食客們的評價都是肯定。
「這家店好多年了,一直在這,味道巴適,分量也很足。」正在吃麵的市民劉先生笑著說。
「感覺做牛肉麵已經成為一種信仰了,以後70歲了還是要做。」陳英回憶起了創業之初的一些事。1991年,剛剛開始創業的她,在市中區甘泉寺附近租了一家店,取名為「面嘎嘎」,每天早上5點多她就要起床,將一切準備就緒,迎接第一位食客,一天下來,煮麵、調味、招呼食客都是她一個人忙碌。
陳英的父母曾是做餐飲的,從小她就對調味品有所研究,雖然開麵館很辛苦,但她做的牛肉麵味道好、分量足,價格適宜,態度也好,自麵館開張後,生意都一直不錯。
2002年,因店面拆遷的原因,陳英回到市中區龔家鎮開超市。在開超市的那一年時間裡,不少以前的食客給她打電話,問她為啥子不繼續做面了,說很想念她做的面。甘泉寺一名房東老闆特別喜歡陳英做的牛肉麵,還親自上門,來到陳英開的超市,邀請她重新開麵館。
思慮再三,陳英覺得自己還是對做牛肉麵更有興趣,於是回到市中區甘泉寺,繼續做起了牛肉麵生意,這一做,又是16年。附近的食客都評價道,她做的面是牛肉麵中的經典,因而又在店名「面嘎嘎」的後面加上了「牛肉麵王」幾個字,從那以後,陳英的麵館就正式有了這個相當拉風的名字——「面嘎嘎牛肉麵王」。
「較真得很,有時候出去耍,她都還要想著牛肉麵。」陳英的丈夫唐先生說,曾經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邀請陳英去學校做牛肉麵,專門給了食堂兩個窗口,做了兩天,她晚上都睡不著覺,最後還是決定回甘泉寺做生意。
開店28年,有不少人慕名前來學習,最後以加盟的方式,將「面嘎嘎牛肉麵」開到了廣州、重慶、成都等地。
「味道好不好,只有顧客才能曉得。」陳英說,能堅持經營28年,誠信是最關鍵的,店裡的牛肉麵不管是麵條還是調味品,都是真材實料,不含添加劑。而做臊子的牛肉,都是從養牛場購買的新鮮牛肉,經過去腥、切塊、紅燒等多道程序,才有了最後的鮮香入味。
創一麵館:
18年的好手藝 讓該店立於不敗之地
東興區太白路創一麵館有12年的歷史,在內江六中興隆校區附近小有名氣。
下午5點左右,陸續有食客進店用餐。「老闆,二兩牛肉麵。」「老闆,一兩排骨麵。」……學生放學後,該店食客很快多了起來,謝華清也越來越忙。
只見謝華清不停地將麵條放進鍋,麵條在沸水中翻滾。撈麵、打調料、舀臊子等,謝華清忙得不亦樂乎。
「這家牛肉麵麵條細滑、牛肉醇香又有嚼勁,我經常過來吃。」食客楊先生一邊說,一邊大口地吃了起來。
食客張女士表示,她幾乎每天都來吃麵,這家牛肉麵比較清淡,但並不影響味道,調料的配比恰到好處,天天吃都不覺得膩。
謝華清介紹,該店在牛肉麵的臊子、用料、調味等方面都非常講究,所以味道才比較香醇濃厚。
內江人吃麵離不開辣椒油,謝華清有自己的秘方。「我們店選用河南的辣椒,香辣味俱佳。」謝華清說,辣椒經過文火炒香之後搗碎,澆上熱油,香噴噴的辣椒油就製作完成。
牛肉臊子的製作過程更加複雜。選用上等新鮮牛肉,去掉血水後切成小丁,在油鍋裡炒制,加入豆瓣醬等調料後再燉煮。
牛肉麵的骨頭湯,要選用優質豬骨,放入鍋中燉煮四五個小時。
據悉,謝華清在開店之前,曾經幫人煮了6年左右的面。
「那時工資每月600元,房租就要300多元,還有子女的教育支出等,那點工資根本就不能維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謝華清心中早就萌生了自己開店的想法。
每次老闆炒臊子時, 謝華清都看得非常仔細,放料的時間、順序等他都銘記在心。
「花了一個月時間,我就學會炒臊子了,五六個月之後,我就能單獨炒料,而且味道也與老闆炒出來的一樣。」謝華清說。
