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之路就是我的成長之路丨石阡縣大沙壩鄉何家...

2020-12-11 天眼新聞

我叫覃小鳳,家住大沙壩鄉何家壩村,是貴州眾多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平凡的一份子。

我的童年記憶,是父愛的缺失。兒女的學費、窘迫的家庭環境,迫使父親必須走南闖北謀收入,繁重的農務和家務都落在了母親和長姐的身上。

覃小鳳輔導村裡孩子學習

長姐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初中畢業後不久就放棄了繼續學習的機會,外出打工。

後來,父親身體透支嚴重,只好回到家鄉,在附近零散務工。父親盼望著我能考個好高中,將來再考個好大學,他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2014年,貴州掀起脫貧攻堅「大戰」。經過村裡的群眾會討論,一致同意我們家可以納入建檔立卡戶,並享受國家提供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中考結束後,我們家盼來了一個好消息:我考上了縣第一高中,並且,相關春暉人士願意資助我上完高中。這個消息,讓當時正為學費發愁的父母緩了口氣。

然而,好消息過後,壞消息來了。2015年,父親心臟病復發,由縣醫院轉至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昂貴的醫療費用讓父親看起來更老了些,臉上時刻掛著愁容,頭髮也白了不少。

好在幫扶幹部為我們申請了醫療救助,按最高比例報銷了醫療費用。術後,父親回家康復,幫扶幹部還時常上門看望,得知我們家裡沒收入、負擔重,還幫忙申請了多方補助。如此,我們家才得以一緩窘境。

2015年,也是我的高考決戰之年。父親病重,奶奶去世,讓我有些喘不過氣來,是幫扶幹部陪我說心裡話,時常鼓勵我、引導我,讓我堅定了考上大學的決心。

發榜之時,看著超過本科分數線幾十分的成績,我既高興又擔憂,上大學的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正當我們全家都在為這筆錢發愁的時候,我們收到了幫扶幹部的通知,說我符合申請「雨露計劃」的條件,叫我趕快著手準備申請資料。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短短幾周時間,我成功申請到這筆資金,順利地踏進了大學的校門。

