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俗語: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老祖宗喝酒的經驗

2020-12-13 葉三說

俗語: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老祖宗喝酒的經驗

我們不得不承認,酒確實是個好東西,而我們中國也是一個酒文化非常濃厚的國家,不管是朋友聚會、親戚聚餐或者是談合作談生意,都離不開酒。

似乎沒有酒,大家這段飯就吃得沒那麼開心,大家在酒精的作用下,人的精神會比較亢奮,飯桌上的氣氛也會跟著嗨起來。

可是酒也是個雙刃劍,有很多人都拜倒在酒上面,當然這部分人都是一些缺乏自制力的人,他們不懂得控制自己的酒量,明明知道自己喝不下了,硬是要堅持喝下去,最後將自己喝醉、喝斷片。

而有很多錯事都是在人們喝醉酒的時候做出來的,雖然當時的你是處於酒醉的狀態,可是錯事一旦發生了,很多都是無可挽救的,所以為了避免發生這類的悲劇,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酒量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也有一些人深知自己受酒的毒害很深,也在內心立下各種誓言,想要將酒戒掉,可是往往到最後戒酒都只是變成一句讓人嘲笑的空話而已,今天我們來看看老祖宗們戒酒的經驗,那就是俗語「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所說的,它是在告訴我們,如果你是一個很想要戒掉酒的人,那麼就在清醒的時候,去看看那些喝醉酒的人所暴露出來的各種醜態,那麼你就能聯想到自己喝醉酒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從而產生羞恥心,這樣你就有決心將酒戒掉了。

這句俗語的深層次含義也是在說,只有看到了最本質的傷害,你才能喚醒自己做某件事的決心。

相信很多人的身邊都有嗜酒如命的人,這些人中有男有女,但從大數據來看,男性還是佔大部分,我們就拿男性來作為例子。有很多男性在酒桌上看到酒就倒了下去,一杯接著一杯,自己喝嗨了不說,還要一個勁地勸別人喝酒,本來是很開心的一起吃飯,有時候會因為勸酒的尺度把握不好,使得本來開心的飯局,最後以憤怒收場。

可是對於喝嗨的這個人而言,他當下並不知道自己做錯在哪裡,甚至還想要當面和別人起衝突,這對於彼此的感情是一種很大的傷害,使得原本挺好的哥們關係或者同事關係,最後因為一段飯而不再往來,這樣的話就很不划算了。

也有一些男生,沒喝酒的時候看起來就是正人君子的模樣,說話做事都是一本正經的樣子,甚至讓人們還會打從心底地尊敬、佩服他,而一旦喝上酒之後,這些道貌岸然的外衣都會被脫得一件不剩,原本滿嘴都是禮貌用語,可能在酒精的催發下,就變成了滿嘴髒話,讓人不堪入耳;

原本是非常注重個人作風的人,喝醉酒之後開始對身邊的女性朋友動手動腳,甚至還會強迫人家做出不願意做的事情,最終傷害了女方,也傷害了自己的家庭。也有少部分人,喝完酒後回到家就開始發酒瘋,比如摔東西、打老婆,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恥的。

他們其實是藉助著酒精來釋放內心的魔鬼,等到酒清醒之後,再來各種道歉,可是這個時候的傷害已經造成了,言語上的道歉又有何用呢?

我們經常說酒桌上的酒品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這話一點也不假,一個表裡如一的人,不管是在清醒的狀態下,還是在醉酒的狀態下,他都能保持本色。

說實話,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喝醉酒之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因為誰也無法保證自己是個高尚無比的人,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別人的醉酒醜態中,痛定思痛,下定決心將酒戒掉。

