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阿爾卑斯式攀登?

2020-12-11 想像尼泊爾

文章來源:Angela Benavides

編譯:想像尼泊爾

阿式攀登出色展示:Czechs Marek Hole

阿式攀登出色展示:Czechs Marek Holeek和Zdeněk Hák在迦舒布魯姆I峰開闢Satisfaction路線。圖片by Marek Holeek

近年來,喜馬拉雅山探險隊感到被迫向向公眾和潛在贊助商公正他們的目的。通常情況下,他們會採取一些流行的元素--慈善、氣候變化--來裝飾自己的項目,要麼是增加一些難度,或者是打破記錄,讓自己在每年5月20號左右在珠峰希拉蕊臺階前排隊登頂人群中脫穎而出。

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一個詞已經成為一種提高探險隊聲望的魔力之聲:阿爾卑斯式攀登。

阿爾卑斯式攀登意味著更高的風險,更優雅和純粹。但很少提出的明顯問題是:究竟什麼是阿爾卑斯式攀登?答案絕非簡單。

金冰鎬變獎褒獎的優秀阿式攀登。以上為2018年獲獎者Kenro Nakajima在喀喇崑崙山脈Sispare東北壁領攀新路線。圖片by Kazuya Hiraide

阿式風格

根據定義,這項技術包括高山攀登,就像在阿爾卑斯山區那樣。這意味著在大本營以上不適用輔助氧氣、固定路繩或背夫。對於優秀的登山者來說,在6000米以上都是可能的,但是隨著海拔的增加,難度和危險程度也會隨之增加。

一些登山者進一步嚴格了阿式攀登的要求,聲稱真正的登山員不應該使用別人固定的路繩,也不應該重複其他登山隊的路線。有時,條件還會更為苛刻。

追根溯源

有人說,海拔8000米的阿式攀登始於1975年梅森納爾(Messner)和哈貝勒(Habeler)攀登的迦舒布魯姆I峰。在此之前,傳統智慧認為「圍城戰術」是唯一的方法。

但對大山峰的輕量級探險實際上要古老得多。Mummery於1895年就嘗試了南迦帕爾巴特峰的Diamir山壁!20世紀30年代,Shipton和Tillman僅藉助三名夏爾巴就登頂了Nanda Devi。在這兩種情況下,「阿式攀登」這個詞甚至還未出現!

經典影像:Christophe Profit1990年在一個兩人隊伍中嘗試洛子峰南壁。登山搭檔Pierre Béghin拍攝了這張照片

在Andy Fanshawe和Stephen Venables合力完成的裡程碑式著作《喜馬拉雅高山風格》(Himalaya Alpine Style)中列出了這種攀登的一系列定義和細微差別。對於 Venables來說,最理想的攀登方式是1982年Alex MacIntyre、Roger Baxter-Jones和Doug Scott對希夏邦馬峰西南壁的攀登。他們第一次衝頂就成功了,而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的探索或是部分攀爬,所有的裝備、食物和露營物資都扛在後背。他們花了三天時間到達山頂,一天後又回到了大本營。正如 MacIntyre所言,「山壁是雄心所在,阿式風格成為了痴迷。」

阿式攀登要求-檢查清單

在我們這個世紀,部分人放寬了標準,而另一些人卻進一步嚴格該標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阿式攀登大師Mick Fowler宣稱,登山是「以自給自足的方式進行的,要自己攜帶所有的食物、露營設備和登山裝備,所到之處,不留任何痕跡。」對他來說,這是唯一的登山方式。

Mick Fowler自行攜帶所有的露營裝備。圖片by Mick Fowler

Explorers Web諮詢了一些登山運動員,他們表示無論山峰有多高,達到阿式攀登都需要滿足以下標準:

