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許多美食值得推薦,品種許多,是我國著名美食之一,最早的福建美食可以到清末民初,福建先後湧現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名廚。當時福建是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其中最廣泛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屬沙縣小吃。福建著名的風味小吃主要有清明果、全真魚丸、土筍凍、海蠣煎、火燙花螺、魚皮花生、花生酥、芝麻鹹餅、苦桔糕、鼠曲果、白斬雞、媽祖糕等。這些小吃形成了福建人獨具一格的美食體系。接下來介紹幾種福建特色小吃。
【土筍凍】
土筍凍由土筍這種動物,也叫土丁烹飪而成,是一種野生於沿海鹹淡水交界環節軟體蛆狀動物,生活在幹灘涂表層,群集而居,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做法是將清洗乾淨的土筍放入鍋內,用水煮,拌些蔥花,冷卻後湯汁自然咬凍即成土筍凍,可用小刀劃成各種形狀,樣子透明,清淡可口,潤肺清熱,土筍還可用於煮湯,熬粥。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沙縣扁肉】
北方統稱為餛飩,南方統稱為扁食。沙縣扁肉由餛飩演變而來,扁肉的品種吃法很多,最普及的是沙縣扁肉,沙縣扁肉裡面的湯採用豬的前蹄,還有豬皮熬製出的高湯,具有皮薄薄如紙張,色澤潔白,韌而有勁,口感順滑而聞名。沙縣扁肉分為煮扁肉、炸扁肉、熗扁肉、等多個品種,同時在餡料、湯料、吃法、調味上也存在區別。餡肉選擇豬的前、後腿肉瘦肉為主。去皮去肥去筋。且在皮、餡裡加鹼。防止食物快速酸壞。在沙縣扁肉裡還可以加海蝦和一些什蔬味道都十分美味。
【清明果】
清明果歷史悠久,在南北朝時期,南方的百姓就在清明時期吃這種點心。還有一個典故,講的是在太平天國起義時,百姓給義軍送飯時,將清明果藏到青草中,躲過清軍的審查。一開始作為祭祀用的清明果,由艾草或鼠麴草和米粉為主材料,分為甜鹹兩種口味。艾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捏成糕點做皮,包入芝麻或赤豆沙沙餡的為甜清明果,一般呈團狀。包入臘肉丁、冬筍丁、豆芽的為鹹清明果。一般為餃子樣。
【佛跳牆】
佛跳牆,是一道福建名菜,又名福壽全,相傳是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做出這道名貴菜。佛跳牆富含營養,佛跳牆的原料有魚翅、鮑魚、乾貝、豬瘦肉、鴨肉、桂皮、海參、油發蹄筋、水發花菇、熟火腿片、雞翅膀、雞肝、鴿子蛋、熟蓮心、冬筍片、豬肥膘肉、蔥段、生薑、冰糖、紹酒、幹澱粉、醬油、味精、生油、豬骨湯,要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文火煨制十幾個小時以上後才真正制出這一道代表福建的名菜。
【蚵仔煎】
蚵仔煎也稱之為海蠣煎,起源於福建泉州,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只能用土筍熬湯果腹,結果一次疏忽讓土筍湯變成了凍,未免麻煩直接取塊食用。沒想到比原先的湯更鮮美,從此流傳開來,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番薯丸】
番薯丸是福建的一種傳統小吃。據說是龍田一家三姐妹發明的,導致現在出現了很多名叫三姐妹番薯丸的店鋪,真假未辨,他的外皮是用澱粉番薯粉而成,有的也會增加些芋頭粉,餡則是由剁碎的豬肉、蔥、紫菜和牡蠣製成,番薯丸的食用方法很多。水煮然後加上花蛤、米粉、青菜調味食用,也可蒸,炸,都別有一番風味。
以上的美食你嘗試過哪幾種?不過福建美食不僅僅是我提到的這些,若去福建本地旅遊即可接觸到更多的美食品種,他們流傳了許多民間故事,各具特色的口感被世人口耳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