相關焦點

  • 俗語:困因酒過,酒為困魔,老祖宗談喝酒,在理嗎?
    俗語:困因酒過,酒為困魔,老祖宗談喝酒,在理嗎?從前在南方的時候,一直覺得南方人喝酒厲害,至少在拼酒的時候,絕對是一箱一箱地喝的,這就讓人不得不驚嘆酒量了。直到後來去了北方,發現北方的酒度數都相當高,而且北方人喝酒更頻繁,這才發現,不論南北,酒文化都非常多,中國也算得上是個酒國了。與中國人愛喝酒這一點應運而生的是,古代的中國人也寫出了許多與酒相關的文字。詩詞歌賦予酒有關的不少,成語俗語與酒有關的也能說很多,這大概就是中國人吧,愛酒所以就把酒融入中國人的思想,貫穿歷史的縱橫。
  • 老祖宗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啥意思?快過年了不妨看看
    老祖宗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啥意思?快過年了不妨看看過年的時候不僅要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後還要去各家親戚拜年,維持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很多人在過年的時候會吃胖,其實不是在家裡,而是在親戚家。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意思?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在人生這條路上,沒有重來這一說,想要規避風險,不走彎路,只能參考前人的經驗。老祖宗們經過一番磕磕碰碰之後,都會為後人積累下來寶貴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就會流傳在老人的口中,再傳給我們,這就是俗語。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雞和狗都是屬於家裡養的家禽,在中國民俗,老祖先們為了更好地存活早就已經開始試著著去飼養雞和狗了。中國古代有1本稱為《易妖》的書,是三國二晉期間紀錄許多「妖異」的事的書藉。書名中的「妖」並非妖精的含意,就是指許多難以置信的奇聞異事。古代人覺得,要是出現了「妖異」,就說明天下會動亂,民間俗語:「雞但是六,狗但是八」就是源於《易妖》。
  • 古代俗語:「槍怕搖頭、棍怕點」是何意?老祖宗總結的實戰經驗
    古代俗語:「槍怕搖頭,棍怕點」是何意?老祖宗總結的實戰經驗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國在熱兵器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戰又或是比武時都是使用冷兵器,比如說刀、劍、長矛、槍、棍等,種類非常豐富。此外,我們的先人在使用這些冷兵器的過程中不但總結了一些成熟的技戰法,如刀法、槍法、棍法等,而且還總結了許多與之相關經驗,而這些經驗很多都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了下來,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說的「槍怕搖頭,棍怕點」,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含義。
  •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
    世人只覺得詩詞文賦是瑰寶,殊不知民間的俗語、民諺更傳承久遠的精神財富,畢竟都是老祖宗們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讓咱們一起追隨古人的步伐,去探求養生之道。亂世雄主曹操曾言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你知道千年老字號杜康酒的由來嗎?
  • 俗語:「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老祖宗留下的經驗,真管用!
    俗語:「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老祖宗留下的經驗,真管用!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人們把農業生產中的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統計出來,再結合天文地理中的一些知識。「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這句俗語中的「大寒」和「清明」其實都是節氣,俗語十告訴我們,在大寒這個節氣的時候如果氣溫回升,人們把過冬的衣服脫掉,那等到清明的時候,氣溫就會驟降,也就是有可能有「倒春寒」,這種天氣會致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 農村俗語:「家中有三癮,家敗人也亡」,老祖宗的忌諱值得警醒
    農村俗語:「家中有三癮,家敗人也亡」,老祖宗的忌諱值得警醒老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一點小毛病或者說「小愛好」,只要這些「怪癖」不影響正常生活就沒有關係,可若是這些「愛好」不僅摧殘了原本應該安穩的生活並且觸碰了法律紅線,那麼一定要儘早戒除
  •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老祖宗的講究,回家過年就能用上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老祖宗的講究,回家過年就能用上我們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過去的人們特別注重禮節和儀式。到了現代人們追求快捷和方便的生活方式,對於繁瑣的禮儀儀式則是能省就省。不管是喝茶還是飲酒都是我們中國一直以來的待客方式,重禮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在喝茶和飲酒時體現出禮儀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其中的深意。茶水不能倒滿,酒水卻要倒滿表示自己的誠意。
  • 古代俗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是何意?老祖宗的話有理嗎
    古代俗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是何意?老祖宗的話有理嗎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不斷地走入職場,社會上的各個崗位也都迸發出了無限的活力,因為年輕人們有朝氣,有幹勁,無論在什麼職位上都能調動起整個團隊工作的積極性。
