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樂優美。
當人們在某個具體的情境中聽到某種音樂時,
會與這種音樂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
這就是音樂的作用。
琵琶行
白居易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著有《白氏長慶集》,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繼承現實主義優良傳統,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早歲與元稹友善,詩亦齊名;晚年與劉禹錫唱酬甚密,時稱劉、白。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
聞琴→奏琴→感懷→作詩
1、本詩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2、詩人用哪兩句話將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句)
為什麼詩人會同一個從未謀面的下等的歌妓產生共鳴呢?他們有哪些相同的經歷?請劃出文中相關的句子並進行概括。
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
琵琶女
當年:
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
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京倡 商婦 怨
詩人
當年:
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祿、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
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謫居九江,悽涼落魄)
京官 謫官 恨
合作探究:同是
才藝超群:
名揚京都女藝人 才華橫溢大詩人
無奈離京: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從去年辭帝京
落魄失意:居無定所商人婦 謫居臥病潯陽城
·反差巨大
少年:一曲紅綃不知數
老大:門前冷落鞍馬稀
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 如今:謫居潯陽處境艱
琵琶女形象
年輕時色藝雙絕,富貴子弟爭獻寵,生活中充滿歡樂,但以色取悅於人,飽含悲苦;
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嫁作商人婦,轉徙江湖,過著悽清生活。
揭示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
感悟作者情感
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灑淚青衫?其中包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1.分別的感傷---送別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傷
2.賞曲的感傷—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引發了詩人的情感共鳴
3.聽訴的感傷---琵琶女悲劇命運激起了詩人深深的憐憫
4.自我的感傷---詩人早年,才華橫溢,譽滿天下,今朝淪落,孤獨幽怨
5.風物的感傷—盆浦江口,風清月寒,楓葉飄零,荻花飄飛,睹物傷懷
主題
同情琵琶女之淚,傷感自己遭貶之淚,表達對歌女的同情,抒發自己遭貶的鬱悶之情,控訴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摧殘。
共鳴
同憶京城,天涯人對天涯人;
同嘆年華付流水,苦情人對苦情人;
同感處境悲涼,斷腸人對斷腸人;
同滴辛酸淚,流淚人對流淚人;
同洩音樂情,知音人對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對寂寞人……
讀《琵琶行》有感
——毛澤東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為「同是天涯淪落人」對下聯
異地相逢淚漣漣
共懷世間愁鬱情
共奏人間悲涼曲
吟曲賦詩總關情
共享高山流水情
琵琶行
(之音樂藝術)
合作探究
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聞琵琶邀相見
再聞琵琶訴淪落
三聞琵琶青衫溼
第一次演奏:
朗讀第一段
江頭送客聞琵琶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環境描寫:
渲染悲涼氣氛, 奠定全詩基調。
(互 文)
「慘」!(離愁、淪落)
側面烘託:音樂的美
琵琶女:寂寞 詩人、客人:離愁(慘將別)
1、琵琶女出場
第二次演奏:
朗讀第二段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
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急切欣喜 矛盾含羞
琵琶女演奏
詩中運用那些手法來寫音樂?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一:大量運用比喻。
二:疊詞
三:敘議結合,曲中帶情, 妙語點睛。
四:正面、側面結合
請君聆聽琵琶曲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語: 柔美細膩
大珠小珠落玉盤:圓潤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抑鬱
銀瓶乍破水漿迸:高亢激越
鐵騎突出刀槍鳴:氣勢雄壯
有誰能解琵琶語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序曲 傾訴悲情。
第一樂曲急切愉快。
第二樂曲幽愁暗恨。
第三樂曲激越雄壯。
曲終曲終收撥。
琵琶女的情緒變化(以聲傳情):
賞析名句:
1、典型樂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此句描寫音樂的詩句堪稱絕唱。詩人通過通俗新穎、生動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喚起人們的想像,而且使讀者對樂聲有了更為具體的感受,可謂形象鮮明,韻味無窮;且樂聲的富於變化,使人覺得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們傾訴著滿腔的怨憤和哀愁。
2、典型境界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係,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場合下,樂曲的暫時休止比連續不斷的演奏更能觸動人們的心弦,更易讓人受到感染。創造出了曲止情續、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3、典型氛圍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託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餘音饒梁,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悄無言」的寂靜,實則是充滿了感情的時刻,聽眾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從側面烘託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詩人所創造的這個畫面,有著及其感人的藝術魅力。
重聞琵琶青衫溼
第三次演奏:
詩 人:重聞琵琶青衫溼
琵琶女:卻坐促弦弦轉急
滿座皆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技巧總結
1 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具體可感。
2 正面描摹與側面烘託相結合。
3 巧用疊詞,使音節悅耳動聽富有節奏感。
4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悽涼,愁慘
別時茫茫江浸月——離愁別緒
唯見江心秋月白 ——環境寂靜,音樂美妙
繞船明月江水寒——冷落悽清,孤獨寂寞
「黃蘆苦竹繞宅生」「杜鵑啼血猿哀鳴」——孤寂悲涼
一枝一葉總關情
總結
音樂如人生,音樂寓人生,本詩不僅寫出了琵琶女技藝的高超,更寫出了人物之情感的波瀾。正因我們的琵琶女不只是為音樂而奏音樂,我們的詩人也不只是為音樂而寫音樂,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萬種情思,所以聆聽了這樣的演奏,誰不會為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又如何怪我們的詩人淚溼青衫呢?這青衫之淚是同情之淚,亦是感傷之淚。同情更多是為琵琶女,感傷則是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永存!藝術的魅力正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