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美術博物館的教育維度思考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文/潘菁菁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研究生。

以教育為使命的美術博物館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章程,「博物館是服務於社會及其發展的,向公眾開放的,為教育、研究與愉悅的目的而徵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有形和無形遺產的非營利永久機構」。此定義明確了教育作為博物館目的之首,是整個美術博物館的基本使命。事實上,不以教育為背景的研究恐怕會喪失自己的社會價值,同樣,不以研究為基礎的教育也會喪失自身的創新和革命性力量,變得無營養和重複。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教育部門已經成立了80多年,公教部負責人溫迪·伍恩同樣也是博物館的副館長,可見其教育部門的分量和地位。

華盛頓國家畫廊東樓/Differenceengine/CC BY-SA 4.0

MoMA的教育歷史與美國社會變革、種族等問題息息相關。溫迪·伍恩認為教育是連接觀眾與藝術的重要橋梁,是融合不同種族、不同階級、不同身份的觀眾的部分,因此博物館成了平等、民主、自由的代名詞。與此同時,MoMA設立了不同的工作坊和實驗室,傳達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這些活動體現出了對教育和觀眾的重視。華盛頓國家畫廊(NGA)作為華盛頓博物館群的重要一環,承載著展示美國最頂尖視覺藝術作品的重任,在設計上體現著與觀眾交流的誠懇態度。華盛頓國家畫廊(NGA)開展了面向不同社會身份的藝術之夜,其中「教育者之夜」通過專業的藝術家講座、導覽、聚餐、演奏,讓教育者們在美術館沉浸體驗與學習。這不僅是美術館對教育部門的重視,也是美國人民積極參與美術博物館的體現。如何讓美術館更好地與公眾互動,首先應當在教育上做更多的思考與拓展。

中國的美術博物館文化較之西方起步較晚,但中國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和美育傳統,這對中國的美術博物館教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美術博物館於1984年全國美術館工作會議明確了教育的功能。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明確將教育定為博物館的首要目的。美術博物館不僅是展示藝術作品的場所,也是人類終身學習的場所。公眾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個人擁有感受藝術及美感的機會和能力,美術博物館必須發揮教育的功能,通過採取多元的策略、突破固有的藩籬、建立「學習的生態系統」來規劃公共藝術教育的願景。

美術博物館教育方式的三個轉向

從參觀到參與

美術博物館教育的共同方式是把想要傳達的理論知識體系通過體驗式的展示設計和沉浸式的學習環境,鼓勵參觀者學習。但同時美術博物館給大眾的印象是「靜態的」「神聖不可侵犯的」,這造成了觀眾與美術博物館的距離與隔閡,加之那些受保護展品外厚厚的玻璃框, 使得觀眾感受到壓力與限制。如何改變美術博物館的刻板印象、增加親和力、營造有趣而又愉悅的學習氛圍是許多美術博物館迫切需要的。藝術批評家古斯塔夫·阿曼保(Gustaf Almenberg)認為美術博物館可以通過特別的設計讓參觀者不再單純地從視覺觀看展品, 而是以參觀者為中心,讓觀眾與展品互動,從而創造深刻的感知經驗。參與性讓觀眾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群體,而成為共同創造美感經驗的主體。華盛頓博物館在教育項目中設置了導師工作坊活動,導師不是將藝術作品以文本的方式通過繁雜的文化背景、歷史成因以及藝術家的理念去進行講解,而是以引導的方式鼓勵參與者自己在作品前觀摩、思考和想像, 轉變參與者的角色設置。參與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導師在這裡只是確保整個學習過程的引導、調動每一位參與者的熱情,並形成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這種「參與式」的教育模式相比「講解器」模式,讓美術博物館教育不再枯燥和生硬,它不是將知識硬塞給觀眾,而是激活了知識,讓觀眾更好地參與進來。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動/圖片提供:作者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動/圖片提供:作者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動/圖片提供:作者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動/圖片提供:作者

