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死前各留下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2020-12-13 騰訊網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最頂級智囊。

二人經常對飈智商,每次都是諸葛亮略勝一籌,把司馬懿整得死去活來,但偏偏司馬懿運氣出奇的好,次次逢兇化吉。

司馬懿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戰鬥是上方谷之戰,司馬懿又中了計,誤入上方谷,谷底全是乾草、火藥等易燃易爆之物,大火呼呼燃氣,掀起數丈火苗,眼看司馬懿要變成死馬了,忽然天降大雨,呼啦啦一陣,瞬間澆滅了大火,司馬懿趁機逃出生天。

諸葛亮見司馬懿逃了,頓時傻眼了,狂吐幾口鮮血,痛哭道:

「成事在人,謀事在天,不可強也!」

不久之後,諸葛亮氣急攻心,死在了五丈原。臨死之前,諸葛亮擔心司馬懿掘他的墳,思考了半夜,終於想出了一道妙計,人生最後一道錦囊妙計。

據說,諸葛亮要求四個壯漢抬著棺槨一直往南走,走呀走,什麼時候繩子磨斷了,什麼時候就地安葬。

四個壯漢抬著棺槨,一路向南,走了四天四夜,累得快要吐血了,但繩子完好如初,一點斷的跡象都沒有,四人急了,於是悄悄地商議:「不如咱們把繩子割斷,隨便埋了算了,反正神不知鬼不覺的,如此可好?」

商量一致後,他們割斷了繩子,就地掩埋了。四天之後,四人回到了成都,見到了劉禪,劉禪見了他們,嘿嘿一笑,早先諸葛亮早就交代過,繩子斷至少要一個月,要是他們提前回來了,一定有詐。

劉禪大喝一聲:「大膽,你們四個割斷了繩子,犯了欺君之罪,知罪否?」

四人面面相覷,心想奇哉怪哉,劉禪怎麼知道的,開始死活不承認,但經不住嚴刑拷打,最近都承認了,最後,劉禪怒而殺了他們。

他們四個死了之後,再也沒人知道諸葛亮埋在哪兒了!

再來說司馬懿。

司馬懿老奸巨猾,生前有不少仇家,特別是老曹家,恨死了司馬懿,所以司馬懿特別擔心別人掘他墳墓。

臨死之前,特意交代子孫後代,把他的屍身埋葬在首陽山,不起墳墓,不種樹木,不修陵園,不埋金銀玉器。

如此,司馬懿仍不放心,擔心妻妾死了,與他合葬之時,容易暴露了位置,於是他一再要求別人不許與他合葬。

出棺那天,七副棺材同時向四面八方行進,旁人根本不知道哪一個是司馬懿。

司馬懿確實挺高明的,不過,他的計策與諸葛亮相比,還是稍遜一籌。

上世紀80年代,有個老農在地裡耕作,偶然發現一座墓碑,年代已久,字跡模糊,老農趕忙找人來看,眾人議論紛紛,後來,驚動了村幹部,村幹部又報給了鄉裡,鄉報給了縣,縣裡緊急派了文物工作人員過去了。

