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玉延
2015年9月,位於臨淄區辛店街道毛託村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紀念碑被公布為市級烈士紀念設施。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紀念碑於1993年8月建立,位於辛店街道毛託村,佔地1200平方米,由紀念碑、烈士墓、紀念廣場等組成。該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十二中隊建立的。
毛託村隸屬於臨淄區辛店街道,位於膠濟鐵路東風車站北一公裡處,距離臨淄城區約五公裡,康熙年代名為仁智鄉毛託村,東臨烏河。由石家毛託和趙家毛託兩個自然村組成,2300人,石家毛託位於村西側,居民以石姓為主,另有牛、劉、張等姓氏。趙家毛託位於村東側,居民全部為趙姓。
毛託村民風淳樸、人傑地靈、家敦民富、大氣精美,清朝時期就人才輩出,武舉眾多,走向近代,又湧現出了石瀟江、石化風、石誌慶等多位抗戰英雄,是臨淄著名革命烈士石瀟江同志故裡。2010年4月22日,原山東省委書記省計生協會會長趙志浩蒞臨辛店街道,視察人口計生工作,為毛託村題寫了「毛託幸福村」五個大字。
革命英雄石瀟江領導、創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在「七·七」事變後,時任辛店通惠小學校長石瀟江奮筆提書:「千古上國衣冠淪為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他積極聯絡進步青年石一宸等在石家毛託、大楊、小楊、大張、小張村一帶,組織抗日武裝。先是利用同學、親戚或朋友關係聯絡人員,然後將人員分成若干「起槍小組」,向有槍的地主家起槍,很快便拉起了擁有五、六十人、三十多支長短槍的隊伍。1938年2月13日晚,在石家毛託小學宣布起義,隊伍番號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同年夏季,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八團二營」。十二中隊組建之初就計襲辛店車站,直搗日偽傀儡組織的辛店維持會,緊接著又在張店、博山、金嶺車站連續伏擊敵人的軍用列車,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後長期轉戰在新泰、萊蕪、蒙陰、沂水一帶,在打擊日寇反擊國民黨的進攻,鞏固與擴大魯中抗日根據地等各項任務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石瀟江同志歷任八路軍中隊長、營長、副支隊長兼參謀長,魯中軍區、清河軍區參謀主任,渤海五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1945年10月20日,遵照黨中央的命令,率領部隊通過渤海海峽進軍東北途中不幸遇難,光榮殉國。
在抗日戰爭中十二中隊犧牲的烈士有石瀟江、石次昆、石星垣、田長韶、石潤璞、石毓福、王樹勳、李東文、孟獻策、孫玉涇、李均田、徐怡松、郭亨元、孫銘文、孫成烈、苗長清、田昌林等十七人。也先後湧現出了如:石一宸(少將、原中國軍事科學院顧問、福州軍區副司令員)、褚傳禹(原湖北省軍區司令員兼湖北省委常委)、石誌慶(原北海艦隊副司令員)、石仰天(天津警備區副政委)等多名副軍級、少將、正軍級高級軍事將領,其中石一宸將軍是炮轟金門戰役作戰方案的具體制定者和執行者,褚傳禹作為43軍軍長率領時任127師師長的張萬年將軍對越自衛反擊戰直逼河內,戰功赫赫,為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創建舊址,位於今辛店街道辦事處石家毛託村西北角,村南300米設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紀念碑。依託紀念碑和村第一書記楊玉延攜手村兩委帶領五老(老黨員、老幹部、老軍人、老教師、老工人)搜集革命先烈資料,設立的紅色文化牆版塊展示十二中隊官兵的英雄事跡,先後對大武小學、窩託小學以及區老乾局、區物價局、辛店街道等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紅色教育達數萬人次,作為市級烈士紀念設施的紀念碑將會更好的發揮其褒揚先烈、教育後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家敦民富、大氣精美」的現代化臨淄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八日
作者簡介:
楊玉延,區食藥監局派駐辛店街道毛託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