近年來,觀眾的參與不僅僅包含普通大眾的參與,也包含特殊人群的參與。以「參觀者為中心」的博物館宗旨不可忘記關注特殊人群的需要,將特殊人群也包括在藝術教育的內容裡,為其提供特殊教學。安迪·沃霍爾美術館設計了一套以視障族群為主要對象的講解系統, 研發了一套觸摸展板,並結合特地錄製的語音導覽,引導視障者進行觀看,目的在於提供視障者視覺以外感受藝術作品的機會。以觸摸的方式配合語音導覽的方式無疑拓展了美術博物館教育的邊界,也為意味著爭取教育平權。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的每一個展廳都設有導盲磚、盲人點字板、觸摸式3D模型展板、可觸摸展品等,使用的人並非全是視障者,博物館希望通過多種方式觸發感知經驗,來拓展觀眾的參與方式。芝加哥美術館為了給特殊兒童特別的教育關照,也為了避免幹擾其他觀眾,美術館特別設置了兒童可觸式展廳。公教課程為孩子們設計了教學體驗活動,將音樂戲劇課程融入美術博物館教育,讓兒童與藝術品近距離接觸,了解藝術家創作的小故事,提倡互動式學習的方式。將教育滲透進不同人群的方式代表著公共藝術教育正在打破單一人群參與教育的局面,是美術博物館機構對自身社會責任的覺醒,為知識的傳遞與美術館經驗開啟另一個維度的可能性。

美術博物館教育的「參與式」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這個意識徹底改變了博物館長期以來以展示為主的經營理念和講解器模式的說教方式,打破了以「物」為主體來傳遞知識的定律,轉換了傳統對美術博物館高貴、難以親近的思維,讓不同層面的觀眾主動參與到教育中來,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三樓的林肯畫廊/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CC BY-SA 3.0

從室內到室外

2014年,美國博物館聯盟在《建設教育的未來——博物館與學習的生態系統》報告書中具體提出,未來的博物館必須扮演「橋梁」的角色,真正地走出博物館,主動提供與社會其他機構協同合作的機會,整合資源,推廣跨學科批判性思維,打造生生不息的學習環境,提倡美術博物館與學校合作、與社區合作,讓美術館的教育空間從博物館外延至社區,從而讓更多的人接受藝術教育。如何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藝術教育、如何拓展公共空間讓公眾得到藝術體驗和教育成了美術博物館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自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世界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大型博物館以來,公共教育部分從向來到博物館參觀的人群講授藏品過渡到激活更廣泛的社會空間層面上去。史密森尼學會亞太美國中心負責人安德拉·內伯斯提出「博物館文化實驗室」概念,旨在推動讓美術博物館與學校、社區等公共空間合作開展藝術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大眾接受到更好的藝術教育。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通過與華盛頓肖像畫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合作,由納爾遜·古德曼發起並在哈佛大學叫研究院立項的零計劃項目(Project Zero),旨在以合作的方式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馬賽歐洲博物館採取社區合作的方式。馬賽歐洲博物館的一個優勢就是位於聖若望碉堡群的附近,這裡空間遼闊,館長提出與藝術家進行協作,規劃每年特定主題為當地舉辦活動,希望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這種直接走進社區進行展覽策劃並舉辦相應的教育活動的行為,以一種直接的方式走到人群中,讓美術館的教育空間從博物館外延至社區,從而讓更多的人接受藝術教育。這種跨空間的教育方式體現出藝術教育的大眾性和廣泛性,也體現了美術博物館教育正在經歷的角色轉變過程,使得美術博物館教育在為公眾提供教育的體驗和服務時從一個多元化社會的角度考慮受教育方式的多樣性。美術博物館教育空間的拓展,為所在地域帶來的文化價值與精神財富,反過來也體現了該美術博物館的社會文化價值。

藝術教育的目的使得每個人擁有感受藝術以及美感的機會和能力,美術博物館與社會其他藝術機構和社群合作,不僅拓展了藝術教育的方式和人群,也使得博物館藝術得到了機構化的藝術教育實踐和社群化的藝術教育推廣。公眾、社群、機構、博物館構成了藝術教育的 「共同體」,在資源相互整合的趨勢之間,藝術教育的內涵也在變化和擴張,也逐步增強了美術博物館自身的價值。

