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邁向世界氣象舞臺的中央

2020-12-2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永 吳鵬

  在全球變暖時代,肩負著適應氣候變化和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重任,世界各國氣象部門競相發力。大氣無國界,開放合作、共建共享已成為世界氣象發展的潮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從氣象大國邁向氣象強國的徵途上步履鏗鏘,在國際舞臺積極有為,國際話語權不斷擴大,影響力顯著提升。聚光燈下,中國積極承擔國際義務,提出完善國際氣象治理的「中國方案」,與發展中國家分享氣象現代化建設經驗,加強區域氣象務實合作,發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正大步邁向世界氣象舞臺的中央。

  勇於擔當 開放中展大國風採

  在國際氣象大家庭中,提起中國,來自五大洲的同行常常豎起大拇指。他們不僅為中國氣象事業的飛速發展點讚,也對中國氣象部門的責任擔當和開放包容表示讚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氣象業務科技取得長足發展,在若干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目前,中國氣象局承辦包括世界氣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統中心、區域氣候中心、亞洲極端事件監測中心和區域培訓中心等在內的18個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全球或區域中心。中國一貫積極參與WMO的各項計劃和活動,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在WMO空間計劃、數值預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WMO等多邊合作以及「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通過技術援助、人力培訓、設施援建等多種舉措,積極履行承諾,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攜手進步。

  2017年5月11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籤署《關於承辦高影響天氣項目國際協調辦公室的諒解備忘錄》。徐相華 攝影 

  多年來,中國氣象局與WMO加強合作,依託WMO南京區域培訓中心和北京區域培訓中心,針對發展中國家氣象業務實際需求,持續開設氣象預報、農業氣象、衛星應用、人工影響天氣、氣候預測等國際培訓課程。截至2016年底,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3500多名氣象水文領域工作人員來華參加培訓,有效提升其氣象業務科技水平。中國每年還為發展中國家的氣象水文部門提供50餘個來華學習的獎學金名額,資助其培養高層次人才。此外,中國氣象局與WMO每年舉辦的多國別考察活動,成為發展中國家近距離觀察學習中國的大課堂。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基礎設施等硬體建設不容忽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持續維護贈送給亞太地區19個國家的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用戶站(CMACast)、氣象信息處理和天氣預報製作系統(MICAPS)和衛星雲圖處理顯示分系統 。這些設備和系統成為當地氣象部門的主要業務平臺,發揮了巨大作用。在2015年5月的尼泊爾8.1級地震後,當地通信中斷,這套集成系統由於不依賴當地通信條件而獨立運行,在震後24小時內成為尼泊爾水文氣象局的主要天氣預報平臺,為抗震救災氣象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撐。巴基斯坦氣象局局長古拉姆·拉塞爾則表示,中國氣象局向巴基斯坦贈送的氣象業務系統和設備多年來運行平穩、效果顯著,通過CMACast定期接收的「風雲」氣象衛星產品被應用於航空運營、天氣預報、農業和環境等領域。

 

  2017年9月11日,中國政府向肯亞援贈氣象監測儀器。圖片來源:新華非洲 

  非洲是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中國氣象開放分享的觸角同樣延伸到了這裡。中國積極推動落實2012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援非舉措。

  經過多次考察調研,自2013年起,中國向葛摩、辛巴威、肯亞、納米比亞、剛果(金)、喀麥隆和蘇丹等7個非洲國家援建氣象設施,包括自動氣象站、人工氣象觀測系統、MICAPS系統、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等。目前,首批援建工作已接近尾聲。五年來,中國氣象部門共派出約70名氣象專家赴非洲進行項目建設實施和人員技術培訓,推動這些氣象設施在非洲「生根發芽」,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辛巴威氣象局局長、WMO非洲區域協會主席阿莫斯·馬卡拉烏稱讚中國援非氣象設施大大提高了辛巴威的森林火災監測水平,使其氣象防災預警能力提高了60%。

 

