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半導體產業 張汝京博士等產業大咖同臺共話「芯」發展

2020-12-20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隨著新基建迅速崛起,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新能源等領域為集成電路產業和市場發展帶來空前機遇。面向未來10年騰飛的數字信息科技,掌握半導體產業,對中國持續引領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為積極提升我國半導體產業創新能力與影響力,12月16日,由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主辦,上海市臺協科創工委會承辦,鼎捷軟體(300378)協辦的「騰龍奮起 創芯未來―半導體產業高峰論壇」成功舉行。

  本次大會聚焦產業,碰撞思想,為半導體產業之發展納言、獻策。張汝京博士,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教授等專家學者作為主講嘉賓進行精彩分享,鼎捷軟體董事長兼總裁葉子禎作為上海市臺協科創工委會主委發表重要講話,研華科技、卓勝微(300782)、中穎電子(300327)等300餘家半導體企業高管共同參與,從產業整體、產業鏈、市場面等進行剖析,共同探討半導體產業前沿趨勢與發展大勢。

  鼎捷軟體自1998年便與半導體產業開始了不可割捨的關係,多年來鼎捷深耕行業,聚焦半導體行業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在製造執行管制、先進排程規劃、自動化、訊息化之產品與技術發展超過20年,並以工業SaaS服務助力客戶創造工廠的數位化價值,完善對生產過程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推進,目前已累積出200多家知名企業的成功經驗。

  鼎捷軟體董事長兼總裁葉子禎作為上海市臺協科創工委會主委在會上對科創工委會進行了詳細介紹。

  科創工委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及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三大領域,匯聚企業、政策等多方資源支持,助力會員企業實現IPO上市孵化;通過諮詢及專業服務,助力會員企業高效運營;通過與行業專家交流,碰撞出高新科技火花;通過人才推薦等多維度協同,助力會員企業全面提升。

  鼎捷軟體董事長兼總裁 葉子禎

  深耕行業

  鼎捷助力半導體產業創「芯」發展

  半導體行業是鼎捷多年來持續深度經營的細分行業,在業務痛點、效益提升等管理議題探索層面,做了持續的技術創新,並將這些行業實踐的成果沉澱優化,打造了一批優秀的企業「標杆」典範。

  鼎捷深刻了解半導體產業獨特的管理特性,並將產業特性與管理流程轉化成行業解決方案,搭配完整輔導程序,幫助企業快速且有效掌握關鍵議題進而創造應用價值,助力製造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上海市臺協會長張簡珍向到場嘉賓表示歡迎和感謝。她表示,近年來,市臺協持續從文化、科技、人才等諸多維度服務臺商臺企,始終致力於帶領企業向高端智能、IC、半導體等高新技術領域不斷發展,配合國家十四五政策、長三角一體化政策促進兩岸企業共同進步。希望企業 充分利用科創工委會資源,掌握新趨勢、找準新方向、發揮自身實力、展現優勢才華,牢牢把握商機,共創新局面。

  上海市臺協會長 張簡珍

  隨後,芯恩(青島)集成電路董事長張汝京、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上海市臺協科創工委會總幹事羅仕洲等行業大咖,分別圍繞「疫情之後,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芯」視野」、「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前景分析」、「2020年中國半導體製造業的挑戰與契機」等主題內容,分享了行業相關經驗,剖析產業發展態勢和政策引導機制,共同探討未來半導體行業發展方向。

  半導體產業鏈長,上下遊關係複雜。在當前全球疫情背景下,對半導體行業不同層面的影響各有不同,但疫情不會改變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快速向前發展。一方面是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科技的博弈之下,國產替代化成為行業發展的主線;另一方面新基建浪潮襲來,帶來強勁市場需求。

  疫情過後,對於半導體行業的展望:內外需求都將增長;產業鏈將更加完善;利好政策會繼續加大、加深;與國際市場、原材料、人才、技術交流等互動都會加強。

  芯恩(青島)集成電路董事長 張汝京

  目前,半導體產業鏈各環節增長飛快,晶片設計、製造、裝備材料等行業持續發展,中低端晶片競爭能力長足提升、半導體投資形成長效機制等利好情況前所未有,但機遇與挑戰並存,半導體產業要堅定不移地走全球化之路,以產品為中心重新布局五大板塊,強化研發投入,創新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機制,補足人才短缺,尊重產業發展規律、集中精力共同促進產業長足穩定發展。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魏少軍

  目前半導體產業外部競爭激烈,核心原材料不能自給自足、關鍵製造裝備依賴進口、製造供應鏈自主化率低等「卡脖子」短板不斷凸顯,從技術、市場、教育培訓分析來看,發展成熟及特色工藝、拓寬代工能力應對客制、國產化、專業型人才培育等已成為未來發展主要方向。

  製造廠商要向頭部企業學習,了解產業特殊性、複雜性,貼近客戶、優化迭代產品,重點突破自行研發,加速推進海外併購,積極推進合作發展,加速國產化,促進企業長足發展。

  上海市臺協科創工委會總幹事 羅仕洲

  至此,匯聚產、學、研、投多屆大咖,聯合半導體行業優秀企業,一場屬於半導體領域高規格行業盛會成功舉辦。未來,上海市臺協科創工委會也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進一步加強臺商臺企與大陸企業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助力半導體企業創新合作發展!