瑞格林林藝術博物館/Mableringling/CC BY-SA 4.0/從關注作品到研究觀眾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在解決溫飽後有了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公眾美育成了社會議題。如何利用博物館、美術館資源提高公眾藝術審美觀、如何 引導公眾儘可能多的參觀博物館成為美術博物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國雖然目前已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參觀,也欣喜地看到許多美術博物館想打中開展教育講堂等活動,但是按照人員比例而言,接受藝術教育的觀眾數量以及藝術教育課程的普及性、自覺性還是與歐美國家存在差距。因此這就需要對美術博物館的觀眾人群特點進行深入研究,設身處地地考慮觀眾的需求,才能設計出最合適的、最吸引人的、最有效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從而增強美術博物館的社會價值,也能推動全民美育的步伐。

在全球美術博物館社區化進程中,由於博物館觀眾階級與層面的多樣性,因此博物館教育分眾化成為世界各地美術博物館教育的主流導向。想要根據不同的社區、不同的背景、 不同年齡有針對性地開展美術博物館教育,就要對其觀眾進行研究。瑞格林藝術博物館 (Ringling Museum)的公共教育主管洛芙博士認為美術博物館必須把「參觀者研究」作為重點研究項目,以不同的策略來理解參觀者、展品、展覽、美術館的意義與價值。美術館博物館對觀眾的研究,可以為觀眾帶來更好的博物館教育,從而更好地服務公眾,讓教育更好地普及不同階層的受眾成為美術博物館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其中馬賽歐洲博物館在應對這個挑戰時採取的策略是對觀眾進行調查和研究的方式,它通過攝像頭來了解參觀者的組成,統計參觀者的人數並分析目標觀眾。其資源拓展部部長亞德裡安·若利認為,觀眾研究不僅是馬賽歐洲博物館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每個博物館都要研究的問題。美術博物館應當讓參觀者變成主角,擴大博物館受眾群,並通過對參觀者的研究改善博物館教育的結構。

對觀眾的研究是美術博物館積極反思「所有人的博物館」的結果,是顧及各個觀者的美術博物館的觀看體驗,是更好地做好地教育事業的前提。

華盛頓國家畫廊西樓雕塑畫廊/CC BY-SA 2.5美術博物館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當我們認識到當前美術博物館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甚至是整個藝術教育的問題時, 如何解決問題成了關鍵。當美術博物館蓬勃發展之際,博物館教育與其自身影響力的擴展、自身品牌的營建與傳播不可分割。一方面,美術博物館的成功與否在於其社會影響力的大小, 合理有效地開展藝術教育成為美術博物館的機遇;另一方面,教育是美術博物館的宗旨,是連接大眾和藝術的橋梁,因此如何展開教育成為美術博物館面臨的挑戰。針對目前美術博物館教育面對的機遇與挑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務公眾?以及如何應對不感興趣的人群?只有認識到社會的需求、未來教育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問題時,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提供美術博物館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務公眾,才能更好地回應自己的宗旨。

總結

美術博物館不僅是能夠展示藝術品的場所,不僅僅是作為空間屬性而存在,美術博物館更是一個與社會有著強聯繫的機構,其社會屬性是通過觀眾進博物館參觀和博物館提供教育 雙向完成的。美術博物館是一個世世代代人們終身學習的地方,其教育屬性不僅僅是為觀眾提供講解器和相應課程的形式。美術博物館教育是一個要隨著社會的需要、人群的需要不斷自我完善和升級的系統,是一個可以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智能系統。面對當下,美術博物館只有積極拓展美術博物館教育的邊界、跳出博物館建築的空間、與不同的社會機構合作、將博物館教育遷移到更廣闊的外部世界,才能夠讓更多的人群接觸到美術博物館的魅力,只有充分調研公眾、了解公眾,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公眾,才能更好地調動觀眾積極性,讓參觀變成參與,讓更多的人群參與到美術博物館中去,讓不同層面、不同社會背景的公眾真正感受到美術博物館的魅力並學習到更多的藝術知識。

