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諸法由因緣而生

2020-12-21 紅塵禪緣

諸法由因緣而生,宇宙之間我們能看到的、能聽到的、能接觸到的,都是因緣生法。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一切法沒有自體,自體都不可得,所以說它性空。這個性就是體性,一切法的體性是空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

止息一切之攀緣妄想者,只要你把一切攀緣的心、妄想的心,妄想的心是起心動念,攀緣的心是分別執著,只要把這個東西止息住,我們講放下,跟這裡講止息是一個意思。你就能「證空理」,你就曉得佛說的萬法皆空這個空是什麼意思,你就能體會到了。你不能放下,你不懂這個意思,放下才真懂。沒放下聽佛講解,知道有這麼回事情,這個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怎麼樣?知道有這回事情,不得實用,用不上。如果真正明白了,你就用上了。

用上是什麼樣子?就像歌利王割截身體,自己如如不動。割截身體有沒有痛苦?沒有痛苦。為什麼?他放下了,身體是假的,身體不是我。所以他的神智那麼清楚,他那麼自在,得受用。解悟不行,解悟你沒有放下,拿刀子割你,痛,真痛!因為什麼?你沒放下,真放下不痛。可見得真放下跟沒放下不一樣,真得受用。空即真也,這個空不好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對於中觀之止」。中觀是什麼?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執著有是凡夫,執著空是小乘,阿羅漢、闢支佛執著空,大乘菩薩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心清淨。

所以二乘雖然有放下了,他還執著個空,他還有個空,那個東西也是障礙,要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止就是定,就是制心一處,這是把心放在真如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了,是這個意思。這第一個。

相關焦點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因此佛教的世界觀分為俗諦觀和真諦觀。真諦觀就是對客觀世界本質的認識;俗諦觀就是對一切客觀世界現象的認識。這種方便智和究竟智稱之為「道」。 由於證得一切萬物現象的緣起和本質的體空之後,滅除一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及其習氣在內煩惱、所知二障,故而得到方便和究竟。
  • 因緣起,因緣滅
    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之為「緣起」。
  • 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
    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世間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也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而生,一切都是因緣而滅。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感受,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從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諸法因緣生』,是說不論什麼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才能產生,因緣離散就消滅。舍利弗聽後,如同天崩地裂,當下即得到真理的消息。大喜之餘,於是和好友目犍連,帶著門下弟子一齊歸投佛陀座前,而成為佛陀門下智慧第一與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見佛陀所說的因緣,確實是諸法的真理。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必須要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夠成立,一旦這種組成的因緣散開了,那麼事物的本身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諸法因緣的生滅都是緣在中「作怪」這就是因果定律,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緣起」。如果想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要從緣起說起,緣起是佛教個根本的教理,宇宙和人生的規則,變化,生存都離酷開緣起,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因為發現了緣起的規律,從而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得以成佛,但是這個「緣起」並不是佛陀所創造出來的,只是由佛陀發現了這個「緣起」的法則。然後將宇宙間的真理來對眾生進行宣講,開示。
  • 佛教中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有什麼意義?
    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 緣起 」。  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佛教通史-閒者知無涯上一課講了「集諦」的第一大塊理論部分,即五蘊聚合。五蘊聚合導出的概念是:人無我。那麼「法性空」是由什麼概念導出來的?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教:因緣和合而生,這3種人可以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佛教:因緣和合而生,這3種人可以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佛曰,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佛教緣起論中認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森羅萬象,這些都是因為有因緣和合而生起。而最後的消失,也是因為因緣散盡。這裡的「因緣」不是婚姻愛情關係裡的「姻緣」。比如:芸芸眾生的一次相識,這就是因緣之一;再比如,你今天點開了這篇文章,這也是我們之間的姻緣;再或者,今天馬路上兩個發生刮擦的開車人,為此發生了爭吵,這也是因緣。只不過世間的因緣同樣也有著善緣,和惡緣之分。所以佛家認為,「因緣」也可以稱為因果。
  • 佛教三法印指什麼?佛子應學
    佛說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的依據,雖然有些不是佛所說,但只要符合三法印一樣也是佛教的說法。佛說我以大事因緣而出生於世,一生之中講無數法門。已經為未來大眾留下自渡的因緣。諸行無常:諸行是指一切人或事物或一切現象,沒有是可以長期存在,而不變的。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在佛教的文化裡,許多人不信因果關係,那麼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的的因果關係。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我們懂得因緣法,就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懂得「緣起性空」道理,相信你就懂得因果。首先「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所有事物,並非憑空而有,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就稱為緣起。因緣法與因果,因就是起因,緣就是條件,所謂「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
  • 佛教世界觀: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
    我們可能產生疑惑:我們一向認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有的,但實際上,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的啊!我們確實是一向認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有的,而且同時我們也承認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無常,請珍惜當下,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 南唐後主李煜的佛教因緣,自號「蓮峰居士」
    五代十國時期,總體而言,動蕩的政治形勢阻礙著佛教的發展。但是,與戰亂頻發的北方相比,南方諸國則相對承平穩定,加之許多帝王都熱心護教,所以南方的佛教事業顯得蒸蒸日上。其中,南唐後主李煜的佛教因緣尤引人注目。李煜不僅自號「蓮峰居士」(《墨莊漫錄》卷七),還說:「我平生喜耽佛學,其於世味澹如也。」
  • 佛教的宗派有哪些?認識一下佛教的幾個宗派
    在中國著名的有十個宗派,他們的影響力至廣至深,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釋迦摩尼佛說法,皆是根據眾生根機,方便立說,一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宗派之說。隨著佛教的傳入,不同佛法的翻譯,不同大師的修行,不同學佛者的感悟,後世學者,為便利修習,各各選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於是就有了各種宗派的形成。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為什麼阿難說世間諸法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因此《阿含經》被稱為「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在佛教經典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那麼四部阿含經,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呢?換種說法,世間諸法,何為源頭?佛涅槃後,始有佛經文本。那時候,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合著三藏經典。也就是說,佛涅槃後,阿難所說之經典,是確信度最高的!
  • 佛教:妙見菩薩,亦是真武大帝,於一切善惡諸法皆悉知見妙體
    在佛教的諸多佛和菩薩之中,其實許多都與道家淵源頗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妙見菩薩,亦是真武大帝,於一切善惡諸法皆悉知見妙體。妙見菩薩即是玄天上帝別名,他是北極星神格化之天尊,密教視為眾星中之最勝者,具有守護國土、消災卻敵、增益福壽等功德。
  • 【佛教常識】【三觀】是什麼意思?佛教三觀是指哪三觀?
    三觀,在佛教中有多種解釋,一是指天台宗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二是指華嚴宗三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三是指南山三觀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分論壇」在福建莆田舉行,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法師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本文試從佛教的角度,依據佛陀教義中最基本的理論元素──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嘗試探討佛教的生死觀並略述由此開展出來的生命教育。 1、佛教看人之生與人之死 (一)四大五蘊假合的生命體 據說東晉時期著名佛學家僧肇大師曾作過一首詩:「四大元無主,五陰悉皆空。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
  • 佛教中「三解脫門」是何意義?
    《顯揚聖教論》卷二云:「若無差別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印度瑜伽行派以為,三解脫門系由遍計所執等三性所建立。《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云:「三種解脫門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