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和禁忌,錯一個一年不順,告訴家人千萬小心!

2021-12-25 好運課堂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設立的節日。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華夏三大節日。從端午節的起源,就不能看出端午節為了緬懷先哲、祈禱,驅兇、闢邪的祭祀節日。在傳統文化上很多的講究和禁忌。大家一定要深度學習一次,避免犯錯!

 

習俗一: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習俗二: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古人插艾葉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習俗三: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端午時鐘馗是斬五毒的天師,鍾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習俗四:吃粽子

傳說百姓 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做出了粽子投入汨羅江來餵水族,避免屈原的屍身被水族吃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可以簡單歸納為三條:

1、端午節毒氣傷人,需要插艾桃、掛菖莆等,以驅毒避邪。

2、端午節祭祀悲傷,需要結伴郊遊,或與家人團聚,以調節身心健康。

3、端午節邪毒傷身,需要嚴禁房事,女子歸寧父母,是最好的避災方法。~祝福有緣讀到此文章的有緣人:好運連連,六時吉祥!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微信公號:好運課堂


雙擊視頻點讚關注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風俗】端午節習俗與禁忌,不可不知!
    端午禁忌陽刃之日,毒氣攻身此日為五月初五,從農曆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也是實際上的羊刃日,這個農曆的五月,陽刃為兇,本來就是所謂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稱為「毒日」。
  • 端午節習俗與禁忌,不可不知!
    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溼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溼,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 端午節風水習俗才是節日關鍵,這九大禁忌你不可不知
    其實端午節在古人的想法中認為「端午」是個犯禁忌的日子,因為此時五毒盡出,所以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比如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被稱為「菖蒲節」。在端午節期間,家中若有一銅質的「天醫葫蘆」坐鎮,就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道。  7  躲端 午  躲端午是端午節習俗之一,這個習俗是指新嫁或已嫁的女人回家過端午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多事情多需避諱禁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的習俗。
  • 【傳統節日】端午節習俗與禁忌,不可不知!
    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溼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溼,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禁忌端午禁忌陽刃之日,毒氣攻身此日為五月初五,從農曆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也是實際上的羊刃日,這個農曆的五月,陽刃為兇,本來就是所謂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稱為「毒日」。
  • 端午節習俗禁忌與養生,不可不知!
    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溼、和胃寧神。總的說來,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同時也要強調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溼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溼,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 端午節習俗與禁忌,不可不知!祝您端午安康.
    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
  • 傳 承 ┆ 端午節習俗與禁忌,不可不知!
    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溼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溼,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 端午節習俗與禁忌,不可不知!(附:端午開運妙招)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蠍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習俗5:鬥草
  • 又到一年端午節,端午習俗知多少?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端午節禁忌———小心腳踏紅線,後悔莫及
    端午節到了,很多佳賓不知道端午節的各種禁忌,結果,好心辦壞事端午節到底有哪些禁忌呢?
  • 歡樂過端午 ​端午節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90%的人都不知道端午節禁忌!
    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溼、和胃寧神。總的說來,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  同時也要強調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2、掛艾葉菖蒲  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溼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溼,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 家鄉永州的端午節習俗
    對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眾說紛紜,但不管是基於屈原含冤的記憶,還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或是曹娥的純稚與孝順,抑或是秋瑾的忠勇與節氣,總之,端午節已成為一股書香的歷史情懷和民族文化的歷史蘊含。端午節節日風俗及美食,各地又有各地的特色,一起來領略永州端午節的風俗賽 龍 舟要過一個熱鬧的端午節,不能缺少的元素就是賽龍舟了!
  • 端午節那些不為人知的民間禁忌,你知道幾個?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 ,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科普趣聞】端午節習俗-掛艾草
    端午節習俗—掛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端午安康:端午節的地方風味與民間習俗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裡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 {琵琶老店 微傳奇} 大同人端午節習俗
    .我們堅持原創,做到有看點,更有亮點,我們的公眾號是PPLDKZ大同人編的「符」,防止五毒入侵五月端午是一年內第二個大節日,但我們大同這一天都叫dan午,估計是五月初五,都是單數吧,或許是大同對傳統的誤讀。
  • 端午節掛菖蒲習俗由來
    美麗的菖蒲花。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關於端午掛菖蒲的習俗,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解釋它的由來。   童謠唱道:「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龍船……」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叫做端午節,俗稱「五日節」。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就準備過節的禮物。這些健康、有益的美德良俗,至今還在民間廣泛流傳著。
  • 頭條| 五月初五話端午,最全的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因呼為女兒節。」7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3習俗美食多端午節習俗1、吃粽子——傳統食物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端午節的飲食習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它是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