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日軍在中午時分,開始把主力轉到任角村。而我守軍因為還要掩護道溝裡的群眾,導致戰線拉得過長,防禦火力比較薄弱,因此抵擋不住絕對優勢敵人的四面圍攻,不久以後,多處陣地就被突破。
雖然我軍戰士們英勇無比,在多處地段的敵人打起了肉搏戰,張俊峰主任還組建了突擊隊,把一處處的敵人反擊了出去,但是由於敵人實在太多,村子已經守不住了。
在此情況下,迫於無奈的我軍,只能開始了悲壯的突圍戰鬥。
一、突圍還是反衝鋒
因為任角村一戰,我軍並無現場倖存者,所謂的戰鬥過程,都來自於戰後老百姓和臨近李家角守軍的回憶。但是老百姓缺乏軍事知識,而李家角我軍部隊又沒有親眼目睹,因此雖然一些關鍵點是對的,但是對於細節和作戰目的,有的時候並不準確。比如對這個所謂的下午的「五次突圍」,小編個人在仔細進行了戰場還原以後,就發現了情況並沒有如此簡單。
五分區部隊的這次所謂的突圍,並沒有一味往前衝,或者是四散突圍。他們是在任角村東的道溝裡面,反覆向沿著道溝兩頭,向著村子北面和東面,往來衝殺!
這樣的行動,其實在軍事上看來,是為了保持陣地的完整性,防止敵人把我壓縮成一團,然後輕易用炮火消滅。在王家鋪一戰中,我軍也多次組織了對日軍的鐵血衝鋒,就是為了搶回失去的陣地,保持防禦的彈性。在日軍出動坦克後,我軍又有兩個英勇的戰士,一個姓楊、一個姓曹,抱著集束手榴彈,和日軍坦克同歸於盡。
同樣的一幕,其實也發生在任角村,我軍為了保證防禦縱深,面對日軍出動的絕對優勢兵力和坦克,他們不停在道溝裡前後衝殺,一方面把衝進來的敵人反擊出去,另一方面儘可能擴大防禦陣地。
而我軍的主要前進方向,也沒有選擇朝西北向李家角靠攏。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兩村之間隔著一塊1000米左右的開闊地,然後還有一條河,河上唯一的橋梁,不用說這時候也被日軍佔領。往這個方向突圍,無疑是不可能的。當時我軍的前進方向,是向著東邊,沿著道溝向前衝鋒的。
二、八路軍的不斷衝鋒,拿自己的命去換老百姓的命
當時的道溝有大約一人深,寬度能容納老百姓的小推車,就像天然的戰壕一樣。沿著這裡面向前衝殺,可以儘量避免暴露在平原開闊地上被日軍絕對優勢火力殺傷,可以說是當時最優的選擇。沿著道溝打開口子後,就可以讓道溝裡藏著的老百姓趕緊逃走,增加一些生存的希望!
所以在當時任角村東北,出現了感人的一幕:八路軍戰士們向東打開口子以後,自己並沒有突圍,而是一直在道溝裡堅守,不斷把敵人反擊出去,同時掩護老鄉們突圍。等日軍好不容易合上口子,我軍就再次發動衝鋒打開,繼續讓老百姓趕緊跑!這樣的反覆突圍,發生了五次!八路軍戰士們其實是五次把生存的希望,都讓給了老百姓!
八路軍戰士們用身體和血肉反覆打開突破口,然後咬著牙堅守住口子,老百姓們含著淚悶著頭往前跑。這軍民如兄弟父子一樣,以生命相託的畫面,想起來就讓人悲慟不已!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是最艱苦的,任角村口的戰鬥的意義,已經不能用單純軍事觀點來評價了。在相持、對峙的苦熬中,我軍不僅技戰術水平上有巨大的進步,思想上也有了質的升華。而人民子弟兵在關鍵時刻,把生存的希望讓給了老百姓,既是自身高尚情操的體現,也深刻地教育和動員的人民。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對他們好都是知道的。任角村戰鬥一直沒有被當地人民遺忘,甚至多次投入巨資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館,最本質也最樸素的原因,就是這一千多老百姓的命,是人家八路軍救的,他們的命是300多八路軍戰士,拿自己的命換來的啊。
八路軍烈士永垂不朽! 任角村戰鬥犧牲的英勇們,永垂不朽!
