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2020-12-07 中國臺灣網

天主教

時間:2001-04-13 09:35   來源:

  明天啟六年(1626),天主教由西班牙多明我會神父傳入臺灣北部,到崇禎十五年(1642),西班牙傳教士被荷蘭人驅逐時為止,土著居民受洗人數約4000名。清鹹豐九年(1859),西班牙多明我會根據羅馬教廷傳信部的要求,從菲律賓派神父2人,與中國修士、教友各3人抵臺傳教,首先在高雄建立第一座教堂,並逐漸向北擴展。1883年,臺灣教務劃歸廈門教區;1913年7月19日,成為獨立監牧區,仍由西班牙人管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佔領當局飭令天主教會與西方割斷聯繫,迫使全部西方傳教士離臺,由日本教士代理監牧。當時,臺灣有天主教堂18座,教徒近萬人。1946年,日本教士被遣返;1948年5月,教廷派西班牙多明我會會士陳若瑟任監牧。1949年後,大批中外籍教職人員和一些教徒從大陸來到臺灣,教廷於1949年12月30日把臺灣劃分為臺北、高雄兩個監牧區,1950年10月6日、1952年8月7日,又先後建立臺中和嘉義、花蓮3個監牧區。1952年8月7日,教廷以臺灣作為中國第21個教省,臺北監牧區升格為總教區,郭若石任總主教。1961年至1963年,建新竹、臺南兩教區,高雄、嘉義、臺中、花蓮均升為教區。1968年9月25日和1970年2月24日,又分別成立金馬、澎湖宗座署理區。截止到1991年底,臺灣共有1個總教區、6個教區、2個宗座署理區,有教堂796座;總主教4人,主教8人,中國籍神父440人,外籍神父300人,教友295686人。臺灣天主教會開辦有幼稚園224所,小學10所、中學28所、職業學校9所、語言學校4所、大專院校3所,其中輔仁大學是臺灣著名的綜合性高等學府,1991年在校生達17550名,並於1992年在臺灣高校中建立第一個宗教學系。教會設有7家出版社,發行刊物94種,有「中聲」、「益世」兩家廣播電臺和6家視聽節目製作中心;還有16家醫院、17個診所,以及育嬰室、安老院等社會慈善機構。
  1967年4月11日,臺灣地區的主教組成「中國主教團」,負責推展臺灣天主教教務工作。「主教團」成員任期4年,1991年4月改選後的成員為:主席單國璽(高雄主教)、副主席狄剛(臺北總主教)、常務委員單國璽、狄剛、劉獻堂(新竹主教)、王愈榮(臺中主教)、鄭再發(臺南主教)以及林天助(嘉義主教,1994年3月病故)、錢志純(花蓮主教)、秘書長為徐英發(臺北輔理主教)。「主教團」下設12個委員會,即:教義委員會、福傳委員會、聖職委員會、禮儀委員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橋梁教會服務委員會、社會發展委員會、教友委員會、大眾傳播委員會、聖經委員會、家庭委員會。「主教團」秘書處自1975年9月起發行《中國主教團月報》。
  1965年梵二會議之後,國際天主教「本土化」趨勢加強,臺灣亦受其影響。50年代初,有的外國傳教士要求入教的臺灣人燒掉祖先牌位,現在,祖先牌位卻可迎入教堂內供奉。彌撒儀式上,柱香可代替乳香,語言也不再拘泥於拉丁文。臺灣耶穌會會長張春申神父認為,就天主教自身的原則來說,具有「一」與「大公」兩種體認,「一」表示只有一個教會、一個共同應當接受的教理與本質,「大公」則是無論天主教傳布至何處,應與當地的文化甚至宗教情緒結合。他說:「就臺灣教區而言,無論是禮儀、神學、領導和修行,都漸漸趨向中國化,這種潮流無法抗阻」。  