畢業那年,我很幸運地被貴陽的一家銀行錄取了,我家也順利脫了貧。身邊同學都羨慕我找了個好工作,父母、左鄰右舍都說我有出息了。

可是,父母三病六痛,我卻不能在身邊照顧,家裡的大小事我也幫不上忙,看著父母漸漸老去,我的心裡一陣陣心酸和難過。

為照顧父母,一年後,我毅然決然辭掉了在貴陽的工作,回到家鄉,在鄉鎮做一名見習生,也在我們村裡兼當「童伴媽媽」。

我想:脫貧之路就是我的成長之路,基層幹部的艱辛、幫扶幹部的付出讓我有了新的理想。我願化身祖國的戰士,哪裡有需要,我就奔赴哪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佳本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群主」丨石阡縣五德鎮黨委副書記...
    2018年是石阡整縣「脫貧摘帽」的關鍵之年,作為五德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鎮脫貧攻堅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五德鎮是勞務輸出大鎮,全鎮有外出務工人口5000餘人,其中常年在江蘇無錫務工群眾有1000餘人。
  • 「我的扶貧故事」再次衝到脫貧攻堅最前線丨石阡縣龍井鄉舊寨村駐...
    我叫段畢華,是國家稅務總局石阡縣稅務局紀檢組副組長,1982年10月參加工作,黨齡35年,我「兩進」脫貧攻堅戰場,曾經駐村幫扶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現在正在幫扶的龍井鄉舊寨村,兩個村相隔不遠,都在雲臺山上。
  • 「我的脫貧故事」養殖梅花鹿的聚「寶」致富之路丨平塘縣克度鎮...
    我們寨子後面的大窩凼群山環抱,樹木草叢茂密,沒有人家居住,是一個相對封閉而僻靜的地方,我想把大窩凼變成我們村脫貧致富的「聚寶盆」。我便租下了300餘畝的大窩凼山林,購買15隻梅花鹿來進行養殖,還成立了平塘縣龍保學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我希望通過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盤活山地資源、利用閒置土地種草,帶領寨子上的父老鄉親一起脫貧致富。但一開始因梅花鹿因為水土不服和飼養技術不到位,生病死了六七隻,讓我損失慘重,「聚寶盆」的希望有些落空。
  • 「我的扶貧故事」仙人街上的旅遊大使丨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第一...
    我叫楊光復,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教師。在脫貧攻堅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響應黨中央號召,經過層層選拔,於2019年初赴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擔任第一書記。我憑著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和黨員幹部勇於擔當作為的精神品質,扎紮實實地推進了關口坪村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
  • ...故事」我的脫貧經歷成了我的「扶貧寶典」丨興義市洛萬鄉平寨村...
    我叫羅華,曾經我是黔西南州興義市洛萬鄉平寨村的一名貧困戶,因為家庭條件不好,高中畢業後,我輾轉廣東、江西等地謀生。幾經周折,錢沒有掙到,時間卻荒廢了,看著年邁的父母,自己卻還一無所成,我心如絞痛,這樣的情況如何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從脫貧奔赴扶貧之路 歸處是原鄉泥土|仁懷市茅臺...
    我叫田娜娜,18歲之前,我立志走出大山;然而18歲之後,我內心吶喊的卻是「回到大山」。這座大山,便是我的家鄉--茅臺鎮同民村。我的故事,開始於脫貧攻堅的戰場,這場戰爭,中途沒有翻騰的硝煙,只有真情點亮無數黯然的心靈。兩年多來,我始終懷著「竭盡所能,服務家鄉」的信念,用實際行動將溫暖傳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助我成長丨普安縣羅漢鎮涼水村幫扶幹部...
    2017年,剛畢業的我,參加工作後就加入到了脫貧攻堅工作中,是脫貧攻堅這一偉大事業助我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國家幹部。我幫扶5戶貧困戶,位於普安縣羅漢鎮涼水村大山頂組,共26人。這5戶人家,人居環境、工資收入、身體健康條件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蔬菜產業助脫貧--黃平縣重安鎮安江...
    安江村在我的帶動下,一些群眾從貧困中走了出來,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以來,我一直在想,作為農村黨組織書記,自己都富不起來,哪裡還有臉面去要求說別人脫貧致富呢?
  • 翠屏區:樹新風助脫貧 彝繡培訓織就脫貧之路
    翠屏區:樹新風助脫貧 彝繡培訓織就脫貧之路 2020-06-10 03: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資助圓我大學夢丨黔西縣甘棠鎮同心村村民楊霜
    我叫楊霜,今年2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同心村水草組村民,2013年納入精準扶貧系統,2017年脫貧。  自我懂事以來,就是外婆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平時住在外婆家旁邊的房子裡。因為自己一個人要讀書,又沒有經濟來源,所以村裡給我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並在2013年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將我納入系統。  高中時的我一度很困惑和迷惘,深怕自己與夢寐以求的大學無緣。不過,在我生活最黑暗的時候,是黨和國家給我帶來了希望的亮光。  2014年,高考成績出來以後,我開始為我的學費擔心,對於要不要繼續上學,我猶豫不決。
  • 「我的脫貧故事」技術培訓讓我脫貧致富丨鳳岡縣花坪鎮東山社區...
    發展養殖前,我家的主要收入是外出打工,家庭月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由於兒女長大上學,夫妻年齡也變大,許多廠對年齡也有了要求,孩子的學費和家庭的開支常常入不敷出。2011年我回鄉創業,買了幾十頭小豬仔,發展起養殖,由於缺乏養殖技術,豬仔開始生病,逐漸的死了十幾頭,到最後不光本錢搭了進去,還欠了債。養殖的失敗讓我想到了學習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俯首甘為孺子「牛」|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城南...
    2020年3月15日我來到城南社區面試,我記得很清楚,我自我介紹說:我叫潘雙牛,我希望能為家鄉儘自己的一份力,書記面試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覺得移民社區存在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該怎麼解決?我說:移民是很好的政策,讓農民搬出大山走向小康,但搬出來後怎麼住下去成為了第一難題,想讓群眾安心的住下來,第一個問題就是就業。
  • 視頻丨我的脫貧故事:雙灣鎮龍源村脫貧戶趙彪
    視頻丨我的脫貧故事:雙灣鎮龍源村脫貧戶趙彪 2020-10-20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眼裡常含淚水丨石阡縣五德鎮桃子園村駐村第...
    我叫遊龍,是石阡縣發改局的一名幹部,2016年3月,因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我被選派到五德鎮桃子園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桃子園村,聽起來似乎是一片美好靜謐的桃花源地,但實際並非如此,早在進村之前我就對桃子園做了一些功課。桃子園村位於五德鎮西南部,屬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威寧的七彩督戰生活丨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
    我是王聰,清明節後,乘著清風、背著行囊,跟隨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來到寒風凜冽的威寧自治縣。作為一名督戰隊員,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收官戰,即是一份幸運,也是一份責任。7個多月以來,我總能聽到老百姓由衷感謝的話語,「黨的政策好!住院的錢國家報銷了!我的房子是政府出錢修的!現在隨時都有自來水了!謝謝你們!」
  • 黃金花:精準脫貧助我成長
    黃金花回憶說,「當時,我的心情非常複雜,有點小興奮,也有點小糾結,興奮的是再也不用擔心飯錢了,糾結的是同學們會不會瞧不起我。一名同學向我詢問貧困戶的問題,我小聲答應了一下,本以為他會瞧不起我,可誰知道她卻說,『沒事,貧困有什麼的,你是我的朋友,朋友之間不應該互相攀比,以後,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你儘管給我說。'聽了她的話,我真的很感激」。
  • 「關注」|成長在基層 鍛鍊在基層——幸福之路蘇木鄉招村用工作...
    我叫王慧敏,蒙古族,1992年8月出生。2020年3月,作為鄉編村用人員入職幸福之路蘇木人民政府,在蘇木熟悉了兩周情況後,被派駐到王艾勒嘎查成為駐村工作隊員。作為一個年輕人,剛進入工作就被派駐到脫貧攻堅第一線,心中有一絲忐忑,但更多的是感到光榮。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的幸運和驕傲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村民...
    我叫楊世成,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光紀小村)的矛盾糾紛調解員,也是光紀村的一名普通貧困群眾。我家共有8口人,我和我妻子、兒子兒媳,還有四個孫女,大孫女在讀高中,其餘三個孫女年級尚小,還未上學。由於家裡房子小、房間少,人口多、開銷大,我的兒子和兒媳不得不帶著三個幼小的孫女遠走他鄉,常年外出務工,過年都不回家。我和我愛人也年近六旬,難以找到像樣的工作,全家僅靠兒子兒媳外出打零工維持生計。我的大孫女已經上高中了,都沒能給她買一些新的衣服鞋子和床鋪被褥,每次她從學校回家都只能睡在地板上。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丨鳳岡縣三壩...
    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