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2020-12-15 中國西藏網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

  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有編織草繩、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麻繩等,種類繁多,形式千奇百樣。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

  綰、結、穿、纏、繞、編、抽……於雲飛告訴記者,傳統科爾沁繩結技藝技術性很高。

  「從我們這一代起,繩結技藝就很少人願意學,可我從小就喜歡,不是因為姥姥和媽媽是繩藝傳承人,而是我從骨子裡想學。」於雲飛說。

  近幾年,科爾沁繩結技藝讓非遺「食」得「人間煙火」。繩結技藝傳承人把傳統工藝帶到鄉村,讓傳統手工藝也成為扶貧的一股力量。

  「我們組織村裡的婦女進行培訓,有手藝就有了生存技能。」於雲飛說,目前大多數村民及貧困戶通過培訓已經能夠編織出合格的繩結產品,成了名副其實的「巧娘」。

  殘疾貧困戶王雪華就實現了坐在家中增收的願望。她告訴記者:「學習這門技藝讓我更了解繩結文化,並且愛上它。現在將它傳承下去同樣是我手中的責任。」

  2010年起,於雲飛致力於開展手工編織技能培訓,增加手編人才,形成規模化生產;並結合現代元素創新開發民族手工編織品,用於旅遊商品市場。

  如今,科爾沁繩結髮展為繩結手鍊、手鐲、耳墜、頭飾、髮夾等服飾配件,備受遊客喜愛。10年間,於雲飛每年都要向千餘人傳授繩結技藝。

  隨著各地非遺保護工程推進,科爾沁繩結技藝非遺傳承人有更多機會接受指導和培訓。一些傑出的民間藝人有機會參與學術會議,也可按照現代學術規範發表論文。

  在於雲飛看來,創新是為了更好地留住。「把傳統技藝轉換成現代市場需求的商品,開發符合現代人審美和需求的商品也是對非遺文化的一種保護。」

  通遼市文旅廣電局表示,將繼續組織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擴大傳承。(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百花洲的手藝人,讓傳統工藝助力鄉村——非遺也食「人間煙火」
    濟南百花洲街的東北方向有條小河,名叫「芙蓉溪」,文化和旅遊部掛牌的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在小河的北側。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並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像她一樣的手藝人,讓非遺也食「人間煙火」,而不再是一道遙遠的符號。
  • 非遺文化丨蒙古族銀器
    非遺文化丨蒙古族銀器   銀器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銀碗、銀壺、酒器、頭飾、馬具鞍花等,和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緊密關聯。蒙古族銀器圖案布局合理,樣式大方淳樸,色彩紋樣古雅,技藝精巧細緻,體現了蒙古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責任編輯: 滕玲玲] 掃描左側二維碼下載草原客戶端,關注更多內蒙古更全、更新的新聞資訊。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舌尖上的非遺」——蒙古族美食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月12日,文體旅遊廣電局組織融媒體中心、非遺中心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來到我旗白彥花鎮塔汗其嘎查,親身體驗了蒙古族烤全羊、蒙餐(血腸、養肝、羊肚)、冰煮羊、奶食等製作全過程。
  • 非遺扶貧的山西實踐
    近年來,山西文化和旅遊部門把「非遺助力精準扶貧」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和非遺保護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非遺保護形成新的氣象和格局,非遺傳承實踐日趨活躍,非遺扶貧為脫貧攻堅開闢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成為扶貧領域的新亮點。
  • 畫團扇編繩結,外國記者體驗中國非遺文化
    畫臉譜、做團扇、做彩塑……9月3日,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新聞中心,非遺文化體驗互動區成為工作區外最熱鬧的區域,中外記者們在工作之餘,也紛紛前來體驗中國非遺文化,學習製作手工藝品。「剛剛我繩結鬆緊度沒掌握好,老師又讓我解開重新編,原來這裡面真的有很多技巧。」正在體驗繩結的一名非洲記者說,峰會期間設置的非遺文化體驗區,為外國人打開了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文化是一切合作的基礎,希望中非人民能互相了解對方的文化。」她說。來源:千龍網北京日報——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喀爾喀蒙古族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喀爾喀蒙古族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 指尖上的南京非遺:非遺傳承人湯虹用絲繩串古今繩結連中外
    龍虎網訊(記者 張玲 實習生 袁健)輕綰、慢結、穿復繞,初為紅繩後千結......在南京市名俗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裡,繩結藝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湯虹指銜紅繩,流暢地綰、結、穿、繞,倏忽間一根紅繩便成了一個造型典雅的中國結。據了解,繩結藝術源於我國古老的結繩記事。
  • 蒙古族的古老技藝——骨雕
    蒙古民族崇尚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牲畜是他們賴以生存之本,衣、食、住、行都與牲畜相依相伴,「衣其皮,食其肉,飲其奶,雕其骨」,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勤勞、淳樸、智慧的蒙古民族以五畜骨角創作的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刻作品,展示了蒙古族古老的骨雕文化。
  • 非遺扶貧 普洱說可以的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是國家「非遺 扶貧」的一種新型扶貧模式,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是文化和旅遊扶貧的重要舉措,普洱市正在大力推廣。普洱市思茅區,有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叫仕美娘飯店,提供就業崗位7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個。
  • 國家大力推進「非遺 扶貧」 ,做休閒農業也應重視非遺農耕文化