  然而,從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年的時間裡,臺灣天主教的信徒人數一直在30萬左右徘徊。而在此期間,臺灣人口直線上升,這意味著天主教徒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降低。顯然,天主教會遇到了某些困難。針對這種情況,臺灣「主教團」委託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對天主教在臺灣的現況及其發展趨勢做了一次調查研究。調查從1984年開始,經過3年的工作,統計、分析了6508份問卷答案,匯集成《天主教在臺灣現況之研究》一書,公之於世。書中認為,臺灣天主教1950年到1970年迅速發展的最大原因是:有利的政治因素,社會經濟狀況不穩定、大陸教徒及神職人員大批來臺,以及大量土著高山族(臺稱「山胞」)的皈依。而1970年以後停滯的原因在於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使人的宗教需求下降,中國文化傳統對西方宗教的抵制,民間信仰的復興勃起,以及信教人口的遷移等。
  1988年2月,臺灣天主教召開「福音傳播大會」,會議確定臺灣天主教今後對內要鞏固信徒信仰,對外要通過關懷社會下層和貧病弱小者擴大影響,在全社會面前「作社會良心及正義呼聲」,努力與中國文化相結合,重塑「中華教會」形象。在這個問題上,新教教會也遇到相同的困難。50年代,臺灣百廢待興,人心浮動,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與西方的經濟繁榮連在一起令人嚮往,加上傳教士常以物質實惠相誘,「洋教」於是大行其道。到了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生活漸富,但又遇到被逐出聯合國和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衝擊,對西方的幻滅感使很多人回頭去尋找民族文化之本以求所謂「莊敬自強」,且因已有餘財可施,佛、道及民間信仰等「土教」隨之復熾,迫使「洋教」不得不加速「本土化」以維持隊伍,並不斷總結經驗,調整策略,希望重振旗鼓。與天主教「福傳大會」幾乎同時,1988年3月,新教14個教派和教會以及11個機構的代表組成了「公元2000年福音運動執行委員會」,確定了到2000年時,使臺灣基督徒人數達到200萬人,教會達到1萬間的發展目標。之後,新教教徒人數確有較大增長,而天主教教徒的增長仍不理想。
  1991年,臺灣天主教的經濟收入為11.47662億元(新臺幣),與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一同成為臺灣12個教門中收入上億元的4個大戶。但是,受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臺灣天主教近年的開支也有所撙節,如為響應教皇約翰。1984年2月要臺灣教徒「做大陸教胞『橋梁』」的指示而成立的「中國主教團」橋梁教會服務委員會,原來經費主要依賴「主教團」撥款,1993年起,決定撥款暫停,致使該委員會「援助中國大陸教會發展」的計劃項目必須重新審定,並呼籲教徒「慷慨捐獻」,以紓困境。
  與上述問題有聯繫,還應該提到梵蒂岡與臺灣的關係。梵蒂岡是歐洲唯一和臺灣保持所謂「外交」關係的主權國家。為了保住這塊「國際生存空間」,臺灣當局 對於教廷有關中國事務的任何言行、表態都十分敏感,唯恐已有的格局發生「意外」。在維持這種格局,執行梵蒂岡教廷對大陸天主教的一些意圖、貫徹臺灣當局對梵蒂岡的一些方針方面,臺灣天主教會和「中國主教團」負有特殊的使命。而一旦中梵國家關係取得突破,臺灣天主教會在臺方與梵蒂岡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還將有所升高。

