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我們騎行紅軍長徵路一行4人歷經風雨和路途無以言狀的坎坷,終於騎行至遵義市。遵義,因其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們決定在此抽出一天時間進行深度參觀和遊覽。
2019年5月13日手機拍攝的遵義會議會址
求真求實是我們此次騎行紅軍長徵路的宗旨,為了全面了解遵義會議的時代背景,我們又抽出一天時間騎行婁山關,在雨中騎行一百餘公裡的山路讓我們吃夠了苦頭。
13日,我們一行4人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遵義會議會址原為黔軍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修建於30年代初。我們到達會址時,當天下著小雨,多少有些寒冷,但是因為參觀這一重大歷史會址的激情讓我們熱情有加,完全沒有了寒意。
2019年5月13日筆者在遵義會議會址之一
2019年5月13日筆者在遵義會議會址之二
其實,在此之前,對於遵義會議,我也是一知半解,而正是經過這次騎行長徵路,特別是對遵義會議會址的深度參觀,才對這次事關中國革命成敗,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有了更進一一步的理解。在此,就我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後,我對遵義會議的了解進行以下回顧和描述,也幫助對此遵義會議不了解除的朋友釐清一下遵義會議為什麼偉大?為什麼如此重要?為什麼要召開遵義會議等問題。
2019年5月13日筆者在遵義會議會址之三
2019年5月13日筆者在遵義會議會址之四
1935年1月7日,紅軍第一次攻佔遵義,至15日召開遵義會議前,紅軍為甩開國民黨的追剿,曾經三佔遵義,二戰婁山關。而著名的遵義會議就是以是否攻佔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而展開。
板橋鎮位於貴州遵義市匯川區北部,緊偎婁山山脈主峰。它北接桐梓,西鄰遵義縣沙灣鎮,南離貴陽200公裡,離重慶也不過200公裡,是北上入川的主要通道。
紅軍攻佔遵義後,為實現北上四川和紅四方面軍匯師,赤化全川的的戰略目標,紅一方面軍一軍團長林虎、政委聶榮臻提出攻打遵義市以北的板橋鎮。但是,國民黨因為屢屢吃虧,蔣介石親自坐鎮重慶指揮,並調集四川、貴州重兵在北上四川的必經之路---板橋鎮布下口袋,就等紅軍鑽進去,妄圖一口吃掉中央紅軍。
筆者2019年5月13日用手機拍攝的遵義偉大的轉折
筆者用手機拍攝的1964年11月毛主席為遵義會議會址題字
對此危局,不但紅軍的高級將領沒有看到,就是當時紅軍的主要領導人也沒有看到。但是,毛澤東高瞻遠矚看到了,他在分析了敵我態勢,斷定蔣介石也不傻,已經摸清了紅軍北上入川的意圖,於是在板橋鎮布下口袋。
當時,中央政治局對是否攻打板橋鎮也拿不定主意,於是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但是,仍然決定不了是否攻打板橋鎮,最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進行舉手投票表決。表決結果是,除毛澤東外,其他人都同意攻打板橋鎮。
筆者用手機拍攝的遵義會議作出的四項決定
筆者用手機拍攝的當年中央紅軍苟壩會議決議
至此,毛澤東仍然堅持不能攻打板橋鎮。但是,當時紅軍最高指揮機構「三人」之一的博古對毛澤東說「按照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少數服從多數」,毛澤東負氣離開了會場。
紅軍其他高級將領的理由是,長徵以來,紅軍總是吃虧,士氣低沉,有必須有一場大的戰鬥和勝利以提升士氣,解決給養等問題。而且像遵義這麼大的城市都可以攻佔,一個小小的板橋鎮莫非比遵義市還難打嗎?
毛澤東的理由是,國民黨部隊一敗再敗,已經摸清了紅軍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意圖,肯定會在北上的途中布置重兵,吃掉紅軍。而遵義北邊的板橋鎮就是國民黨蔣介石選定的這樣的一個位置。
夜深了,第二天早晨就要發起攻打板橋鎮的戰鬥,毛澤東無法入眠,他覺得不能眼看著紅軍鑽進敵人布置好的埋伏圈,覺得有必要再與中央紅軍「三人團」的主要人進行交流,勸說取消攻打的軍事行動,避免因盲目行動造成紅軍隊伍的損失。於是提了馬燈前往周恩來住處,向「三人團」主要負責人周恩來陳述不能攻打板橋鎮的理由。事實上,周恩來也沒有入睡,正在思考第二天的戰事。
這樣二人又對攻打板橋鎮的軍事行動進行了慎密的交流,此時,朱德總司令正巧也拿到一份重要的軍事情報找周恩來商議。這樣,三個偉人重新審視了敵對雙方軍事態勢,決定放棄和張國燾和紅四方面軍會合的這一長徵初始目標,回貴州攻打戰鬥力薄弱的黔軍。這是長徵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
筆者手機拍攝的遵義會議的意義
放棄攻打板橋鎮,西渡赤水,避敵鋒芒,避實擊虛。自此,拉開了毛澤東自稱為神來之筆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最後,事實也證明,蔣介石為阻止中央紅軍北上與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會合,在遵義板橋鎮布下口袋,僅留吳奇偉的一個師的「雙槍兵」(一手攜步槍、一手拿煙槍)做誘餌,但是,在板橋鎮幾十公裡內,國民黨卻有著川軍、黔軍等大量的兵力布置,只要紅軍攻打板橋鎮,那麼四周的敵軍就會迅速壓過來圍剿紅軍,紅軍將再一次面臨生死抉擇。
這就是遵義會議最重要、最本質的一幕。
筆者用手機拍攝的遵義會議會址簡介
我歷來認為騎行的過程就是求證的過程,而求證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弄清許多歷史問題的來龍去脈就是收穫。當然,這裡還有紅軍攻佔婁山關後,毛澤東的著名詩篇《憶秦娥·婁山關》,默讀偉人的詩篇,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當年千鈞一髮的艱險和滿懷勝利喜悅的心情!
筆者手機拍攝當年紅軍使用武器之一
筆者手機拍攝當年紅軍使用武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