中央氣象臺技術人員在辛巴威幫助當地人員使用MICAPS系統。 

  科技合作 借力助推氣象現代化

  在通往氣象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氣象部門沒有選擇閉門造車,而是積極利用國際資源,通過深化開放合作、向發達國家學習,努力提升我國氣象科技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部門在雙邊氣象科技合作、國際機構氣象合作等方面,著力完善合作機制,加強人才交流與智力引進,科技合作交流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目前,我國與23個國家的氣象部門、兩個國際機構籤署了雙邊氣象科技合作協議、諒解備忘錄議定書和會談紀要;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德國、法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氣象部門以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舉行了定期或不定期雙邊工作組會議,開展合作項目。

  2017年5月7日至9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率團訪問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和德國氣象局,期間更新籤署《中國氣象局與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關於氣象衛星資料應用、交換和分發合作協議》。虞俊 攝影  

  歐美是當今氣象科技發展的「領頭羊」,中國氣象局歷來高度重視與歐美氣象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近年來,中英兩國氣象部門在數值預報、氣候與氣候服務等多領域深化合作,其中,雙方共同發起的合作項目「從氣候科學到氣候服務」(CSSP)列入了2014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英時籤訂的《中英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附件,並被列入《中英聯合創新基金2014-2015工作計劃》。三年來,雙方在氣候業務與研究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培養了一批年輕骨幹人才,並在氣候變化檢測歸因、重要氣候現象可預報性分析、年代際變化認識、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的預測方法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中美雙方在大氣科技領域的合作也得到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國氣象局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共同提交的有關災害性天氣監測聯合研究、溫室氣體監測、氣候科學與氣候服務、空間天氣業務預報和服務四項合作活動被納入第七輪中美戰略對話的成果清單。在2017年10月31日召開的中美大氣科技合作聯合工作組第20次會議上,雙方確定繼續在氣候和季風、開發性研究、數值天氣預報、氣象現代化、衛星氣象等五個領域深化合作。

  中國氣象局還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除歐洲會員外,籤署正式合作協議的兩個國家氣象部門之一。雙方在數值預報技術、資料同化、衛星資料、氣候等領域開展合作。此外,中國與澳大利亞、芬蘭、法國、加拿大等國家氣象部門在熱帶氣象、交通氣象、氣候變化、極地研究、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密切的交流合作。

  中國氣象局還瞄準國際前沿,利用國際專家資源促進國內業務發展。目前已建立了在「風雲」氣象衛星、數值預報、氣候等方面的國際諮詢機構,對標國際氣象發展趨勢和科技前沿,為未來氣象發展和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礎。

  互利共贏 氣象合作融入「一帶一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審時度勢發起「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與氣象開放合作的傳統不謀而合,中國氣象局積極響應和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面向區域防災減災合作和氣象科技交流的實際需求,大力推進氣象合作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2017年5月14日,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籤署《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 

  2015年10月,首屆中亞氣象科技國際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召開,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氣象部門的代表共同籤署了《中亞氣象防災減災及應對氣候變化烏魯木齊倡議》,確定了氣象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研究、機制建設這三大合作領域。

  2016年9月,首屆中國-東協氣象合作論壇在南寧召開,中國與東協國家代表圍繞加強區域氣象合作暢所欲言並達成共識,一致通過《中國—東協氣象合作南寧倡議》(簡稱《南寧倡議》)。雙方決定未來在區域氣象合作機制建設、氣象觀測、氣象災害聯防、業務技術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同時,代表中國氣象科技先進水平的氣象設備與服務展首次亮相中國-東協博覽會,為中國與東協國家加強區域氣象技術產業合作提供了機遇。

2016年9月11日,中國-東協氣象合作論壇在南寧召開。韋堅攝影 

  「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共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的願景與WMO促進國際和區域合作、加強氣象交流的理念相契合。在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代表雙方籤署了《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加強區域氣象交流合作,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開展減輕災害風險、氣候服務、綜合觀測、研究與能力發展等多領域的合作,提升區域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區域氣象合作,中國氣象局還聯合中國香港天文臺提出了「提升二區協減輕氣象災害風險能力試點項目」,將通過推進「風雲」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的共享和應用、氣象設備和技術援助、數值天氣預報、人員培訓、共建共享服務網站等方式,實現對區域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和預警,從而推進我國在氣象領域與相關參與國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民心相通。

