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興的面,徐長興的鴨,德園裡的包子真好呷。這首順口溜道出了對三個門店的稱讚,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德園包點茶館始建於光緒年間,初為一唐姓業主在八角亭附近開的一家夫妻店,取《左傳》中「有德則了,樂則能久」之意,名「德園」。
民國初年,幾位失業官廚集資入夥,盤下幾經易主的德園,遷址與黃興南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招來食客,做出的包子有「出籠熱噴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鮮嫩」的贊語,從此德園包子名聲鵲起。
1938年「文夕大火」後原班部分廚師重新集資,再度建店,繼續經營飯菜包點,創下「玫瑰白糖,冬菇鮮肉,白糖鹽菜,水晶白糖,麻蓉,金鉤鮮肉(金鉤是指小蝦),瑤柱鮮肉,叉燒」等八大名包,堪與天津狗不理包子媲美。
早點就是早點,一般賣到上午十點,中午就是飯菜,六幾年,我也有十四五歲,有一天,天沒亮,我就到德園排隊買包子去了,我剛到黃興南路,很遠就看到德園已是燈火通明,茶廳座無虛席,人聲鼎沸。
來呷早茶的人,一是聊天的,老人居多,一是來談生意的、談業務的,聊天的坐的時間長,談業務的時間短些。
買包子的已經排起了長龍,那時裝包子還沒有塑膠袋,還是用幹荷葉包裹,荷葉是一味中藥,可以減肥,包子拿回去一打開,還留有荷葉的清香。
長沙人呷包子喜歡兩咂摞起來呷,一咂糖包子,一砸肉包子,都咬去包子底部的麵粉皮,然後底部對底部摞起來,之後還要在包子上面拍幾下,這樣肉包子的鮮湯和糖包子的糖液不會流出來,而且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呷起來既有甜味,又有鹹味,味道更足,菜包子講究選料上乘,鮮嫩滑爽,糖包子用土白糖或棉白糖加肥肉,這樣做出來的餡才落口消融,唇齒留香。
現在有的做糖包子圖了撇,就用白砂糖拌一點白芝麻或者黑芝麻,包子熟了,白砂糖還是一粒粒的,嚼起來沙沙的響,沒有油水,焦巴利幹的。
做鹽菜包子,鹽菜老的、嫩的一把剁,呷起來吐渣吐不贏,冇辦法只好把點麵皮呷完算噠,這樣的包子呷了一次不想呷第二次。
德園那時還做千層糕,發稿,蝴蝶卷(馬蹄卷)、銀絲卷,春天還炸春卷。現在幾乎看不到千層糕噠,一層肥肉麵粉皮,一層肥肉玫瑰白糖,疊好幾層,煮熟之後面上還有紅色香光條(用柚子皮做的)切成菱形一塊一塊的,既好看,特好呷。
包點的品種和質量是一店之根本,其他也不可忽視,如店堂的寬敞明亮,地面的乾淨,桌椅的整潔,營業員的笑臉相迎、熱情周到,讓顧客有一種舒適,賓至如歸的感覺,這些德園都做到了。
大家也可以看看我寫的其他文章,還挺有意思,像這個「簡史」系列,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
老長沙丨南二環、樹木嶺旁邊的雅塘村發展簡史,這是138路起點站
老長沙丨長沙新老(東站)火車站發展簡史,老火車曾有過舞廳?
老長沙丨袁家嶺發展簡史,12中、燕山街、五裡牌……以前原來這樣
老長沙丨塑料普通話發展史,感覺塑料普通話都快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