    文化和旅遊部日前連續出臺文件,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並選取確定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等10個第一批「非遺 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四是支持貧困地區探索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以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為重點,確定一批「非遺 扶貧」重點支持地區。五是搭建貧困地區傳統工藝產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
  • 祖傳技藝濟南非遺潮牌競相出 GAI
    來到百花洲「芙蓉溪」河畔,由文化和旅遊部支持設立的首個掛牌的城市傳統工藝工作站坐落於此。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讓非遺走進「人間煙火」從而落地生根,可觀可感並傳承發揚。
  • 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非遺文化接地氣
    全市將圍繞「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等主題,開展傳承人面對面、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統製作技藝展示和體驗等線下活動,以及非遺知識講座等線上活動,搭建傳統文化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在中國,米粉製作技藝有2000多年的歷史,米粉更是廣西傳統的、最受歡迎的風味美食之一。廣西各地的米粉各有特色和風格,並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廣西米粉文化。
  • 非遺|鼻煙壺傳承人那仁達來 弘揚蒙古族禮儀文化
    在內蒙古首屆文化創意旅遊商品大賽的鄂爾多斯市展廳,鼻煙壺製作者、自治區級蒙古族鼻煙壺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那仁達來為一波波圍觀的遊客們耐心的介紹著鼻煙壺歷史和民俗。這些鼻煙壺,小巧玲瓏,精緻美觀,有著不同的顏色和圖案,成為展廳上的一道亮點。
  • 非遺繩結藝術,傳女不傳男?NO,不分男女,只看手藝
    繩結藝術可追溯至遠古結繩記事的歷史,數千年來由實用演變成裝飾手藝。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古老的傳統藝術,編繩也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繩」字與「神」諧音,根據《風俗通義》的記載,繩就是先民崇拜的圖騰,天神女媧「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結」字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感情的字眼。
  • 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培訓班開班
    9日記者獲悉,在省文旅廳的委託下,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學院於近日在臨洮縣舉辦了「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班」,全省35名雕刻技藝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匯聚一堂集中「充電」。本次培訓班的舉辦,旨在進一步推動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全面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促進非遺產品在網絡時代的銷售。
  • 蒙古族"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好日子
    說起蒙古族「王府刺繡」產業,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的蒙古族「繡娘」劉玉清滿臉笑容。  繡花銀針上下飛舞,民族產業助力扶貧。「王府刺繡」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精緻,色彩亮麗,頗具民族風情。科爾沁右翼中旗利用這一優勢,培訓當地婦女刺繡技藝,通過製作銷售非遺手工藝製品助力扶貧。
  • 品嘗「非遺」美食 體驗「非遺」技藝——「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
    10月24日-25日,活動主辦方推出廣府「非遺」美食專場,老西關瀨粉(水菱角)、成珠樓小鳳餅(雞仔餅)、吳財記雲吞麵、文記壹心雞、彩姐波羅粽、泮溪酒家象形點心、贊記廣府禮餅等7個「非遺」美食項目一一亮相交流會,活動期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演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並指導市民、遊客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據統計,本次「非遺」美食專場吸引逾10000人次到場參觀和體驗。
  •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2020-06-15 10:18:19 作為見證中國白酒文化起源和展示優秀文化遺產的窗口,汾酒同樣承擔著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責任。  6000年前的山西杏花村,誕生了「中國第一縷清香」。  這裡出土的「小口尖底甕」,被考古界、釀酒界認為是「最早的釀酒發酵容器」。它的出現,證實了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可上溯至仰韶時期,是杏花村的先人們集土地之香氣,採山水之靈性,創造出了清香汾酒。
  • 遊莫尼山非遺小鎮 尋非遺文化魅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非遺文化連接歷史與未來,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自信,擦亮文化瑰寶,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蒙古族皮雕皮畫、翁牛特蒙古族服飾、託克託麵塑……一件件非遺產品,既是歷史生活的一個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讓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要保護好非遺文化,更應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
  • 非遺與旅遊能否融合?10個案例告訴你!城鎮文化IP
    這裡有徽劇、綠茶製作技藝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甲路紙傘製作技藝等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永定土樓建築是世界文化遺產外,永定還擁有客家土樓營造技藝、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永定萬應茶製作工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3個,永定客家山歌、永定土樓楹聯省級非遺項目2個以及永定客家家訓文化等市級非遺項目38個,是客家耕讀傳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區,也是客家人生活的體驗地。2 積極開展非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