編輯:system

相關焦點

  •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會議強調天主教要跟上時代,在教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對外採取開放政策,主張與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們對話。會議之後,天主教在神學上打破了以往權威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禁錮,使神學出現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現象。
  •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1980年5月23-30日,中國天主教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標誌著中國天主教在文革後進入了全面恢復和重建階段。這次會議距中國天主教第二屆代表會議有18年之久,是粉碎「四人幫」之後天主教界的首次盛會。在這次會議上,成立了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和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時稱「兩會一團」。這兩個教務組織的成立,對推進教務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在西城柳蔭街14號。1958年於北京正式成立。1982年,在北京成立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為中國天主教各教區的領導機構。有成員56人。並成立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第二屆教務委員會有委員172人。
  • 中國天主教的歷史是什麼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產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教。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是什麼
    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自己的組織中心,承認教皇為最高領導(即承認在普世教會中的首席權),具有濃厚的"普世"以及"一統"的色彩。基督教則反之,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威,認為教皇制是歷史的、人為的產物。因此,基督教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教派之間的聯繫鬆散。另外,基督教廢除天主教的教階制,主張教會生活多樣化,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教徒就是司祭。
  •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一些區別
    天主教核定英譯本《聖經》中一篇《朱迪斯記》裡,有一位女英雄--朱迪斯,也叫友弟德。以她名字命名的聖經傳記敘述了亞述王的重要軍事戰役。他在尼尼微地區為王,以侵略和奴役周邊各個民族的方式擴張自己的國土。這是一個強大而不可戰勝的敵人,他正在撒播死亡與毀滅,威脅以色列子民的性命。
  • 初探天主教聖地:板寺山
    初探天主教聖地:板寺山在太原陽曲縣城東南15公裡處的板寺山上,坐落著梵蒂岡教皇批准的天主教聖地「阪泉山聖母堂」,它與上海佘山聖母堂,一南一北,在我國信仰天主教群眾中倍受尊崇,素享「南佘山,北板寺」之稱,在國外也具有很大影響力。
  • 天主教和基督教十字架的區別
    1、主張不同:天主教(bai又稱公教、舊教、加特利教du,一直繼承zhi著基督教衣缽)的十字架dao上有耶穌聖屍。基督新教(又稱新教、誓反教)的十字架上沒有,因為基督新教主張,耶穌已經復活升天。2、象徵不同:天主教十字架是死刑具,是懲罰罪犯的工具,耶穌藉十字架上的死得勝,聖經見證,崇拜十字架就是偶像崇拜,不可作什麼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水中百物。基督教十字架當遵守上帝的戒命,不可用任何形象象徵基督。3、裝飾不同:天主教有的十字架上四個角端頭有三葉草形的裝飾,寓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基督新教的十字架上沒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雕像。
  • 如何了解天主教與基督教?
    在中文語境中,當人們談起「基督教」時,一般具有兩重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廣義,即Christianism,指包括全世界所有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一般主要包括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東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和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產生的新教(Protestantism
  • 談談聖誕節、基督教和天主教
    由於聖經中並沒有記載耶穌是哪一天出生,而是天主教把古代崇拜太陽神的節日變為了聖誕節。所以,基督教世界裡:天主教:因為是他們發明的,所以對聖誕節絕對維護。天主教和新教都佔一定比例的有美國、德國、韓國。怎麼區分天主教和基督教呢?簡單來分就是接受羅馬教皇領導的和不接受羅馬教皇領導的。
  • 世界天主教國家一覽,值得一看!
    比利時 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比利時人90%信奉天主教,除了教堂以外,擁有眾多的天主教大學,其中天主教魯汶大學是比利時最大的大學,歐洲頂尖高等學府
  • 房興耀當選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
    原標題:中國天主教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閉幕 房興耀當選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今天(29日),中國天主教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選舉產生了房興耀主教當選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馬英林主教為中國天主教主席團主席
  •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簡介是什麼?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於1957年8月2日。它是由全國天主教廣大神長教友組成的非營利性愛國愛教的群眾團體。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天主教仍處於殖民地狀態,管理教會的權利掌握在外國傳教士手中。為了純潔教會,廣揚福音,中國天主教愛國的廣大神長教友,自下而上地發起了中國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
  • 16世紀英國天主教發展歷史,愛德華六世,天主教成為英國官方宗教
    到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時,英國的宗教基本上仍是天主教,但有所不同。雖然亨利與羅馬決裂,解散了修道院,但彌撒仍然是天主教的,用拉丁語進行,天主教聖禮仍然保留。亨利曾涉水改良主義思想,下令在每個教區都要有英文聖經,甚至在短時間內將聖禮從七次減少到兩次。但是他改變了主意,在他生命的最後8年裡,天主教的實踐幾乎保持完整,儘管亨利迫害強硬的改革派和天主教徒。
  • 概念史視野中的晚清天主教與新教
    當然,從利瑪竇開始,天主教傳教士們就已經多用「天主教」來稱呼自身。而由明末至19世紀,中國士人也大多接受和使用「天主教」這一名詞。正像Catholicus本身有「普遍」之涵義一樣,明末清初的傳教士在使用「天主教」這個名詞時,實際上用它來指稱基督宗教總體。在他們筆下,凡有基督信仰之人,均屬「天主教」。
  • 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千年恩怨
    許多中文媒體形容方濟各與基裡爾的會晤是「大分裂」以來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第一次正式碰面,這並不準確,此前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也曾碰面,1965年12月7日,教宗保羅六世在耶路撒冷會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發表共同宣言,廢除了1054年的相互絕罰。而且俄羅斯東正教只是東正教的一支而已,並不能代表全體東正教。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恩怨延續了一千多年,確實值得一說。
  • 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湯漢
    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湯漢 2013-09-02 11:54:30  來源:大公網佛教
  • 房興耀:天主教已選出11名教區主教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11日報導: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房興耀主教日前表示,為了解決我國天主教主教空缺的問題,更廣泛地傳播福音,已有11個天主教教區選出了新任主教候選人,等待主教團的批覆。房主教表示,目前,我國大約有600萬天主教徒,分布在97個教區中。
  • 瀋陽天主教堂及天主教信仰介紹
    修師傅按:這是一個瀋陽教友寫的為教外人士介紹南堂和天主教信仰的臺詞,在沒有疫情期間,教堂每天開放,迎接八方遊客。
  • 論伊斯蘭教與天主教之區別
    今子言主宰,天地萬有惟其所生,毋亦近於天主教之謂乎?【譯文】客人說:照你的說法,你們穆斯林雖然沒有讀過儒書,卻知道上天的旨意,不吃那些傷人性的東西,而且能夠自明其德。為什麼呢?我認為,你們穆斯林小時候跟隨祖父,長大以後又有老師和朋友,總是在那種環境中耳聞目染,所以,見到不同的行為方式,仍然能堅持原來的傳統,這也許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