謝華清學會了所有煮麵、炒臊子的手藝後,2006年,他的店正式開業。開業以來,生意一直都非常好,他每天6點過就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點。
「人的口味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家店要生存就必須不斷改革。」謝華清說,食客用餐後,他經常會詢問「味道如何,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然後將食客的意見收集起來,不斷改革創新。
「周末或節假日,一天要賣200多碗面,生意還不錯。」謝華清笑著說。
幫人煮麵6年,自己開店12年,18年練出的好手藝,讓麵館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榮昌鋪蓋面:
筍子牛肉麵 爽脆嫩滑
1月1日晚上8時,位於市中區上南街的榮昌鋪蓋面依舊燈火通明,店內不少食客正在享用熱氣騰騰的麵食。
老闆張德良熟練地將面塊從沸水中撈起,放入盛有底料的碗中,倒入高湯,澆上肥而不膩的牛肉臊子和辣椒油,撒上小蔥段和香菜,一碗麻辣鮮香的牛肉鋪蓋面就上桌了。
據了解,店內有筍子牛肉鋪蓋面、雜醬鋪蓋面、兔子鋪蓋面、排骨鋪蓋面、三鮮鋪蓋面、酸菜雞絲鋪蓋面,雜醬面、牛肉麵、兔子面、排骨麵、三鮮面、酸菜雞絲麵、素麵,以及抄手、水粉等。其中,筍子牛肉鋪蓋面當屬店內特色。
張德良表示,面品好吃與否,全靠師傅的手藝。一碗鮮香筍子牛肉鋪蓋面,從前期的面品製作到後期的配料、烹飪,均為純手工。
張德良說,每天早上5點,他就要開始和面。採用上好的小麥粉,按一定比例添加水、鹽、雞蛋等,做出來的鋪蓋面才會筋道又不失嫩滑。其次是烹飪牛肉臊子。將新鮮牛肉洗淨去血水,瀝水後切塊,大火爆炒出香味後盛出待用。在適宜的油溫下,加入桂皮、香葉等香料,以及特製的中草藥秘方,再次翻炒牛肉,最後加水紅燒數小時。
烹飪一碗鮮味十足的筍子牛肉鋪蓋面,當然離不開爽口脆的筍子。
「你看,這就是明天要用的幹竹筍。」張德良展示了次日需要的原材料,他說,「幹竹筍需要泡製一定時間,時間太短,竹筍的鮮味出不來,而且吃起來也沒有那麼脆。所以,我會在晚上將筍子泡在水裡,次日早上瀝乾水分,切成大小均勻的塊狀,再蒸幾分鐘,這樣做出來的竹筍才夠脆。」
「老闆,來一碗筍子牛肉鋪蓋面,多加點竹筍。」話音剛落,就又有食客來到店內。居住在附近的王先生幾乎每次上夜班前都要來吃一碗筍子牛肉鋪蓋面,他說:「筍子吃起來很爽口,大塊的牛肉臊子軟而不爛,鋪蓋麵筋道又嫩滑,很好吃。這家店開業幾年了,口碑一直不錯。」
2015年6月,榮昌鋪蓋面正式開業。在張德良看來,麵館是他的希望和目標,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把麵館經營好。
「以前我賣了十多年的青菜,內心深處一直有個小願望,就是開一家自己的店子。內江人愛吃牛肉麵,所以,我就開始學習做面。為了做好這碗面,我晚上睡覺都在研究配方。有時候突然有了好點子,半夜就起來嘗試製作,一大早就將新鮮的面送到鄰居和朋友家,以供品嘗。」張德良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店子開業不久,就贏得食客的好口碑。
看到這裡
你們有沒有口水直流
那就趕快動起來
嘗一嘗大內江的牛肉麵吧
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將為大家推薦好吃的牛肉麵
繼續關注哦
來源:內江日報、內江晚報
文稿:袁 亮、陳春燕、蔣金鳳、孫慧娟
編輯:彭 曉、梁盛貴、張佳瑜
圖片:袁 亮、陳春燕、蔣金鳳、孫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