  • 農村俗語:「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此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是什麼意思?房子對人們來說自然是一件重要的大事,所以無論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在買房蓋房的時候都是有講究的。所以他們在蓋房屋的時候,地基是要打好的,除此之外在選擇房屋位置的時候也是考慮進去的。所以一些落斷的房置自然是不能建房屋的,而農村俗語「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也是這個意思。那麼今天咱們要說一下這句俗語有什麼講究:農村俗語:「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的意思。
  • 俗話說:「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啥意思,有何道理?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農村比較貧苦,很多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尤其文化教育比較落後, 大家可能看的電視比較多,以為農村古代都是有私塾或者學堂因為很多要考狀元,其實都不對。1、「酒不顧人」中國其實也是一個酒文化的傳統國家,從古代開始古人早就掌握了精妙的釀酒技術,這喝 酒向來是招待親朋好友的最佳產品,喝酒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喝酒還能促成一些事 情的合作,但是不是什麼酒能喝,也不是什麼時候酒都能喝醉,古人這麼評價喝酒,酒是香甜的,但是開始喝喝酒的人像文人,再往後像將軍
  • 俗語說:樹搖葉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是何意?老祖宗經驗之談
    俗語說:樹搖葉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是何意?老祖宗經驗之談相信大家聽過很多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人們代代流傳下來的智慧,雖然言語上很通俗,但細細品味後卻又很有道理,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大的幫助,今天為大家帶來一個俗語:「樹搖葉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老祖宗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一起來看看其中的道理吧。
  • 俗語:大路有水,小路有鬼,究竟是何含義?老祖宗的經驗是否可靠
    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風格迥異的文化,而民間俗語便是其中的一種。在老祖宗留下來智慧結晶中,俗語往往深入淺出,平易近人。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刻畫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而這些俗語也因為積累了中國代代相傳的古老智慧,而被百姓所接受,並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肉之中。
  • 俗語「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謹記老祖宗的忠告才能越過越順
    而所謂「不惑」,就是經過歲月的積累,保持聰明與睿智的頭腦,但能力與經驗成長的同時,年齡也在不斷遞增,因此,人過四十, 切記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再多的名利加身,都不如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句勸告中年男人的良言:「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俗語「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謹記老祖宗的忠告才能越過越順!
  • 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經過古代先人無數次的經驗總結,用切身實際的行動得出的經驗。不管俗語發展流傳多久,它都能在每個時代裡,找到它的位置。老祖宗總結而出的道理,永遠不會過時,它將歷久彌新般的指引我們生活。
  • 俗語「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可信嗎?
    今年的7月6號是小暑,過一段時間,到7月22號就是大暑了,在民間一直都有一句俗語叫做「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國人對這些民間俗語還是很重視的,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很清楚這些俗語的意思,但對於晚輩來說,很多俗語就不太理解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老祖宗總結出的經驗是否可靠。
  • 老祖宗留的天氣俗語準嗎?「小滿不滿,幹斷田坎」,是啥意思?
    而也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出現流傳著一些俗語,比如就有「小滿不滿,幹斷田坎」的說法,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到底準不準呢?也許你會認為這是在說農作物的顆粒問題,其實不然,只是在說這個季節中的雨水的多少。若是在小滿節氣農田蓄水少的話,就意味著今年的雨水就不充足,所謂的「旱年」也就因此而來。
  • 俗語:「貪酒不顧人」,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人性!
    在古時科技並不發達的時候,人們總要有些許的信仰及心理依託,只有這樣,在清貧的生活當中才能帶來一絲安慰。不論在什麼時候,總是要有著心理寄託,情緒才能更好的穩定。而古人也是留下了不少的俗語來告誡後人,俗語作為老祖宗每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給後人帶來了不少的教育作用。
  • 農村俗語:家中有四喜,財來福氣旺,啥意思?老祖宗傳下的經驗
    俗語是老祖宗經驗的總結,既是現代無數實證經驗歸納,也是古人對未來世界好奇心體現。俗語:「家中有四喜,財來福氣旺」的意思很簡單:家中出現四種現象,家裡的財富就會增加,福氣就會來臨。當然,這只是古人經驗的總結,不具有科學意義,沒有相關實證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