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麵食,內江絕對是最有發言權的
內江牛肉麵是四川內江地方特色美食之一,據說身為內江人的張大千先生也是喜食善做。因此,內江牛肉麵自誕生伊始就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直到今天,它已經成為內江人的精神文化的象徵。如今,大千先生的諸多繪畫作品都靜靜地躺在各地的博物館中,唯有內江牛肉麵這件「作品」還可以在內江的大街小巷尋得。
內江牛肉麵
內江人好吃,在江湖盛名已久,在這座城市裡,人們總會用不同的食材和手藝去滿足挑剔的味蕾,有火遍全城的柴火雞、各種美味的河鮮、獨具特色的麻辣燙、酥香可口的油炸耙......當然,還有那必不可少的號稱「巴蜀小吃之首」的內江牛肉麵!
內江牛肉麵和大名鼎鼎的蘭州拉麵,重慶小面和成都擔擔麵不同,採用的是細鹼面,內江人自己稱呼為「水葉子面」,麵條細膩、柔和、含鹼!通常都是制麵廠直接銷往麵館。一般店家都用一口大鍋燒水,滾開以後把麵條扔進去,用長長的竹筷劃拉開來,煮1分多鐘就撈起來,不黏口,還有嚼勁。
內江人對於麵食的講究,還在於煮麵上,也是有好些功夫在裡面的。
煮麵一定要掌握好時間和火候,煮的時間和火候不夠面就會沒有煮過心,吃起來是夾生的,影響口感;煮的太過了,面就會耙兮兮的沒有嚼勁,吃起來也就不爽滑!(小編得到老師傅的建議是:面煮至8成熟即可,這個程度的麵條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可以將碗內的調料味道裹挾在麵條上,同時避免熟透以後導致麵條毫無嚼勁的問題)
還有,如果是製作乾拌麵的時候,一定要瀝得很乾,然後和面的時候重油,這樣的乾拌麵才香!
內江牛肉麵對湯汁頗有講究,配湯單獨熬製而不選用麵湯。選用優質豬骨經文火數小時熬製,骨髓的營養精華完全溶於湯汁,配上佐料以中碗盛放,待細面做好,放入湯中,再舀上一勺熬製好的牛肉,撒上少許香菜,一道美味絕倫的牛肉麵就做好了。
辣椒是曬乾以後用油煎過,放石臼裡面搗成碎片的,四川人稱之為「熟油海椒」(餈粑海椒),這個是關鍵的部分,如果你用一般的幹辣椒就會幹幹的辣,而少了辣椒的香味。內江麵條有獨特專屬的味道,色香味齊全,麻辣爽口,吃一次就會愛上的味道。
而另一大原因,則要歸功於面裡面的牛肉臊子。做臊子的牛肉一般是選用牛腩肉,切成均等的塊狀,小火慢燉數個小時,直至牛肉變得軟爛為止。然而,一碗十塊左右的內江牛肉麵,牛肉並不佔多數,往往牛肉的數量是屈指可數的。對牛肉情有獨鐘的吃貨,每次去吃麵都有一種衝動:老闆!給我來二兩牛肉不要面!
細面重鹼、寬湯紅油、牛肉臊子燒得入口即化,灑點細碎香菜,湯中還會別出心裁添加韭黃調味,內江牛肉麵獨到之處就在於此。也僅僅有內江牛肉麵才是這個做法,品嘗起來頗有幸福之感,許多遊客離開內江,很多時候做夢都在品嘗內江牛肉麵。其他城市吃麵將就的就像個糙漢子,而內江吃麵,那可就講究的像個精緻小公舉啦!不過說起來,內江的牛肉麵,也真的是一絕,既有南方的精緻美味、又有北方的勁道…
最地道的推薦
寡婦面(內江市民族路廣場社區第三小區底商)
每次路過高速都必然要剎一腳,下車吃上一碗再上路。這家店的創始人當年為了解決生活困境,開了這家店。倒不是真的寡婦,而是來吃麵的一些小流氓的戲稱而已,頗有陳麻婆的意味在,後來名氣越來越大,也就不改名就叫寡婦面啦。牛肉臊子不僅軟糯而且及其入味,加上麵條秀氣還有嚼勁,再來一小撮香菜(內江人稱芫荽或是鹽虛),酣暢淋漓的吃完,完美!
志強面(民族路)
在內江絕大部分人早上習慣吃內江牛肉麵,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天不吃內江牛肉麵渾身難受。不吃就覺得貓抓心窩,吃了屁兒就不癢了。去年的時候去吃過志強牛肉麵,當時我喊的面都端起來了,結果準備吃的時候我發現我沒帶錢包。很尷尬,我就對老闆說要不我先把手機放到這裡,我回去拿了錢包來再吃,老闆很大方的說沒事,你先吃嘛!頓時對老闆就有好感了,遇見好人了!吃完面我趕緊回家拿錢包來給錢。
北街麵館(內江北街子)
北街的面算是內江最出名的面之一了~牛肉麵,兔子面,鱔魚面~基本上去都要排隊,想想都口水直流
當然還有西門橋頭的「寡婦面」,二中門口的北方水餃,新六中門口的老創一小吃,老六中門口的長生面,內江回味麵館。很早以前內江有名氣的面是北街上「味中美」的牛肉麵,現在更多的美味湧現,排名靠前的則是「回味」、民族路的「志強」等。作為老字號,已經縱橫內江多年,做出來的內江牛肉麵都很讓人「內牛滿面」,好吃到爆。
小編有話說
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涵養一方精神,一方精神烘託一方美食。誠然,內江牛肉麵的名氣不算大,許多沒有來過內江的人甚至不知道有這種小吃的存在。以前,有人跟我說:「你們的面算啥,我們這兒的小吃絕對比你們內江牛肉麵好吃。」其實,美食本身代表著一種文化,我們沒必要非要比出個高低。文化講究的是包容和求同存異,我們喜愛的家鄉美食恰好映襯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文化」和鄉土情懷。
如果你有幸看到這篇文章,了解到內江牛肉麵,有空不妨去嘗一嘗?
如果您覺得內江牛肉麵值得一試,請記得點讚!當然要記得收藏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