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ZAKER合作媒體深藍財經網
拼多多,正在迎來最嚴重的危機 —— 中概股誰也不想遭遇的一件事,正在它身上發生。
據財新報導,美東時間 8 月 1 日,已知有 Rosen Law Firm、Pomerantz LLP、Law Offices of Howard G. Smith、Faruqi & Faruqi LLP、The Schall Law Firm 和 Bronstein, Gewirtz & GrossmanLLC六家律師事務所宣布代表投資者們展開對拼多多的集體訴訟,以追回投資者們因此蒙受的損失。各家律所都在其聲明中附有連結,邀請購買了拼多多股票的投資者們填寫信息、加入訴訟。
參考以往的集體訴訟案例,如果一旦拼多多敗訴,將面臨巨額的罰金,如果情況嚴重,不僅可能將自己目前 200 多億美元的市值賠進去,當事人還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截至發稿時,拼多多最低下跌至 19.03 美元,再次逼近 19.0 美元的發行價。
拼多多陷「山寨漩渦」
拼多多的假貨問題,不僅讓眾多消費這感到困擾,甚至激怒了一些商家。
7 月 28 日,拼多多上市後的第二天,深圳創維 -RGB 電子有限公司針對拼多多購物平臺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銷售的問題發布聲明稱,公司正與拼多多嚴正交涉,要求其即日停止所有假冒創維電視產品的展示及銷售活動。
7 月 29 日上午,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微博上表示,收到多位讀者的舉報,拼多多平臺上某店鋪銷售盜版「皮皮魯」系列圖書,他已經向國家版權局和全國打黃掃非辦公室舉報。
7 月 30 日晚間,極米無屏電視官方也開始「聲討」拼多多,該公司聲明中稱,「截至本函發出,我司並未自行或授權第三方在購物平臺 『 拼多多 』 上銷售、推廣極米相關產品。」
可以說,只要你在拼多多搜索 「電視」,你會覺得自己走進了「低價的天堂」。
這臺「三星電視」,發起拼單的最低價只要 388 元。
下單之前再認真看一下,好像哪裡有點不對?SHAASUIVG 電視?
拼多多上到底有多少假貨?據天風研究所零售團隊統計數據,從拼多多平臺截至 7 月 27 日的 30 個交易日中家電品類銷售額排名前 100 的 SKU(庫存量單位,可以是盒、件、箱等)來看。
在家電銷售額排名 TOP100 的商品中,前 30 個交易日的交易額合計 7923 萬元,銷售量 13.71 萬臺;涉嫌假冒品牌的商品共 39 個,該 39 個品牌銷售額合計佔比 57.82%,銷售量佔比 63.37%。
在 100 個商品中,知名家電品牌(包括:奧克斯、長虹、康佳、海信、小天鵝)SKU 數量佔比為 21%,銷售量佔比 8.8%,銷售額佔比 14.9%;小品牌(例如:韓電、松京、王牌等)SKU 數量佔比為 32%,銷售量佔比 24%,銷售額佔比 25.8%;另有無品牌商品,即在標題、圖片及正文內容中均不標識品牌的商品共 8 個,主要是一線屏等商品,銷售量佔比 3.8%,銷售額佔比 1.5%。
拼多多回應質疑:山寨不等於假貨
面對來勢洶湧的假貨質疑聲,7 月 31 日,拼多多在上海總部召開媒體溝通會。據 e 公司報導,在長達 3 個多小時的問答環節,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達達等人,首次就社會關切的話題進行回應。
黃錚表示,首先大家要弄清楚一件事,假貨和山寨的問題。在拼多多平臺上,真正的假貨數量,肯定比媒體想像的要小。有些產品屬於蹭流量,好處不在平臺,甚至不在消費者。但是,山寨的問題比假貨嚴重,拼多多肯定做得不夠好。不同的品類應該不同地對待。
以臨期奶為例,比如說一罐奶粉是兩年保質期,現在還剩 1 個半月到期,從規則上來說,銷售是可以的,但這和還有 1 年保質期相比,食用性和安全性有多少差別,大家沒法區別,但臨其奶粉在銷售時價格就比較低。
所以,不能簡單地說,拼多多平臺上買的低價商品,是劣質、假貨。
在假貨問題,拼多多有沒有整改方案,整改時間表?黃錚回應稱,雖然拼多多想改造產業,但是不敢打包票,目前這個想法還不成熟,部分棘手的行業,比如嬰幼兒食品、白牌家電等,會在未來一個月有一些方案。
在溝通會的現場,拼多多還曬了一下公司的打假成績單:過去一年,拼多多累計下架 1070 萬件問題商品,攔截 4000 萬條侵權連結,主動刪除商品量是權利人投訴的 125 倍。公司已聯合 400 餘品牌取證打架,並設立 1.5 億元消費者保障基金用於先行墊付,奉行電商行業最嚴格賠付標準。
拼多多創始合伙人達達也回應稱,假貨是人性問題,是社會問題,讓 3 歲的拼多多承擔是不公平的。
不過,對於拼多多的回應,有人並不買帳。微博大 V 如此表示:
市場監管總局:只要違法,將嚴肅處理!