三、下午三點張俊峰同志犧牲
戰至下午3時左右,形勢已經愈發不利,而且群眾都已經跑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我們英勇的戰士們,也決定立即全軍突圍。
但是這個時候,最讓人擔心的情況發生了:日軍已經完成了合圍,並且搞清楚了我軍的突圍方向。敵人在佔領了道溝西北邊的任角村以後,他們在道溝北邊架起了多挺重機槍,沿著道溝向我軍掃射!我軍戰士們在道溝裡毫無掩護,開始一片片被日軍重機槍打倒!
在此情況下我軍仍然沒有屈服,張俊峰副主任身先士卒,帶著突擊隊對敵人的重機槍陣地,發起了英勇的衝鋒。據烈士紀念館中的介紹:
在最後一次突圍中,為了消滅交通溝北側的日軍火力點,他脫掉上衣,一隻手託著集束手榴彈,一隻手端著衝鋒鎗,從戰壕裡一躍而起,率領20多名戰士向著敵人的火力點衝去,成片的敵人倒在他面前。張俊峰和戰士們吸引了敵人的火力,群眾和機關人員成功突圍。進攻中張俊峰同志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時年僅30歲。
1942年5月23號這一天,是悲壯慘烈的一天,僅在冀中大地上,我軍就犧牲了四位團級指揮員,隕落了四顆未來的將星。他們是:
警備旅一團政委陳德仁烈士!
六分區宣傳部長張仁槐烈士!
警備旅一團副團長郭慕汾烈士!
五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張俊峰烈士!
我就想問問,在烈士們的英靈們面前,究竟有誰還敢說八路軍遊而不擊?究竟有誰還敢污衊敵後戰場的戰鬥?
四、我軍用繳獲的子彈堅持戰鬥
在張俊峰烈士犧牲以後,我軍仍然沒有屈服,他們仍然在堅持戰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我軍27團和武邑縣大隊二中隊的剩餘戰士們,仍然在連排長的帶領下,奮勇拼殺!
但是不久以後,我軍反擊的槍聲,就逐漸稀疏了下來。那是因為經過了八個多小時的苦戰,我軍的子彈打光了!這時候我們也沒有一味等死,更沒有如某些活絡部隊一樣,屈辱地放下武器投降,我們仍然在盡一切可能抵抗!我軍英勇的戰士們,除了拿起大刀和紅纓槍,甚至是石頭磚塊抵抗以外,我們還有戰士冒著生危險,爬到開闊地的敵人屍體上,想解下日軍的子彈袋來用。
日軍的射擊是非常精準的,另外還有大量輕重機槍上的瞄準鏡做輔助,所以在兩軍之間的開闊地撿子彈的工作,幾乎就是有去無回。我一個個英勇的戰士,很多還沒有爬到日軍屍體附近,就被敵人打中。少數幾個拿到子彈的,也在回程的路上,被日軍一一打中。他們奮起最後的力量,把手裡的日軍子彈盒丟給後方的戰友們,然後壯烈犧牲了。
正是靠著這用烈士生命換來的敵人子彈,我軍又堅持了相當長的時間。
五、日軍的針對性戰術
當時我軍最大的困難,就是彈藥的缺乏。「三槍八路」的說法不是假的,一般的八路軍戰士,往往每人只有3-5發子彈,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是二三十發。這點子彈是根本無法支撐高強度戰鬥的,除了在戰鬥中盡一切可能節約子彈,敵人不接近到三五十米不開槍以外,當時的辦法,還有就是從日軍屍體上想辦法搞子彈。
但是這樣的做法,除了非常危險以外,還有個問題,是日軍對此進行了預防。這次五一大掃蕩中,狡猾的敵人吸取了以前的教訓,為了防止我軍繳獲大量子彈,和輕裝追擊的方便,他們把部隊分成輕重兩部分,一半的士兵攜帶雙倍的彈藥輜重和輕重機槍,走在隊伍的後面。而讓一線衝鋒的士兵輕裝前進,每人除了步槍以外,只帶大約20發子彈!這樣即使我軍擊斃日軍,從每個人身上,也只能得到十幾發子彈,堅持不了多久!
這樣的戰術,對於我軍這樣無後方補給,主要彈藥靠繳獲的部隊來說,是非常致命的。當年的紅軍西路軍面對馬家軍的時候,敵人就有針對性的採用了這樣的戰術。一次戰鬥下來,往往繳獲的槍枝,比子彈的數量還多。據時任西路軍268團一營營長的開國少將趙正洪將軍回憶:
我們的部隊當時沒有後勤保障,彈打顆少顆,員傷個少個,兵員子彈都無法補充。馬家軍知道我們紅軍後,所以他們打仗前,只給兵發1020發彈,以防被我們繳獲。次戰中,我們消滅敵1個團,繳獲800多槍,彈卻很少。
當年西路軍遭遇到的情況,不久我軍就遇到了。繳獲的子彈用了不長時間,就又打光了!而敵人已經黑壓壓的從四面合圍了上來,他們把我軍戰士壓縮在幾百米長的道溝裡面,再想出去撿子彈,已經是不可能了!