  區域合作之外,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增添信心。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數值預報模式——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已開始提供全球範圍內的氣象預報服務,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防災減災提供支持;我國的「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37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應用於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遠洋氣象導航系統,已成功為中國至巴基斯坦、南非等多條航線的船隻提供精準、安全的導航服務,打破了遠洋導航系統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中國氣象局與巴基斯坦氣象部門合作,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提供氣象保障服務,瓜達爾港氣象站即將建設完成……

  回望過去的五年,中國氣象事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昂揚奮進、勇攀高峰;在共同守衛全球人民福祉中敢於擔當、樂於分享,收穫了來自世界的尊重。

  展望未來,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下,中國氣象必將為全球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11月2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舟山大步邁向高鐵時代!全省向著「市市通高鐵」目標再進一步
    舟山大步邁向高鐵時代!金塘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全長16.18公裡。西堠門公鐵兩用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高鐵橋梁,採用主跨1488米分離式鋼箱梁斜拉懸索協作體系橋方案,並且同層布置雙線鐵路及六車道高速公路。
  • 新華社評論員: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創未來
    從俄羅斯到朝鮮,從上合組織峰會到亞信峰會,再到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習近平主席所到之處,無不牽動著世界目光。歷經70年風雲激蕩,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勇毅篤行,定格一個個合作共贏的高光時刻,升騰起革故鼎新的萬千氣象。  歷史的變遷,時空的交錯,總給人以無限感慨。
  • 三亞:「小漁村」邁向世界級濱海旅遊城
    (潮起海之南)三亞:「小漁村」邁向世界級濱海旅遊城中新社三亞4月26日電 題:三亞:「小漁村」邁向世界級濱海旅遊城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火車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從地處「天涯海角」的「小漁村」,發展到擁有中國最密集的高端度假酒店群、全球最大的單體免稅店、中國最重要的南繁育種基地之一、通達世界多地的國際機場、舉辦一批又一批的國際性文化體育賽事活動……三亞的巨大變化和國際化追求,正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最生動的「縮影」。外來賓客如今再也不用擔心無處可棲。
  • 世界氣象日,談古論今說天氣
    今天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我們一起揭開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精準氣象預測,探索未知,創造奇蹟通曉氣象,精準預測,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是人們對大氣科學不斷探索的源動力。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升,在世界範圍排名前列,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高達90%,颱風路徑誤差小於70公裡······因為準確預測,提前預警,中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零傷亡奇蹟——默戎奇蹟。2016年7月17日,湖南省古丈縣默戎鎮發生山洪地質災害,默戎鎮5個小時降水總量達200多萬噸,相當於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榮光與責任
    一年前,2017年5月17日,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這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歷經一年的準備,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開始體現我國在世界氣象業務組織、技術交流等方面的骨幹和牽頭作用,進一步彰顯了我國在世界氣象舞臺上的顯示度、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貢獻。
  • ——中央氣象臺強化船舶氣象導航能力建設
    2019年7月11日,中央氣象臺與交通部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船舶氣象導航系統。自同年10月正式提供服務以來,該系統累計服務船舶近千艘次,籤約航運公司40家,月均服務超70艘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趙偉告訴記者,隨著導航業務鋪展開來,服務需求逐漸上升,尤其是最近兩個月,每月服務量都在百艘以上。
  • 中央氣象臺海洋氣象導航系統:御風越海 走向深藍
    對此,中央氣象臺果斷建議,改變航線至風力小的南緯20度至30度之間,避開西風帶。根據建議,「pioneer號」順利到港。類似的故事還很多。「pioneer號」調整航線的背後,是一款「私人訂製」版導航——中央氣象臺船舶氣象導航系統。
  • 海洋氣象服務全接觸——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工談...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近期我國仍需要重點防範海上大風的危害。海上大風為什麼來勢如此兇猛?它帶來的影響與危害究竟有多大?除了大風天氣以外,還有哪些海洋災害性天氣值得我們關注和防禦呢?在防禦海上災害性天氣的時候,氣象部門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提供了哪些服務?《嘉賓訪談》欄目非常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的兩名高級工程師尹盡勇和劉濤老師,和我們聊聊這些話題。