來源:新華號 《藝術博物館》雜誌

相關焦點

  • 精彩「雲」課|美術博物館學概論 / 範迪安、馮雪·藝術管理與教育...
    在當前世界範圍內的美術博物館建設熱潮中,開展學院的美術博物館學教學、研究與實踐,一方面旨在促進學科和專業的深化發展,另一方面為當前和未來的行業進步培養人才。在充分考慮博物館學研究重點、美術博物館行業趨勢與熱點話題、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相關課程等的基礎上,結合學院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宗旨與目標,本課程形成了基本的教學結構、內容與方法。
  • 國際美術教育大會之美術館論壇落幕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
    美術館論壇現場2018年11月2-3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高等美術教育國際頂級學術盛會——國際美術教育大會之美術館論壇成功舉辦。美術館論壇現場近年來,數位技術高速發展,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媒介和手段,也引發了新的創作維度和思考方式;同時,它也為美術館的藏品保護、展覽呈現、知識傳播、氛圍營造乃至觀眾互動創造了各種可能。
  • 武威市博物館與創藝美術教育合作開展「國慶博物館親子之旅」社教...
    武威市博物館與創藝美術教育合作開展「國慶博物館親子之旅」社教活動 2020-10-03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美術教育學會亞洲大會 亞洲地區學校美術課程改革與創新國際...
    (InSEA)聯合主辦,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支持,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華東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和長三角美術教育研究聯盟承辦的「亞洲地區學校美術課程改革與創新國際研討會」在美麗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召開。
  • 館長訪談|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博物館得重傳承,並非遊樂場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羅諾德(Florian Knothe)與會並發表主題演講,研討會期間羅諾德館長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專訪,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思考一所美術博物館存在的意義,為何要建立一個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我非常看重私人博物館如何傳承博物館的使命,為社會帶來新的東西,否則博物館僅僅是私人的遊樂場。」
  • 為了沉思的聚會|中國美院美術博物館群2019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即將開啟!
    回到傳統,是希望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觀察、思考生命中「時間」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回望,是一種新的閱讀,它最佳地方,在博物館。這也是當代博物館學的「新義」,博物館裡的「事物」傳統,應該給每個觀者提供思想未來的可能。它是開放的,它已經有新的方式、新的樣態,它早已越過「珍寶貯藏室」的階段,而將事物的觀點,民主、共享,追求共創。
  • 論美術博物館功能性轉變觸發的視覺傳達方式轉變及意義擴充
    文/潘怡菲(Pan Yifei)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宋奕勤(Song Yiqin)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視覺作為美術博物館觀眾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美術博物館教育者的重點研究對象。
  • 世界旅遊博物館功能與設計的若干思考
    作為文旅融合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旅遊聯盟(WTA)總部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旅遊博物館從初創伊始即受到了文化和旅遊各界的廣泛關注。筆者結合新時代文旅融合的大背景,圍繞國務院發布的《博物館條例》(2015年)和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在《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2007年版)中所提出的博物館「教育、研究和欣賞」三大目的,就世界旅遊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和展廳設計談一些思路。
  • 史料與研究: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他們學成歸國,在傳播西方美術、改良中國畫、推動美術教育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中國現代美術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大致說來,從20世紀初至1960年代,留日、留歐、留美及留蘇構成了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的四個部分。
  • 這所幼兒園在「創意美術」課程基礎上構建「自然藝術博物館」課程