人數不超過2、3人的小組山壁上不留下螺栓或裝備沒有臨時固定路線(即使在最困難的路段)之前沒有在山壁上露營過或搬運和貯藏物資。你需要的一切,你都得扛在背上沒有對該路線的適應性訓練。如果你想進行適應性訓練,那就去其它地方,這樣你對所選路線的絕對是首次體驗以你自己的方式下撤,不使用任何其它來源的固定路繩、軌道、營地等聽起來過於苛刻嗎?可能會更嚴格。一些美國登山者指出,最純粹的阿爾卑斯式風格是所謂的「夜裸風格」(night -naked style),這種風格要求你一氣呵成地爬完全程,所以做飯或睡覺都是不必要的,因為無論如何你也不會停下來過夜。你可以在口袋裡放幾塊糖、一些水、一條randonee路繩(30m, 7mm),儘量最少的攀登裝備,當然,不能攜帶任何的露營裝備。這種風格的一個顯著例子是1990年代Wojciech Kurtyka、Erhard Loretan和Jean Troillet的組成的探險隊,他們在卓奧友峰西南壁和希夏邦馬峰南壁開闢了新的路線。

然而,如果這成為常態,整個登山季就不會有什麼探險報導了,取而代之的大部分都是壞消息。

在這場爭論中,根本的問題是,這些風格標準究竟應該是一種獎勵,還是唯一的出路。這究竟是是走向阿式攀登還是歸家?喜馬拉雅山應該成為少數追求純粹的超級英雄的私人遊樂場嗎?

理想與現實

Venables說,有時候,固定的路繩是有用的(就像對他和他的合著者Melungtse一樣),是不可避免的,或者僅僅是登頂的最佳方式。「阿爾卑斯式攀登與其說是一套規則,不如說是一種理想。」他承認道。