  • 世界氣象組織:作出氣候承諾與行動刻不容緩
    此次峰會是邁向明年聯合國第二十六次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的重要一步。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努利斯於峰會召開前一日在日內瓦答覆總臺記者詢問時指出,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重點圍繞以下關鍵內容:我們正處於所居住星球的一個轉折點,在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復之際,必須建設更加綠色、更具抵禦能力的環境。
  • 「大千氣象」和「馬克·夏加爾」兩大展覽在中央美院美術館·廊坊...
    來源:中央美院美術館10月10日下午,「大千氣象——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精品展」和「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兩個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拉開帷幕,開幕式在廊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平廣場舉行。
  • 紐約中央車站: 曼哈頓的大門一直在舞臺中央(組圖)
    儘管坐落在鬧市中央,這個龐然大物百年後的今天也沒有成為讓人厭煩的視覺阻礙物,而且依然便捷明亮秩序井然地每天迎接著通勤族來紐約尋夢,讓他們覺得「每天都像是在舞臺中央穿行而過」。  文/圖 葉慧珏  和其他更具現代性更輕巧的公共空間相比,這個地方實在很厚重,厚重到我一度覺得不能用簡單的篇幅把它講清楚。
  • 山西:舉行世界氣象日媒體通報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向峰 孫愛華報導 3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氣象日,山西省氣象局、山西省氣象學會聯合團省委、省科協以及相關社區和學校圍繞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監視天氣,保護生命和財產—— 慶祝世界天氣監視網50周年」,共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慶祝活動
  • 口服液代加工,大江生醫憑實力邁向更大舞臺
    大江生醫掌握世界各地的原料,並以規模經濟的採購模式,從源頭產地的原料整合,到研發萃取出有效成分,再到符合多項國際標準的S級工廠以標準化的製程完成終端產品。大江生醫串聯從頭到尾的流程並整合所有的資源及生產步驟,以更低的成本來設計生產高品質的口服液代加工產品,並以更低的價格提供客戶更多的服務。
  • 中央歌劇院在瑞士日內瓦上演歌劇 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當地時間10月29日至30日,中央歌劇院在瑞士日內瓦羅納河畔的BFM大劇院上演了普契尼世界經典歌劇名篇《圖蘭朵》。本報記者 王立元 攝   巍峨的紫禁城、氣派的皇宮、中國民歌《茉莉花》的優美旋律……當地時間10月29日至30日,中央歌劇院在瑞士日內瓦羅納河畔的BFM大劇院上演了普契尼世界經典歌劇名篇《圖蘭朵》。
  • 特強氣旋風暴「安攀」強勢來襲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馳援」孟加拉
    應孟加拉國氣象部門請求,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連夜為該國提供專項氣象服務。北印度洋熱帶氣旋與颱風類似,它常活躍於阿拉伯海東部和孟加拉灣中部及北部海域。這片海域年均有5.1個熱帶氣旋生成,多發生在4月至6月、9月至次年1月。其中,5月和11月是熱帶氣旋最為活躍的兩個時段。
  • 中央氣象臺:雲貴等氣象乾旱區旱情將持續或發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劉羊暘)記者22日從中央氣象臺獲悉,23日至24日,廣西大部、貴州大部將有小雨或陣雨;但未來三天,雲南、貴州西部、川西高原南部、廣西西北部等旱區仍無有效降水,雲南、貴州、川西高原南部、廣西西北部等氣象乾旱區旱情將持續或發展。    為此,中央氣象臺22日18時繼續發布乾旱黃色預警。
  • 超強颱風來襲 中央氣象臺與港澳氣象部門再次「會診」
    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崔國輝 簡菊芳報導 9月15日15時,在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超強颱風級)步步逼近華南沿海之時,繼13日舉行歷史首次三地聯合視頻會商之後,中央氣象臺與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再次就
  • 剛剛,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舉行聯合會商!聚焦7號颱風
    8月18日20時55分,從中央氣象臺會商大廳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廣東省氣象臺、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的技術人員正在做會商前的最後調試!此刻,相隔千裡,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近海強度、路徑等變化,牽動人心!
  • 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
    原標題: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焦瑩)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較2015年同期偏多5天。
  •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鄒曉東調研氣象工作 推動高質量發展
    12月22日,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鄒曉東一行赴中國氣象局調研。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會見鄒曉東一行,雙方圍繞進一步加強統戰工作,發揮黨外高級專家和知識分子作用等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