後經工作人員詳加考證,這座墓是司馬懿的。司馬懿千算萬算不如天算,他的墓穴終於重見天日了。

而至今,諸葛亮埋在哪裡還是個謎,如此比較起來,顯然諸葛亮更勝一籌啊!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諸葛亮死前留計退兵司馬雄兵,道::"死了諸葛嚇退了活司馬,另一計是遺計楊儀馬岱斬殺反臣魏延,為後人留下遺策。而且司馬遺家眷後人之策是要好甚侍候魏後主,意思是他司馬撫政時人對他不忠不義,要後人好甚侍候他,勉害他。
  • 諸葛亮和司馬懿難分伯仲,為何後人天差地別?是家風的關係嗎?
    諸葛亮有親子一人-諸葛瞻,養子一人-諸葛喬,諸葛喬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諸葛瞻「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後又在優勢兵力情況下戰死綿竹,的確才能中庸。雖然後世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名聲天差地別,但在當時,我們並不能說司馬家的家風就不好,諸葛亮的家風就好。
  • 為何說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孔明死後留一計,讓司馬家三代人頭疼
    為何說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孔明死後留一計,讓司馬家三代人頭疼諸葛亮為什麼被稱為三國第一文,難道司馬懿真的不如諸葛亮?諸葛亮死之後留下了一計,讓司馬家族三代人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之所以沒能完成一統中原的志願,但諸葛亮已經算到了蜀國滅亡的氣數,就好像有的事情天生就被註定,誰都沒有辦法去改變,在厲害也要接受大自然的規律,生老病死一樣,於是死後留下了一計。告訴劉嬋說自己死後不要風光大葬,把自己弄到一個沒有任何陪葬品的棺材中,讓四個人用一根嶄新的繩子抬著自己的棺材一直往南走,等繩子磨斷了就把自己埋在此處。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三國風雲錄#在歷史上,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死對頭蜀漢有大約十二萬的兵力,往日北伐,諸葛亮一般只帶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後方以防萬一。這一次,諸葛亮率領的兵力就達到了十萬人之多。可以說,諸葛亮這一次北伐帶領了傾國之兵。在諸葛亮的這次北伐中,司馬懿依然是西線魏軍的統帥。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司馬懿對諸葛亮有著三次評價。在戰役初期,諸葛亮出秦嶺,司馬懿就對諸葛亮的動向做了評價。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趕巧了,魏國大將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也率軍20萬兵前來攻打諸葛亮。可是魏延和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正好岔道而行,雙方沒遇見,因此魏國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徑直挺進到距離諸葛亮60裡的地方。這時候,諸葛亮一方同樣也得知了司馬懿大軍到來的消息,想要和魏延匯合,可是魏延行軍太快,已經趕不上了,因此蜀軍將士個個驚慌失色。諸葛亮卻裝作神態自若的樣子,他傳令城內的蜀國士兵,都放倒旗幟停止擂鼓,都老實呆在營帳裡,不要隨便出來。
  • 諸葛亮離世後,為何司馬懿卻氣憤不已?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而他離世後,作為被諸葛亮一路吊打的司馬懿,只恨天公不作美!然而司馬懿被諸葛亮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諸葛亮死後為何他卻氣憤不已?難道他欣賞諸葛亮這個對手?不忍他死去?當然不是!司馬懿之所以氣憤,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 張郃之死並非陰謀,只是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被算計了而已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時,司馬懿命張郃率軍追擊蜀軍。張郃認為「歸軍勿追」,司馬懿卻堅持讓張郃去追擊,最終張郃中計而死。有些人認為司馬懿是故意要害死張郃,以剷除忠於曹魏的將領,為自己奪權做準備,其實並非如此。
  • 司馬懿為何沒葬身在上方谷?你看看空城計時,諸葛亮是怎麼獲勝的
    一:一對死敵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真實的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比,顯然有兩大不同。其一:諸葛亮奉行「成名要趁早」。耕種時期,諸葛亮就懂得如何宣傳自己。比如,自比管仲樂毅,自然就會引起一些人的譏笑,並當成笑話一樣四處去講。
  • 同為頂級謀士,為何諸葛亮流芳百世,司馬懿卻臭名遠揚?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和諸葛亮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下場?一、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效應自古以來,英雄往往是悲劇的主角,而能成大事業的人,往往會有一些缺陷。正如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敗給了劉邦,而受到無數百姓喜愛的老好人竇建德,也成為了李世民的墊腳石。顯然,司馬懿是一個成功者,其孫晉武帝司馬炎一舉掃除三國,最終統一了天下。
  • 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時,為何突降大雨?真的是諸葛亮失算嗎
