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是廣州的母親河。
近年來,
這條母親河一直在「扮靚」:
珠江兩岸30公裡照明景觀提升,
臨江大道緩跑徑的建設,
沿江逐漸出現了大量濱水公園、
開敞公共休閒空間和綠化景觀。
遊覽珠江除了觀光巴士,
日夜遊船,
還將多處一種新方式——
未來珠江上還將新添一座步行橋,
連接江岸和江心島。
擬建景觀人行橋建成後,將連通廣州塔西側與二沙島東側島尖。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攝
日前,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掛出一則《廣州塔南廣場及與珠江北岸人行連通橋項目橋梁設計方案公開徵集公告》,透露了上述消息。這座景觀人行橋位於在二沙島島尖與廣州塔西側,建成後,站在橋上珠江風景盡收眼底,從廣州塔去二沙島也無需再繞行廣州大橋,一步即可到位。
徵方案:
新建一座景觀人行橋 連接二沙島島尖與廣州塔西側
徵集公告顯示,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為突出新中軸的景觀節點,提升廣州塔旅遊配套品質,活化濱江生態線,加強兩岸間的聯動,擬在二沙島島尖與廣州塔西側建設一座景觀人行橋,現擬採取公開徵集的方式,徵集設計方案。
廣州塔南廣場及與珠江北岸人行連通橋項目位於廣州新中軸線核心區花城廣場與廣州塔之間,擬建橋位北側為花城廣場、海心沙、二沙島,由北至南跨越珠江,南側為廣州塔、國際媒體港、廣州塔南廣場,橋長280米,距離「新中軸」300米。
本次設計方案徵集範圍包括跨越珠江前航道的人行聯通橋主橋及兩岸下地坡道或梯道。本項目包括一座跨珠江前航道的人行橋(主橋橋梁面積約6800平方米,梯道或坡道面積約5400平方米)、通航標示及防撞、堤岸防護及加固、道路恢復、景觀照明等建設內容。
橋位選址效果圖。
記者還了解到,本次徵集採取公開徵集的形式,公開向境內、外設計單位(含聯合體)及個人徵集設計方案。由資格審查委員會對應徵申請單位遞交的應徵申請資料進行評審,選出6家應徵單位作為正式邀請「入圍單位」。
如申請的應徵單位數量過少不足以形成充分競爭時,徵集組織單位可以發出補充公告,適當延長徵集時間。
如應徵單位數量少於3家(不含),徵集組織單位將重新組織徵集活動;
如應徵單位數量為3-6家(含),直接入圍;
如應徵單位數量超過6家時,將由徵集單位組建的資格審查委員會通過投票方式選取評審排名前6家為「入圍單位」。
街坊看:
去二沙島聽音樂會、看美術展更便捷的了
對於這項舉措,市民孫先生非常稱讚,表示「極大方便和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孫先生家住赤崗,平常若有閒空,便會前往二沙島上的星海音樂廳和廣東美術館,享受藝術帶來的美好心情。
「一般每個月總會去那麼一兩次的。」孫先生告訴記者,雖然他家到二沙島的直線距離很近,但過去卻很不方便,需要去到廣州大橋再轉到二沙島。若想悠閒地騎車過去,時間較長,至少也需要半個多小時;但若是這條人行橋通行了,便可節省很多繞路的時間成本。孫先生自己預估,從家裡騎車過去二沙島至少剩下一半的時間。
孫先生也觀察到,周末的二沙島是親子戶外活動的好場所,需要家庭都會驅車或坐公交來二沙島遊玩,人流相比工作日較多。「這時候就會產生一些麻煩了,比如說有些家庭沒開車過來,要是想出島,首先打車很不方便,其次等公交的人非常多,體驗感不好。」在孫先生看來,這座橋的通行,能分流一部分的人群,通過走路的方式離開二沙島;同時,也能在廣州塔和二沙島這兩個廣州著名的打卡點穿梭,相信很多街坊都很樂意。
擬建景觀人行橋建成後,將連通廣州塔西側與二沙島東側島尖。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攝
還有地產業內人表示,這條橋跟隨中軸線向南延伸,廣州塔與花城廣場CBD融為一體,南廣場以後雙地鐵,有三大館,有APM有有軌有碼頭,非常宜居。再往南海珠創新灣,可進一步延伸中軸線,向東與琶洲相望,前景可期。
專家說:
建議造型與周邊協調 有望成為江上一道靚景
珠江核心地帶新添一座景觀橋,會有什麼影響?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橋的建設表示支持。他說,現在從廣州塔一側去二沙島要繞行廣州大橋,兜一個大圈子;有了景觀橋之後,看到就能走過去,還能在橋上看風景。做得好的話,這座橋可能成為珠江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他建議橋的造型儘量流暢,並且要與周邊景觀相協調。
胡剛還提到,目前在建的連通中山紀念堂和白雲山的「雲道」,也有類似的功能。這類步行系統的體量較小,可以儘量不破壞周邊的景觀風貌。廣州是一座「山水城田海」兼備的城市,山和水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人們的出行。通過步行景觀橋等慢行系統,不僅能夠克服自然障礙,也讓市民們能夠「走進」自然,融入山水。
知多D:
曾計劃在廣州大橋到琶洲島東部的島尖之間建步行橋
記者查閱相關報導發現,早先廣州就曾提出要建設獨立跨江步行橋。2016年,《景觀帶三個十公裡概念規劃方案》曾披露研究設置獨立的跨江步行橋的可行性。在珠江三個十公裡的中段——即廣州大橋到琶洲島東部的島尖之間,正規劃通過新增步行橋,聯繫南北兩岸、改造橋梁造型、增添綠化空間、建設景觀連廊、植入公共藝術,打造一系列反映廣州新時代氣息的濱水景觀節點。
而在此前,精品珠江文化長廊(越秀區段)總體設計與設計諮詢項目招標時也曾透露,要探索海珠橋步行化可能性。今年8月-9月,海珠橋曾暫時封閉了約一個月,大橋似乎也變成了一個純步行的通道,不少市民紛紛上橋拍照打卡。曾有附近居民對記者表示,如果海珠橋變成了步行橋,會是一個讓大家散心和休閒的地方,站在橋上看看風景,拍拍照,十分愜意。
他山之石:
跨江步行橋長610米 設置遊客休息區和服務點
哈爾濱第一座專為步行修建的跨江慢行橋——中東鐵路公園於去年11月正式開放。這座景觀棧橋全長610米,飛架在松花江上。棧橋上還設置有3處遊客休息區,在景觀路與棧橋銜接處以及江北堤頂設置兩處服務點,方便市民休憩。
不僅如此,這座橋還和周邊的濱水大道、松北大道、松花江公路大橋、道裡九站公園、史達林公園、松花江濱洲鐵路橋等相連,最終形成跨越4個區域16.1公裡的慢行大環線。
信息時報記者 奚慧穎 攝影記者 胡瀛斌
編輯: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