英國登山員Stephen Venables。圖片來源stephenvenables.org

最後一個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如何做事,而在於我們如何說自己在做。如果你聲稱是阿爾卑斯式風格,那麼準備好滿足阿式標準或面臨爭論和質疑。或者至少,確保你能用阿爾卑斯式風格清楚地解釋你所理解的東西,當然,這也會受到爭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阿爾卑斯式攀登以及阿式攀登的精神
    什麼是阿爾卑斯式的攀登?    世界上所有的攀登形式都源自於阿爾卑斯式攀登,舉凡健行、攀巖、冰攀、冬攀、混合攀登(冰巖混合地形),甚至是滑降(雪)都是起源於十八世紀的阿爾卑斯式攀登。阿爾卑斯登山家必須將食物儘量的精簡,裝備也儘量的輕量化,把不必要的裝備通通捨棄不帶,只帶必要的裝備。輕量化的同時也就是表示,他們吃的、喝的、燃料、裝備都沒有多餘的量,所以他們不能出錯!一旦出錯就沒有挽回的餘地。阿爾卑斯登山家所選擇的裝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該攜帶什麼裝備也是高度的藝術,這全憑登山的的經驗。
  • 勃朗峰上16小時 體驗阿爾卑斯式攀登(一)
    然而2005年8月23日,在連續攀登了16小時,眼望頂峰時,我和兩位夥伴卻決定放棄,進而向高山警隊求援。次日,當局公告後  續一周不適合攀登勃朗峰。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攀登,也不是那麼光彩,因為我們最終求援了。然而不登頂的結果,留給我們的體會和思考卻斷然比如果登頂帶來的喜悅多很多。
  • 阿爾卑斯式登山和喜馬拉雅式登山
    登山按照攀登的風格和方式來區分,可以分為兩類:阿爾卑斯式(Alpine Style)和喜馬拉雅式(Expedition Style),兩種方式並無優劣之分,攀登者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能登頂並安全並享受登山帶來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
  • 霞慕尼阿式攀登進階之旅
    (霞慕尼我們來了)阿式攀登是每一個登山者追求的最純粹攀登方式,國內早期阿式攀登培訓也源自法國技術,中登協和奧索卡十多年前聯合引進的法國登山培訓系統
  • 阿式攀登,你在哪一級?
    在阿爾卑斯登山,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就是阿爾卑斯難度評級體系。藉助這一難度評級,可以對線路的綜合難度和個人攀登的綜合能力有初步的評估,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線路。現在所實行的阿爾卑斯評級體系源於法國,廣泛用於阿爾卑斯地區,同時也被應用於世界各地的阿式攀登線路的難度評級。
  • 雪山、海子、森林、溫泉--穿越雅拉神山,嘗試阿爾卑斯式攀登
    從西面看雅拉如同燃燒的大火,在北方看如同嫻熟的八美女子,1999年日本山岸和男探險隊嘗試攀登但未果,2002年兩英國登山者攀登未登頂,2003年11月韓國大學生登山隊攀登也未登頂。屬於處女峰。   雅拉雪山雪線下是浩瀚稀有的紅杉木原始森林,山腰有各具特色的雅拉友措(又叫玉石海,俗稱小海子,海拔3800米)埡拉措和鎮朗措(又名姐妹湖,俗稱大海子,海拔4200米)。
  • 什麼是「阿式登山」
    小編很好學,看到一個不懂的名詞「阿式登山」,就特別想學習一下,然後和大家分享!作者:陳睿 「阿爾卑斯式攀登是最能代表登山運動精髓的形式。」 什麼是阿爾卑斯式的攀登?      世界上所有的攀登形式都源自於阿爾卑斯式攀登,舉凡健行、攀巖、冰攀、冬攀、混合攀登(冰巖混合地形),甚至是滑降(雪)都是起源於十八世紀的阿爾卑斯式攀登。
  • CMDI 中法攀登交流探險活動圓滿結束
    11月中,一支由奧索卡贊助的由CMDI(中國登山高級人才培訓班)教練及學員所組成的攀登團隊與法國高山集團在國內聯合進行一項名為 「2012中法攀登交流行動」的攀登活動。包括攝影師在內的19名中法攀登者在中國四川省境內的四姑娘山脈會合,前往不同的目標山峰在混合編組後以「阿爾卑斯」方式進行攀登,共同經歷了三周的野外攀登生活。
  • 奮進的中國攀登者:周鵬、古古完攀馬特洪峰馬北壁
    中國阿式攀登者周鵬、古古(古奇志),於2017年9-10月之間前往歐洲嘗試攀登三大北壁。隊伍於9月初抵達沙木尼,並在當地進行了必要的訓練和適應,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攀登周期。 詳細攀登報告,我們將耐心等待隊伍在整個攀登周期結束之後細細道來。
  • 勃朗峰上16小時 體驗阿爾卑斯式攀登(四)
    我大聲地說明通常的攀登路線,是沿左邊靠山脊的地方直接上去並翻過這個坡。在斜坡起步的地方發現了明顯的路線痕跡。大概這裡的風一直都很大,積雪沒有淹沒部分路線。但是一會兒痕跡消失了,毛毛選擇向右上方的路線攀了一陣子,我再次提醒道應該從左邊的山脊向上,當然山脊旁邊不遠就是義大利一側的深淵。毛毛將信將疑地往左橫切到山脊附近,攀登了幾十米,又停了下來。上方路線的冰面狀況很差,他很肯定地說「很危險,不能上!」
  • 國內登山者劉勇東壁登頂阿爾卑斯山脈主峰勃朗峰[圖]