對拼多多「假貨」、「山寨」的大規模報導,引起了國家監管部門的關注。
今天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布消息稱,近日,社會輿論熱議拼多多購物平臺上涉嫌銷售侵權假冒商品。為了有效履行市場監管部門監管職責,保護消費者和商標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現就加大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力度的相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實施全鏈條打擊。在總局部署的 2018 年度相關專項行動中,將打擊包括「傍名牌」在內的製售假冒偽劣商品、其他商標侵權、相關虛假宣傳和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列為重點打擊目標。發現的涉嫌重大違法線索,要對生產、銷售等相關環節進行全鏈條調查處理。各地監管部門可從調查網絡交易平臺(網站)入手,進一步發現上、下遊涉嫌違法生產經營者,並將違法線索及時移送相關屬地監管部門。屬地監管部門應逐一排查,對於情況屬實的應依法從嚴查處,並及時向社會披露。
二、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各地監管部門應充分發揮媒體監督的作用,及時受理、認真調查處理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加大對相關違法廣告的監測力度,通過各種渠道擴大相關違法線索的來源。
三、落實經營主體責任。督促網絡交易平臺(網站)經營者履行法定義務,切實維護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積極配合市場監管部門開展相關專項治理。對於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網絡交易平臺(網站),依法從嚴查處。
四、加強部門監管協作。充分發揮網絡市場監管部門聯席會議的作用,各司其職,加強協作。對於涉嫌違法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
8 月 1 日,拼多多回應監督要求稱,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調查。
遭遇 6 家律所集體訴訟
8 月 1 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求上海市工商局調查拼多多。而與此同時,美國鯊魚律所 Pomerantz 宣稱已代表投資者開始調查拼多多。
而到了 8 月 2 日,發起集體訴訟拼多多的律所已經擴大到了 6 家。在鯊魚律所之後,被譽為集體訴訟專業戶的 Rosen Law Firm 也發起針對拼多多的集體訴訟。資料顯示,2017 年 Rosen Law Firm 接連發起了對康迪車業 ( KNDI ) 、泓利節能股票 ( CETC ) 、天華陽光新能源 ( SKYS ) 、平潭遠洋漁業 ( PME ) 、微博 ( WB ) 、科興生物 ( SVA ) 、中通快遞 ( ZTO ) 、獵豹移動 ( CMCM ) 8 家中概股公司集體訴訟,尋求這幾家公司違反聯邦證券法給投資者所造成的損失。
在面臨如此多律所集體起訴的危機下,拼多多股價必將遭遇更嚴重的打擊。
拼多多在上周四上市的時候,市值逼近 300 億,一躍成為國內第七大網際網路公司,僅次於 BAT 三巨頭和小米、京東、網易,市值等於京東的一半。然而隨著假貨批評的聲音此起彼伏,在昨日已經跌破了發行價,相比較上市當日最高 300 億美元市值,已跌去 50 億美元。
美國集體訴訟制:上市公司違規的大殺器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美股分析人士,和全球其他地區不同的股市監管制度不一樣,美國的集體訴訟制度是美股的一項特殊法律安排,能夠最大限度懲罰違規違法的上市公司,最大限度保護投資者利益。
由於美股實行註冊制,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有上市公司因造假退市,投資者造成的損失主要是通過集體訴訟進行索賠,SEC 和交易所主要保證信息的透明準確,至於退市後如何保護投資者利益,更多靠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機構協助。
證券集體訴訟制度規定,所有在股票受影響的時間段買入的股東均可成為原告,而最後判決或和解協議也默認覆蓋所有股東,訴訟一般由代表原告的律師事務所推動,原告費用由律師預支,一般採取風險代理模式,律師能夠分到 20%~30% 的賠償。
這些證券集體訴訟普遍歷時 1~3 年不等,大部分都以和解告終。據美國必百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皮特 · 基隆,「一般來說有 60% 案件會在初步階段被法院通過,通常都以庭前和解告終,很少進入法庭審理,但了結一場證券集體訴訟的代價非常昂貴,如在 2010 年,集體訴訟平均和解費用高達 3630 萬美元,具體範圍從百萬美元至數億美元不等。」
以安然案件為例,公司不僅被處以 5 億美元罰款外,直接造假者、執行長弗裡 · 斯基林被判刑 24 年罰款 4500 萬美元,財務欺詐策劃者費斯託被判 6 年監禁外加 2380 萬美元罰金。刑事訴訟外,安然投資者通過集體訴訟獲得了高達 71.4 億美元的和解賠償金。
近年來,針對非美國公司的集體訴訟數量持續增加。截至 2017 年 3 季度共 26 件,而 2016 年全年為 22 件。
據諾德保險經紀公司數據統計,國內公司赴美上市集體訴訟索賠 10 大主要原因包括,1、未能披露重大事實或不利事實;2、財報報告誇大敘述;3、擁有明顯的內控缺陷;4、缺乏合理的正面陳述基礎;5、不正當收購 / 兼併;6、IPO Laddering;7、賤價出售公司;8、挪用公司資金;9、售賣公司獲得非法收益;10、環境問題。
去年因虐童事件深陷輿論漩渦的紅黃藍,2017 年 12 月 20 日,被 Pomerantz 宣布,代表投資者向紅黃藍教育及其幾位高管提起集體訴訟。目前,此案已經在今年 6.18 日撤訴。
據諾德保險經紀專家介紹,部分集體訴訟在起訴公司的同時,也會起訴董監高。在訴訟的過程源源不斷會產生律師費、案件正常產生的行政費用,在國內還會涉及到公估、認證、公共關係僱傭費。若高管和公司的籤訂的僱傭協議內容,沒有明確此種情況下的責任。很有可能訴訟期間產生的巨額成本,甚至包括罰款和罰金,都可能加諸到董監事身上,牽涉起個人財產。
— The End —
版權保護說明:ZAKER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本文來自ZAKER合作媒體,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繫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la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