  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半導體產業的加速發展是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未來,鼎捷將整合優勢,積極配合政府、企業等平臺,推進半導體產業鏈協同發展,持續協助企業提高速度、提升質量、降低成本、激發創新活力以滿足客戶定製化行業需求,為半導體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未來已至,讓我們共同期待國產半導體行業更好的未來!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jhb

相關焦點

  • 【芯人物】張汝京:壓不垮的晶片企業家 三起三落70歲再創業;
    自此,中國半導體業迎來了輝煌發展的時刻。除了為祖國大陸晶片製造技術實現突破之外,他還為大陸半導體產業培養了諸多人才,現在大陸半導體領域諸多企業的CEO、CTO、COO等高管,都來自於中芯國際。在半導體領域,張汝京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人稱他為中國半導體之父,因為他曾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半導體業內已退休的和仍在產業拼搏的同仁,仍對他欽佩不已;然而,也有人覺得他不適於這個稱謂,因為他沒能繼續帶領中芯國際向前走下去。而他自己認為早期的啟蒙前輩們才適合「中國半導體之父」的稱謂。
  • 臺灣半導體產業鏡鑑
    該文件顯示,張汝京已於5月3日正式被聘任為青島大學微納技術學院終身名譽院長。  此前就有報導稱,張汝京在積極籌備第三次創業的同時,還在計劃與青島大學合辦「微納科技技術學院」,為集成電路產業培養和輸送人才。如今,傳聞成真。
  • 他締造了中芯國際,殺出中國晶片突圍的血路,卻被迫出局成了路人
    當時,張汝京的學長陳正宇博士,在無錫成立了華晶上華,邀請他過去。另一邊,臺灣中華開發投資銀行成立了世大半導體,也希望張汝京過去。考慮自己孤身一人、勢單力薄,張汝京對中華開發說:「我是想去大陸,要不你們和陳正宇那邊合作吧。」中華開發允諾。就這樣,張汝京帶著資金和一個臺灣團隊來到華晶上華。
  •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不料2000年1月,世大積電的大股東在張汝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企業作價50億美元賣給了行業老大「臺積電」,張汝京被迫離開企業。 於是,張汝京輾轉來到中國大陸尋找創業機會。他發現,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無論是在技術還是產業規模上,都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 那個三次創業「中國芯」的美籍臺灣人回來了
    正是在這種行業看衰的環境下,張汝京憑藉自身的人脈,購入了大量的低價二手設備,布置了三條八寸產線,在產業復甦之前做好了準備。張汝京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讓中芯國際擁有了四個八英寸廠,還有一個12英寸廠。這個速度在大陸的晶片廠裡前所未有。 在大陸建半導體工廠,張汝京遇到的困難比在臺灣成立世大(張汝京創辦的第一家半導體企業)的時候多。
  • 中芯國際反覆內訌背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結下的無奈苦果
    從種種疑點看,這封辭呈假託的可能比較大。當然,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類似的「地震」在中芯國際早已不是新聞。2.20年3次人事大地震中芯國際自2000年成立以來,跌跌撞撞走過20年,經歷了3次人事大地震,使得這家寄託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希望的領頭羊企業,顯得頗為狼狽,也招來外界不少爭議的聲音。
  • 中國實驗室|張汝京:韓國人可以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呢?
    張汝京半導體是大產業,也是目前中國要著力發展的產業。半導體產業鏈條很長,而且科技含量非常高,中國如何發展好?首先,中國有發展好半導體產業的條件,人才、市場、資金三者兼備,只要方法對頭,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是大概率事件。
  • 半導體產業的突變: 武漢新芯的崛起
    >於今年7月成為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子公司,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一期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國芯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和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二期將由紫光集團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
  • 全國研學大咖齊聚千島湖,共話研學產業發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一凡 通訊員 王鴻鋼11月28日上午,全國各地的研學從業者、專家大咖和眾多中小學負責人齊聚一堂,參加2020年千島湖(大下姜)研學實踐論壇,共話研學產業發展。研學大咖為與會人員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乾貨滿滿。與會人員還根據自身選擇,親身體驗了各類主題課程,並就自身的研學從業經驗進行面對面分享,共同推動研學產業健康發展。論壇現場,大墅鎮人民政府聘請了王彬、劉健、賈日新等研學專家作為鄉村振興智庫專家成員,為大墅鎮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新思路。
  • 復盤中芯國際二十年發展史 高層「震蕩」影響不止股價下跌那麼簡單
    而回顧中芯國際近20年的發展歷程,4任董事長、5輪CEO的交替,高速發展階段無不與人才有關。張汝京帶領下的高速發展期先從創始人張汝京說起。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絕大多數晶片公司不得不放棄重資產的製造環節,於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晶圓代工模式得以大發展。臺積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創立之初就定位明確,「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於是,張汝京返回臺灣後,看準了這種模式,拿到投資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在「德州儀器校友會」的幫助下,世大半導體迅速量產。