六、最後的肉搏戰,烈士崗英魂永存
到了戰鬥的最後階段,我軍將士在打光所有子彈後,英勇地和日軍展開了肉搏戰。最後的戰鬥,是慘烈和悲壯的,我軍指戰員們極其英勇,用手邊能拿起的一切武器,和日軍拼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最後的戰鬥,從下午三點多一直打到了接近黃昏時分。雖然我軍已經沒有了還擊的槍聲,但是局部地方的戰鬥仍然是非常激烈的。我軍戰士們悍不畏死得向前突擊,不斷衝擊日軍的封鎖線。
因兵力、武器相差懸殊,特別是戰士們壓根沒有了彈藥,我軍最後的戰鬥,失敗了!除極個別戰士衝出重圍外,全部壯烈犧牲!戰士們的遺體,在道溝裡綿延了1500多米長!
古往今來,慘烈的戰鬥數量很多,世界知名的如所謂的「斯巴達三百壯士」,軍內傳承的如「劉老莊八十二戰士」,但是唯獨「任角村三百勇士」的事跡,卻一直鮮為人知。其實他們的事跡和慘烈程度,特別是捨己為人,拿自己的命換來老百姓突圍的勇烈,是古往今來少有的,是值得大書特書,永遠傳承的!
幾天後,當地老百姓回到村裡,他們將烈士們的遺體就地掩埋,並築起了一條1公裡長的土崗,後來稱為「烈士崗」。
而當地的老百姓,始終沒有忘記烈士們的恩情,人們為了紀念張俊峰以及這支部隊,為了使子孫後代永遠不忘懷祖國的獨立,自由幸福是無數的先烈用鮮血澆灌而來的,他們在任家角村東南修建了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張俊峰等「任角村三百勇士」的愛國主義精神世代相傳。
1955年,在掩埋烈士遺骨的原址,建起了「任角烈士亭」和紀念碑,1970年,又在原址一公裡多長的烈士崗前,坐北朝南修建了「任角烈士陵園紀念堂」及「烈士紀念塔」,為後人悼念之用。
七、烈士的子女和後人
除了修建烈士陵園以外,當地人民還非常重視烈士事跡的宣傳和記錄。原武邑縣公安局長傅憲榮同志,用八年多的時間搜集英烈的事跡,又自費到天津、北京、泊頭、南宮、棗強等張俊峰烈士學習、戰鬥過的地方,尋訪尚在的革命老前輩,並去河南漯河找到張俊峰烈士的女兒,調查搜集有關張俊峰烈士的歷史資料,嘔心瀝血,寫成並出版了《抗戰英烈張俊峰》一書,使英烈可歌可泣的事跡得以弘揚,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得以光大。
非常難得的是,在傅憲榮的這本書裡,還記錄了烈士的妻子兒女的一些情況。張俊峰烈士的夫人張李氏,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老人。她生長在舊社會,裹了小腳,在娘家從不下地勞動。嫁給張俊峰烈士後,因丈夫常年在外幹革命工作,婆母早早過世,便和公爹、小姑一起承擔起全部的農活和家務。丈夫犧牲後,公爹因悲傷過度導致雙目失明,不但幹不了農活了,生活還要有人照顧,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她一個人的肩上。張俊峰烈士的女兒張木羽在回憶母親的文章中寫道:
「因勞累過度,每年從春天開始母親的腿和腳就浮腫,有時連鞋都穿不進,常年天不亮就下地勞動。因為腳小走路不方便,為了節省時間多幹點兒活,母親常常早晨離家時帶點乾糧,中午在地頭在樹陰下稍作休息,吃點乾糧喝口水接著鋤地。」
就這樣,她送走了公爹,把女兒木羽養大成人,並頂著重重壓力,支持女兒上了大學,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一位優秀的國家幹部,真的不愧是中國優秀女性的楷模。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沒有英雄的民族沒有前途。從張俊峰為代表的「任角村三百勇士」的事跡,永遠值得我們懷念。
同樣,5月23號這一天,同時發生在趙戶村、王家鋪、崔氏村外、李家角村、任角村的五場艱苦卓絕的悲壯戰鬥,也值得我們永遠牢記!因為這是我們的軍魂所在,是我們的民族脊梁,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強國之魂!
致敬英烈,治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