    當天,南星苑、潤碩、吉祥、香楠、麗景5所幼兒園老師們,在南星苑副園長戴春燕老師的引領下,以周邊道路施工改造修剪下的枝椏為資源,用專業眼光思考其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分組進行課程的計劃與決策,構建課程網絡圖,並根據所設計年齡段內容進行創作體驗活動。構建「自然藝術博物館」幼兒園課程,這是新吳區南星苑幼兒園的創新實踐,在全市幼兒園還不多見。
  • 胡春濤|國內東南亞美術研究回顧(2000—2016)
    2017年6月,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2017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美術展(紙上作品)」在昆明市博物館舉辦。但另一種跨學科研究方法則大大拓展了東南亞美術研究的維度與深度,如楊民康的《柬埔寨吳哥窟石雕壁畫中的樂器圖像研究》(2016年)、《吳哥窟石雕壁畫中的舞蹈圖像研究》(2016年)重構了柬埔寨吳哥王朝的宗教祭祀與樂舞文化中的樂器使用、舞蹈表演狀況,展示了音樂學分析、藝術史以及人類學方法的結合。李穎的著作《「翻攪乳海」:吳哥寺中的神與王》(2016年)是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成果。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文/馮雪,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講師,藝術學理論博士。Paul Trust《花邊女工》(1669)研究檔案/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館藏檔案卷宗 76- 荷蘭繪畫與圖繪研究 P.60/蓋蒂研究中心藏/ 蓋蒂研究中心20世紀後期博物館和藝術史學界的理論轉向,可以部分地看作對博物館實踐的一種反映,它反映了在變化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美術博物館所面臨的問題
  • 一堂美術課引發的教育思考
    美術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畫作時講到了難產,繼而引出了青春期孩子如何與母親相處的話題,對學生觸動很大,課堂效果非常好。這件事被隨堂聽課的語文老師記錄了下來並發在個人公眾號上,很多教師和家長紛紛轉載,一時間討論熱烈——    /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孟清 /    美術課上講難產    12月9日,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語文教師劉彥彥在微信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話:「今天,聽了一節健瑋的美術課,講倫勃朗……於是,那幅《花神》有了偉大的母性的光輝……我聽了又震撼又驕傲——這是我們的美術課
  • 「山海掇英——煙臺美術博物館館藏名家作品巡迴展」 黑龍江開展
    「山海掇英——煙臺美術博物館館藏名家作品巡迴展」 黑龍江開展 2017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網哈爾濱12月1日電 (傅宇記者劉錫菊)1日,「山海掇英——煙臺美術博物館館藏名家作品巡迴展在黑龍江省美術館開展
  • 波士頓教育創新 |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
    本專題結合國內教育創新的熱門方向,實地走訪當地的教育創新組織,通過採訪了解他們的新思路與新實踐,給國內的教育創新者提供新的靈感與思考。越來越多時候我們會聽到兒童教育者說,我們要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玩,在玩當中成長。但玩耍究竟會幫助兒童在哪些方面成長?如何玩會幫助兒童成長?
  • 波士頓教育創新|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
    波士頓教育創新系列專題:波士頓是美國東部的創新引擎,很多的創新都從這裡開始。本專題結合國內教育創新的熱門方向,實地走訪當地的教育創新組織,通過採訪了解他們的新思路與新實踐,給國內的教育創新者提供新的靈感與思考。
  • 走近臺灣基礎美術教育
    8月21-22日,在高雄市參加了由屏東大學主辦的「2018視覺藝術教育實踐研究會議」,兩天的會議,集中聆聽臺灣美術教育著名教授、學者、美術教師在視覺藝術教育領域所展示的豐碩研究成果,各位教授、美術教師與臺灣同行一起,對會議所展示的美術教育問題進行熱烈研討、論證。
  • 關注 | 博物館的研究網絡
    因此,很多研究項目需要博物館、高等學府、研究中心、獨立專家的共同努力。本文以法國法國國立藝術史學院與羅浮宮博物館共同發起的有關「法蘭西古蹟博物館」的研究為例,展示在法國的博物館研究中,法國國內外的各類研究如何協作,如何從各自的專業切入點為研究做出貢獻。
  • 鄭錦與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
    作為實施「美育」的路徑與方式,美術教育應運而生。當年的許多畫家,無論負笈海外作藝術取經,或身處國內在畫壇求索,都立志投身其中。廣東人鄭錦,正是這段歷史中繞不開的名字。然而,相較於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廣為人知的美術教育家,無論公眾或美術史研究者,多對這位建構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雛形的開創者所知寥寥。
  • 知名美院院長談美術教育轉型:美術招生光考速寫素描是不夠的
    中國的美術教育和中國的大學一樣總是要追求新的目標,那就是要紮根於中國大地辦大學,而且能夠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央美術學院在國際教育格局中呈現新的發展態勢。今年秋天以來,我們連續邀請了一大批國際、國內不同學科的學者來舉辦講座、論壇。包括了哲學、文化研究的學者,還有設計藝術領域的專家進行全球交流,也形成了全球的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