  • 成都半導體產業生態峰會在蓉召開 成都芯谷與旭輝金科棠府共贏發展...
    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作用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駛入了發展快車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產業集群化的布局愈發明顯。目前除了傳統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外,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勢頭更為迅猛。成都、重慶、武漢、合肥等中西部城市,在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道路上緊追第一陣營。
  • 國產半導體雙雄——中芯國際與華力微
    說起國內的晶片代工大廠,大家肯定會想到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由臺灣著名的半導體業者張汝京一手創辦。經過20年的發展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義大利都有自己的晶圓廠,可以覆蓋0.35um—14nm晶片的生產。可以說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生產環節的王者。
  • 中美半導體戰爭之二 繁花與荊棘,兩岸半導體早期發展簡史
    2008年之前兩岸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簡史。2008年世界發生了很多事情,中美都面臨巨大壓力。中國方向:西藏,奧運聖火傳遞風波,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美國方向:美國總統大選,親歐抑俄的歐巴馬勝選;俄羅斯和喬治亞開戰;美國發生金融危機。
  • 官二代力挽狂瀾締造中芯國際:緬懷江上舟博士逝世九周年
    >中芯國際的奠基人和守護者張江高科半導體產業的規劃者和引路人主持篩選國家第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其中包括探月工程和今天大家關心的半導體設備(光刻機刻蝕機等)...值得強調的是,江上舟並未狹隘地把中芯劃成民族企業誇大宣傳,而正相反中芯是他和張汝京按外資企業打造的,非常分散地引入了大量中外資本,甚至包括美國高盛和華登。中芯的英文名字SMIC裡,也並沒有「中」字。
  • 張汝京站臺也「暴雷」?傳廣州海芯12吋晶圓廠已停擺...
    消息最早在12日傳出,有媒體報導稱,張汝京在今年3月參與開工動土儀式的廣州海芯集成半導體項目傳出「暴雷」信號,新建的12吋廠房僅動工建設數月,就傳出停擺消息,具體原因不明。
  • 官二代如何成為時代英雄:緬懷中芯國際前董事長江上舟博士
    然而,我們回溯江上舟的履歷,他又是最無可爭議的「戰略家」和「實幹家」:規劃三亞從漁村轉變成旅遊城市試圖把洋浦打造成小香港和石化基地大飛機項目啟動人和商飛落戶上海的推動者中芯國際的奠基人和守護者張江高科半導體產業的規劃者和引路人主持篩選國家第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其中包括探月工程和今天大家關心的半導體設備(光刻機刻蝕機等
  • 炬佑智能:核「芯」科技 助力中國半導體產業騰飛
    企業專注於開發、提供3D成像晶片和系統解決方案,公司產品已在華為、小米等系列知名品牌上得到了應用,大大推動了核「芯」技術的國產化替代進程。「2000年以後,國內手機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但我們也看到國內產業目前仍然缺核心技術。我正是出於這個考慮創立了公司,希望中國在5G時代,也擁有能對標國際的實力。」當談及創立公司的初衷,CEO劉洋如是說。
  • 江上舟:集成產業巨將
    與此前聚焦近代人物如馬相伯、嚴復、陳寅恪等人物風格迥異的是,今晚上海紀實頻道《大師》欄目將播出的人物紀錄片首次把目光聚焦於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中國留學生身上——當代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巨將」江上舟。  王韌坦言:「之所以將江上舟列入大師的名單,是因為他的一生始終傾注於對城市建設和中國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努力。十年間,在和病魔賽跑的過程中,他為國家篩選出大飛機、集成電路製造、新能源汽車等重大戰略專項,為上海布局半導體裝備、太陽能、第三代移動通訊等重大戰略棋子,促成一個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零的突破。」
  • 華芯半導體正式進軍晶圓級封裝產業
    近日,山東華芯半導體有限公司、濟南市高新區管委會、臺灣群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對外宣布,三方將共同致力於WLP-晶圓級封裝產業創新與發展。在2013年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年會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所長、國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裝備及成套工藝重大專項(02專項)專家組組長葉甜春指出,WLP是未來幾年中國IC先進封裝測試產業發展方向,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領域。  華芯WLP項目總規劃10億美元,目標是在2020年發展成為世界先進水平的集成電路先進封裝測試產業基地。
  • 狂挖臺積電人才,中國晶片巨頭砸錢搶大咖
    隨著科技產業競爭愈發激烈,以及「中國製造2025」強調對基礎建設深化、科技產業強化,半導體自主化成為政策重心,人才來源也成為必須解決的困境,據媒體近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遭挖角上百名工程師,但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臺積電高階人才前往大陸半導體公司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