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上半年因為疫情原因,幾乎幼兒園和小學都沒上幾天課。但暑期還是如約而至,再過兩個月,又有一批寶貝升入小學,升格為小學生。
匆匆流逝的時間,平時再佛的媽媽,都忍不住開啟「雞娃」形態。畢竟時光不等人,有遠見的父母都想趁著假期為孩子打好堅實的學習基礎。
很多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反映: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得非常好,但小學後卻難以適應。
學習跟不上。
「拼音老師教我兒子念b,他一直發p的音。如果在幼兒園教過他拼音就好了。」
專注力欠缺。
「孩子總是學一會兒就分神,注意力不集中還不自覺,我只能幹著急沒辦法。」
時間觀念差。
「作業不多就是磨蹭,寫十分鐘就玩一會兒,我在旁邊看著他越看越生氣」
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很多父母都容易走入誤區,不想輸在起跑線線上,就給小朋友在暑假期間報各種培訓班以提前適應,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
三四歲的時候就被迫放棄了玩具、遊戲,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
但這種超前學習,真的有益嗎?
超前學習看似有先發優勢,到小學二年級後卻變糟糕。
媒體曾報導過一個「神童」 的故事:
武漢的一位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5年內花了12萬給兒子傑瑞報了17個培訓班,傑瑞5歲時就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小託福考試得了全國前三名。
據了解,小傑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學到9點才回家。
傑瑞上一年級時成績非常優秀,覺得老師講的都很簡單,反而認為其他同學都是笨蛋。
到了二年級時,傑瑞的成績卻開始下滑,從班裡的尖子生變成了中等生,漸漸地,他開始厭學、不寫作業、上課走神。
專家指出:
「超前學習,會讓孩子在剛上一年級時,由於學習過這些知識而在成績上比別的孩子優秀。
但孩子上課容易因已經學會了而導致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養成聽講不專注的不良習慣。
等上了二年級,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學習欲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會越來越吃力,越來越糟糕。」
由此可見, 在幼兒階段就讓孩子過早學習小學階段才能接觸的內容, 並不能促進孩子身心的發展,
反而會導致孩子進入小學後喪失對知識的新鮮感,產生厭學情緒,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興趣。
有人對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公立學前班(類似於中國幼兒園中班、小班及小小班)的孩子們做了一次系統的評估。
結果顯示,那些上了學前班的孩子們,在進入幼兒園之後表現出了比沒上過學前班的同齡人更強的閱讀和學習技能,但是當他們進入一年級之後,他們對於上學的態度卻會惡化。
而到了小學二年級,他們在讀寫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的測試上表現得更加糟糕。
調查人員告訴《紐約》雜誌說:「讓這麼小的孩子就掉到枯燥的課業之中,他們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所以,在幼兒階段, 知識的培養並不是第一要務。
那麼幼小銜接階段,最應該培養孩子什麼呢?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養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
一名記者採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
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
諾貝爾獲得者說: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幼兒時期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
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後面的學習和生活就很簡單。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後再要求也不遲。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一旦錯過了黃金好習慣的養成期,而是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過來。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上課找不到學習物品,聽講心不在焉,經常走神......反覆教育,卻收效甚微。
常言道:一年養習慣,十年改習慣。
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注意力
在小學低年級,學業成績的好壞與其說是孩子智商高低的反映,不如說是注意品質的反映。
所以,請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注意力。
具體方法是:在一項活動前設定時間要求,如果孩子堅持下來,就給予適當獎勵,反之,施以一定懲罰。
最初可以從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入手,逐步延長時間提高難度,直到孩子能獨立堅持25分鐘不覺得疲勞。
時間管理能力
不少家長在孩子入學後,就與孩子的「慢」做沒完沒了的鬥爭。
其實,「慢」意味著孩子在身體、心理、學習等方面能力有所缺失,父母過分嬌寵,對孩子的任何要求無條件、無原則滿足,以及長期隔代教育,都會產生一些問題。
在這個幼小銜接階段,家長要針對性地訓練孩子,同時要讓家庭生活規律化,包括起床時間、作業時間、作息娛樂時間等。
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著名作家麥家說過:「讀書的長度是需要鍛鍊的,當你每天多增加一點閱讀量,你自然會習慣,你的人生就會慢慢變得厚實,你的內心就會變得生動、善良、細膩、美好。」
愛讀書的人會發光,有了書,就等於有了未來,當孩子們愛上了讀書,也就走進了未來。
可以在家為孩子劈出一角作為孩子的學習區域,創設閱讀環境,建立閱讀區規則,保持安靜,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
閱讀圖畫書,按故事內容講述表演,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是孩子其他一切認知活動,比如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思維邏輯的基礎。
讓感覺統合能力不佳、大腦潛能發展基礎薄弱的孩子學習複雜的知識,就像在淺淺的地基上建築高樓大廈,會傾斜,如果繼續加到相當高度,還可能倒塌。
當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時:
視知覺統合不良,就容易出現寫字漏東漏西,寫字時常常會漏掉筆畫,寫一串數字時也會少掉幾個;寫字不整齊,通常很難把一行字寫整齊,不是越寫越高,就是越寫越低,有時寫著寫著就歪倒格子外頭去等。
聽覺功能統合不良,難以專注,上課時只要教室裡有其他聲音,就無法專注於老師的上課內容;聽覺理解力差,沒辦法了解或記憶他所聽到的訊息。通常一次只能執行一個或兩個連續的指令,多了就會記不得等。
……
所以想要為孩子打好專注力、空間辨識力、視知覺能力、創造力等各項學習能力的基礎,平時要做好感統相關的刺激與訓練。
END
猜你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