    為此,他燒了一把火——火燒博望坡。 面對強大而咄咄逼人的魏軍,諸葛亮避開與其正面交鋒,而是以引誘戰術,把夏侯惇所率的魏軍引入了伏擊圈,最後點燃了早已準備好的火,燒得魏軍哭爹喊娘,一敗塗地。 這一把使得諸葛亮名聲大震,從此,對他不服氣的關張趙都對他服服帖帖了。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於是鎮守宛城的司馬懿被曹叡徵召入朝。司馬懿由西南軍區總司令,轉任西北軍區總司令,屯駐長安。司馬懿當時手下有張、郭淮、費曜、戴陵等大將,司馬懿派費曜、戴陵領4千人守天水的。自己則帶著主力來勢洶洶,要救援祁山。對於主力全部出動,有不同意見。張郃認為應該分兵在雍縣和縣防守,防止諸葛亮派軍切斷魏軍的糧道和後路。
  • 司馬懿的子女個個龍虎,為何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原因很簡單
    三國亂世中,不得不說的兩位謀士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各為其主,每一個人都足夠優秀。可是司馬懿最終發動了政變,讓魏國的政權不在曹氏家族了,司馬懿的政變給司馬炎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劉備對諸葛亮更不用說,他曾經三次親自去諸葛亮的住處邀請諸葛亮出山,三國演義把這個稱為三顧茅廬。同樣可以看出諸葛亮是非常優秀的,否則劉備絕不會低三下四的去請他出山。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司馬懿的子女都非常的優秀。為何司馬懿的子女會非常優秀呢?
  • 諸葛亮和司馬懿同為謀臣,為何一個揚名天下另一個卻臭名昭著?
    各位看官老爺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由兔老師和大家分享的歷史小故事!文/講歷史的兔老師,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兔老師的話:走進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同為謀臣,為何一個揚名天下另一個卻臭名昭著?二者都為謀臣可是各為其主,經常會針鋒相對。他們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了!諸葛亮人稱孔明或者臥龍先生,他的足智多謀讓人們都視他為崇拜對象希望能跟他一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司馬懿也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這戰火綿綿之下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留下的濃重的一筆色彩。
  • 諸葛亮死前擺下的棋局 至今無人能破解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被追諡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傳言諸葛亮在死前留下一盤棋局,諸葛亮的生死棋局有人能破解嗎?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司馬懿穿女裙 諸葛亮病逝附分集劇情
    破鏡重圓的司馬懿與柏靈筠緊緊相擁,一家人溫馨幸福。蜀國,成都。諸葛亮接到洛陽急報,確認曹丕已死,並留下四位顧命輔臣輔佐新帝曹叡。諸葛亮考校幼常,猜測輔臣人選,幼常猜中前三人,獨獨沒有猜中司馬懿。諸葛亮直言,司馬懿此人才是大漢真正的勁敵,也只有讓四個輔臣相互掣肘,彼此牽制,才是蜀國真正的機會。洛陽,尚書臺。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其次,我們再聊一下龐統,有「鳳雛」之稱,本是吳國的謀士,但是沒有得到孫權的賞識和重用。後來被劉備賞識,在劉備帳下做軍師,同樣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有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足可見龐統的智謀並不輸與諸葛亮。可是就是劉備身邊的這兩位有著「神鬼莫測」之能的人為何不敵一個小小的司馬懿呢?
  •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之前一無所知,三顧茅廬之後一飛沖天,三顧茅廬之時,劉備是皇叔,還是將軍,在去之前都要沐浴更衣,囑咐好張飛不要動手。諸葛亮門童為何敢對劉備說我記不得這麼多頭銜,因為他是天子近臣!而且諸葛亮明明足不出戶,卻直接來了一個隆中對,他根本沒有參與任何政治又怎麼能知道曹操有哪些計劃?
  • 諸葛亮、司馬懿兩人誰更能「雞娃」?
    在三國時期,諸多英雄人物的鬥爭之中,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堪稱精彩。因為司馬懿的阻撓,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真有其事嗎?司馬懿為什麼那麼害怕諸葛亮?
    根據《晉書司馬懿傳》記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這件事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呢?他已吩咐所屬各軍,作好在渭水西兩岸屯田久駐的準備。但是,在入冬之前與魏軍一決雌雄,仍然是他的迫切希望。為了把敵軍引出營壘,一向儒雅的諸葛亮想出了一個激將法。他派出使者,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意思很明顯是說對方就像那膽小如鼠的女流之輩。司馬懿一見,立即怒髮衝冠。但是,司馬懿的憤怒是假裝的,是故意做給敵方使者和自家部屬看的。須知忍耐與偽裝,乃是他最突出的特長。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龐統,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間顯然更早。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一首先,在劉備入川的時候,諸葛亮、龐統這兩位謀士,劉備可以任選一位帶在身邊,另一位則留下配合關羽鎮守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