    三人在勃朗峰頂峰的合影  義大利當地時間7月10日下午1點國內知名阿爾卑斯式登山者劉勇和來自意達利的43歲登山者MICHELE ROSSI及LUCA RADICE成功從東壁線路登頂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  三人是在7月10日夜裡零點30分一起從FOURCHE出發的,他們選擇了MONT BLANC最陡峭的東壁the Gussfeldt couloir and the Brenva Spur (Est face of Mt.Blanc)線路攀登,這條近900米的線路是一面冰和雪的大牆,由於雪況不太好,三人使用兩條繩索,在未設定一個固定保護點的情況下,通過接組保護攀登的方式,用1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完成了複雜的線路
  • 假期流行好去處,歐洲最著名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別著急,大陳這就帶著大家一起去走進歐洲最著名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這裡曾經被數部電影作品作為取景拍攝點,《海蒂和爺爺》就是其中一部。可見阿爾卑斯山脈的景色非同一般——這裡平均海拔有三千米左右,可謂不是一般高啊,要知道,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是在四千米左右。
  • 全球變暖加劇了馬特洪峰的冰雪融化,官方是否應該禁止攀登?
    Mayoraz說,他年輕的時候就在做登山嚮導,他注意到了阿爾卑斯山脈的變化。山脈的北面以前都是被冰雪所覆蓋,這意味著攀登者面對的是堅硬的、冰雪覆蓋的路段。但現在其中大部分都已經融化,這意味著現在大多數北面都是純粹的不太穩定的巖石。 在冬季,積雪填補了阿爾卑斯山上層鬆散不穩定巖石之間的空隙。
  • 念青唐古拉山群,中國的阿爾卑斯,為何至今都未曾被攀登過幾座?
    念青唐古拉山群,中國的阿爾卑斯,為何至今都未曾被攀登過幾座?這裡也有很多魅力十足的雪峰,被山峰和河谷包圍的風景像畫一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讓人聯想到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中村保先生把這裡稱為「青藏高原的阿爾卑斯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沒有登過6000米以上的山的驚險金字塔形的山高聳入雲。
  • 隨筆:走進阿爾卑斯「最美雪山」
    原標題:隨筆:走進阿爾卑斯「最美雪山」  新華網日內瓦9月25日電(記者張淼)在歐洲人的文化記憶裡,提起阿爾卑斯山,總也繞不開位於瑞士西南邊陲小鎮採爾馬特的馬特宏峰。   從廣告代言量及曝光率看,馬特宏峰絕對是阿爾卑斯群峰中的「頭號巨星」,這座白雪皚皚的三角錐形雪山出現在瑞士三角牌巧克力、卡達原子筆、好萊塢派拉蒙電影公司等諸多知名公司商標或產品設計之中。   單看「個頭」,海拔4478米的馬特宏峰絕不算太高,在有128座山峰超過海拔4000米的阿爾卑斯群山中排名不在前列。
  • 當今頂尖的登山家都在攀登什麼山峰?
    山形獨特而美麗的馬特洪峰挑戰北壁——時間來到20世紀20年代,阿爾卑斯山脈的各種山峰都已經被登頂,於是有人提出了新的挑戰,從馬特洪峰的北壁登上這座山峰於是,各種高大山壁的攀登記錄被另一種攀登方式一次次刷新:單人無保護攀登。
  • 2013春季珠峰攀登開啟:最強搭檔欲開闢新路線
    JoNathan Griffith組成一支攀登團隊,在被商業團隊充斥的珠峰南坡尋找他們新的「刺激之路」。Ueli Steck,1976年出生,阿式攀登的忠誠執行者,並在阿爾卑斯、阿拉斯加和巴塔哥尼亞地區完成了為數眾多的阿式攀登。完全不使用繩子保護的徒手攀登和極端困難的混合路線是他的最愛。
  • 勃朗峰16小時, 體驗阿爾卑斯(毛毛、範範、咖啡勺子)[組圖]
    然而2005年8月23日,在連續攀登了16小時,眼望頂峰時,我和兩位夥伴卻決定放棄,進而向高山警隊求援。次日,當局公告後續一周不適合攀登勃朗峰。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攀登,也不是那麼光彩,因為我們最終求援了。然而不登頂的結果,留給我們的體會和思考卻斷然比如果登頂帶來的喜悅多很多。
  • 阿爾卑斯,為什麼名氣這麼大?
    無不被其大名吸引甚至可與8000米級雪峰林立的喜馬拉雅山脈相提並論最高峰僅4000多米的阿爾卑斯憑何脫穎而出?」北壁天氣條件更加惡劣加之山體本身的特質導致攀登難度極大(大喬拉斯的北壁,呈屏風狀,綠線為一條攀登路線,攝影師@Jonathan Griffith)▼
  • 假日很流行,歐洲是著名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這個被人們稱為「大自然的宮殿」,「真正的地貌陳列館」的山脈的魅力是什麼?別擔心,大陳這會帶你去歐洲最著名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他曾被多部電影作品用作拍攝點,《海蒂和爺爺》就是其中之一。可以看出阿爾卑斯山脈的景色非同尋常——這裡的平均海拔是3000米左右,一般不高,你應該知道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平均高度是40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