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本市農村宅基地及農房利用粗放且退出不暢,宅基地逐漸成為「沉睡資產」。如果能盤活農村宅基地這份「沉睡的資產」,不但能撬動財產性功能,還將帶來倍增的經濟社會效應。
近期,市農業農村委大調研組深入浦東、閔行、松江、金山、青浦、奉賢六區走訪調研。在調研中發現,郊區大部分宅基地存在管理長期缺失,底數不清、矛盾癥結多等「短板」。眼下,盤活農村宅基地,凸顯其增值效益顯得越來越迫切。
現狀:宅基地管不好,鄉村振興推不動因歷史遺留,本市郊區在集約利用農村宅基地、新建翻建房屋、農民退出宅基地等方面呈現新舊問題疊加、難點堵點交織的情況,一些問題已進入解決「窗口期」,嚴重製約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本市宅基地的基本情況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總量偏大,佔比偏高。據市規土部門統計,2010-2016年全市農村宅基地總量由477平方公裡增加到514平方公裡,約佔集體建設用地總量的50%,農村宅基地不降反增。
點多面廣,布局分散。本市農村宅基地約有80%位於城鎮規劃建設區外。
管理粗放,超標普遍。一戶多宅、建新不拆舊、城鎮戶口家庭佔用等現象突出,「空心村」宅基地出租、閒置和廢棄現象明顯。
宅基地房屋現狀:
1.建設缺乏特色,面貌破舊。調查顯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子佔56.8%,九十年代建造的佔24.8%,2000年以來新建的房子不到兩成。大多數農民的宅基地房屋少有特色和文化傳承,建設質量不高,不少房屋已經老舊甚至破敗不堪。
2.危房比例大,存在安全隱患。調查顯示,很多農村房屋已出現牆體開裂、牆皮脫落、瓦片掉落、電線老化等情況。不少房屋用於出租,對房屋更是疏於管理,懶於養護,任其破敗。
3.空置率高,使用效率低。調查樣本中,農村房屋完全自住的僅有33.0%,自住為主、子女偶爾回家的佔41.3%,有空餘房間出租的佔20.8%,完全空關的則有4.9%。部分用於出租的空置房屋,每間房租金最低僅有100元/月,平均為460元/月,收益不高。
宅基地建房瓶頸:
新建不許——村莊規劃尚未編制完成,宅基地無法落地;鎮、村普遍缺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
翻建太難——翻建申請周期長,原拆原建不能「長高長胖」。
修繕過繁——手續繁瑣、評估費高昂、不允許整體翻建。
此外,因政策不明,本市農民對退出宅基地的意願表現出的「三高」:政策疑慮高、退出要價高、未來期望高,宅基地使用人身份構成越來越複雜,如未能抓住有利窗口期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則會進一步面臨政策執行的高成本。
措施:加強頂層設計,激發農村發展內在動力調研分析認為,想要妥善解決上海農村宅基地問題,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本」,激發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必須加強頂層設計。
摸清底數,科學制定宅基地房屋戰略規劃。規劃引領,對「三高沿線」(高壓走廊、高速公路、高鐵沿線等)、生態敏感區、10戶以下的小型自然村落以及規劃撤併村,要摸清底數,制定推進集中居住方案和計劃。
強化分類施策,加大宅基地房屋政策扶持。緊緊圍繞「誰能建房」、「在哪建房」、「怎麼建房」等現實難題,注重分類施策,實現保障戶有所居、宅基地使用權財產權益顯現、土地資源集約節約。
堅守工作底線,規範宅基地房屋建設管理。進一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本著集約用地的原則,合理規劃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注重長遠規劃與短期需求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把握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關係。此外,針對農村基礎設施老化、陳舊等問題,政府部門要專項撥付農村基礎設施養老和維修資金,大力實施村莊更新工程。
堅持穩步有序,探索農村宅基地改革創新。抓緊開展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資格權有償退出機制。設計鄉村樣板宅基房,體現特色村特色風貌。
(原標題為《他們走遍了六個區,就為了盤活這些破敗空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