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在偃師佛光山區,皮定均、徐子榮帶領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以下簡稱皮徐支隊)為將佔據這裡的日寇趕跑,發起了佛光峪戰鬥,13名八路軍戰士英勇犧牲,他們的名字至今無人知曉。在他們犧牲的地方,立起了一座「抗日十三無名烈士紀念碑」。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偃師市府店鎮佛光村的這座紀念碑前,聽當地村民講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75年前,在偃師佛光山區,皮定均、徐子榮帶領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以下簡稱皮徐支隊)為將佔據這裡的日寇趕跑,發起了佛光峪戰鬥,13名八路軍戰士英勇犧牲,他們的名字至今無人知曉。在他們犧牲的地方,立起了一座「抗日十三無名烈士紀念碑」。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偃師市府店鎮佛光村的這座紀念碑前,聽當地村民講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走訪:十三無名烈士不曾被遺忘,村民幾十年堅持守墓
「抗日十三無名烈士紀念碑」就立在半山腰。這裡是一個小小的陵園,紀念碑後面是13座無名烈士墓碑,只見這個不大的陵園背靠青山,面向佛光峪,正朝著巍峨的嵩山。這13名無名烈士已經在這裡長眠了75年。
墓碑後面是一片柏樹林,每座墓碑前各植有一棵柏樹。這些蒼翠的柏樹是佛光村村民裴麥鬧在20世紀60年代種下的。從1968年開始,裴麥鬧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無論颳風下雨,直至2013年老人過世前,他在45年中每天都來守護。老人去世後,其子繼承父親「世世代代把烈士墓守護下去」的遺志繼續守墓。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13名無名烈士的身份,後來多方查找,推測這些烈士有可能是林州市一帶的,但沒有確鑿的資料。」隨同而來的中共偃師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段曉傑說,為了方便大家來此瞻仰革命遺蹟,2013年,偃師市專門修了一條通向紀念碑的水泥路。
歷史:誓死抵禦日寇,壯烈犧牲時未留下任何身份信息
這座紀念碑的背後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1944年12月13日,日寇佔領佛光峪,將據點扎在了佛光寺。佛光峪是豫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是偃師、登封、鞏縣(今鞏義市)、伊川的聯絡樞紐。1945年春節前夕,皮徐支隊決定發起佛光峪戰鬥,消滅這個據點裡的敵人。
1945年2月12日夜,襲擊佛光寺的戰鬥開始了。皮徐支隊三十五團八連的兩名大個子戰士手拿大刀埋伏在寺院山門外,等候砍殺逃出來的敵人;二連突擊排打掉了敵人的哨兵;八連開始突襲。
很快寺內的日偽軍就被消滅了50多個,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隊日軍從一條我軍沒設埋伏的路線竄了回來,擔任主攻任務的三十五團八連和二連腹背受敵。
團長王誠漢立即命令戰士們撤出戰鬥,並帶領八連迅速佔領佛光村後的一個山頭。敵人瘋狂往上衝,八連堅決往下壓,雙方打得不可開交。英勇的八連戰士,刺刀拼彎了,就搬起石頭砸。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13名戰士犧牲。他們犧牲時,有的雙手還緊緊掐著敵人的脖子,有的手中還握著刺刀,刀尖刺入敵人的胸膛。
這13名勇士,後來被鄉親們埋在佛光寺後的山坡上,他們沒有留下一點能證明自己身份的物品。這就是「抗日十三無名烈士紀念碑」的由來。
變遷:陵園逐步得到修繕,周邊環境也越來越好
這13名烈士犧牲大概半個月後,害怕再次遭到襲擊的敵人不得不從佛光寺據點倉皇撤走,佛光峪重新回到抗日軍民的手裡。
1968年10月,偃師相關部門修繕「抗日十三無名烈士紀念碑」。後來,這裡被確定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幹部群眾和青少年來此瞻仰緬懷,接受教育。
佛光村黨支部書記裴改名說,今年市裡又在陵園後面補種了新的柏樹,在陵園周圍進行了綠化,增加了其他一些配套設施。
如今,烈士墓所在的村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裴改名說,過去村裡主要是以石材加工為主,採石對山體破壞嚴重,空氣品質也不好。從去年開始,大大小小的採石場全部被關閉,同時進行荒山治理和綠化。如今的佛光村,環境變好了,生活環境改善很大,現在只要不是陰天和下雨,天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而這個烈士陵園裡的柏樹,也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蒼翠奪目。(記者 李礪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