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被美國國家地理譽為「世界建築奇蹟」的世茂深坑洲際酒店正式開業。這家世界獨一無二的"深坑酒店"是由一個廢棄多年的採礦坑改建而成。
採礦過後,總會留下一片片的斷壁殘垣,這些廢棄的礦坑,如今又變成了什麼樣呢?
上海世茂深坑洲際酒店歷時12年,完全依附深坑崖壁而建,下探地表88米,被美國國家地理譽為「世界建築奇蹟」。它坐落於上海佘山風景區腳下,建造於曾經的採礦坑中,坑內懸崖峭壁上綠植叢生,並有瀑布從峭壁上流入水面。
該酒店之前是一個廢棄多年的採礦坑。其所在的飛馬坑地質不穩定,加上由於大量人工開採的痕跡,沒有一處是平整的;礦坑本來已經是個天然的蓄水池,偏偏還三面環河,抗洪抗積水也成問題。
經過改建後,搖身一變成為了上海又一新景。並且在改建時保留了原有的採石棧道和鴿子洞等遺蹟。採石棧道立於建築樓體左側的原始崖壁之上,棧道呈Z字形,沿坑頂向坑內建造,令入住其中的客人仿佛深入礦洞開啟探險奇遇。
在茂名市區西北角,曾有個最深超過百米的廢棄油頁巖大礦坑,巖渣垃圾和隨處堆放,伴生礦無序開發,洗礦髒水橫流,讓周邊老百姓飲水困難,富含高嶺土的山坡上寸草不生,不少當地人痛心地稱它為「城市的傷疤」。
2013年,茂名決定叫停露天礦礦區範圍內一切挖掘、採礦活動,將油頁巖礦坑打造成生態公園。通過引入高州水庫等活水稀釋,使礦湖酸性水質的「死水」適用於灌溉。
如今,廢棄礦坑修復而成的湖,名為「好心湖」,宛如一方「翡翠」,湖水近處清澈,由近而遠,由碧綠轉墨綠。目前礦區已種樹復綠約8000多畝,種植林木約40萬株,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於2017年被評為國家礦山公園。
佛頂宮位於牛首山頂西峰與東峰之間、廢棄的礦坑之中。從1937年到1958年期間,牛首山西峰的山體受到了兩次破壞性的鐵礦開採,形成了一個60多米深的礦坑,牛首山上只留下了東峰。
佛頂宮是國內首個建在廢棄礦坑內的大型公共建築項目。佛頂宮動工前,工作人員花了近4個月抽水、清淤,並在兩側護坡打下500多根防滑樁,使用長達150公裡的錨索固定山體。
改建後,成為了佛頂骨舍利供奉的聖地,由原有的一條200米的礦道打通,形成一條聖道,名為「佛頂尊聖道」。其穹頂有220米跨度,超過了之前的國家大劇院,成為世界跨度最大的懸挑鋁合金穹頂結構,不得不說,中國建造真是強!
湯山山體南麓,經過約20年開採形成了自西向東一字排開的5個礦坑,高度從約30米到110米不等。常年地採石留下了裸露的山石、大片灰白和滿地的揚塵。
湯山礦坑公園由湯山最大的礦坑華麗改造而來,是一個「以山為幕」的特色礦坑體驗公園。景觀設計以現狀地形地貌為基礎,深耕歷史人文與礦坑文化,充分利用區域內現有植被與礦山資源,成為了另一個高人氣「網紅公園」。
其二期工程正在建造,二期將打造88米的礦坑瀑布。此外,將依著原有的崖壁打造室外的崖壁溫泉。
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礦山遺址,礦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碎石開採,在2003年高峰期,碎石企業有50餘家,每天經過場鎮的貨車達7000餘輛,隨著礦山被挖空大自然被破壞,最後留下了一個個滿目瘡痍的礦坑。
之後採石場被關停之後,積年累月的雨水在深坑中匯集,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坑成了碧水深潭,水的顏色漸漸變成了翡翠色,形成天然的湖泊,蛻變為當地的美麗風景。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相信電影《紅高粱》中那成片成片的高粱紅,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儀徵月塘鎮的千畝高粱就這樣成了「網紅」。
這裡曾是貧瘠的廢棄礦坑,坑坑窪窪,連村民都不樂意,周邊曾有不少砂石加工點,廢棄工礦水土流失、環境汙染比較嚴重,放眼望去,滿目瘡痍。復墾後種植了1000多畝高粱保護生態。
「263」整治,給這裡恢復了生機,「生態瘡疤」 的醜小鴨,變成了「山水田林湖」的美麗白天鵝。
去年,世界最大的浮動太陽能電站(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站)落成,覆蓋86公頃的面積,相當於121個足球場。
安徽淮南市潘集區原本為兩淮採煤沉陷區,為城市規劃帶來了巨大困擾。僅淮南而言,廢棄煤礦已覆蓋超過200平方千米。
之後JA Solar中國公司決定在此建立太陽能浮動電站。這樣,既無須再佔用昂貴的土地,還能多發電。
該浮動電站共有16萬塊電池板,這些電池板都被固定在灰色的扁平塑料箱上。總裝機容量達到40MW,它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大的浮動太陽能發電廠。
曾經世界聞名的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1953年正式投產,當時是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
2005年,由於煤炭資源枯竭海州露天煤礦正式宣布閉坑破產50多年的大規模開採使得東西長3.9公裡,南北寬1.8公裡深約350米的海州露天礦成為阜新這座城市的「傷疤」。
閉坑後,這塊城市「傷疤」就踏上了變身之路,現在它搖身一變,變成了國家礦山公園,不僅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成為這座能源枯竭城市向外界展示自己轉型成果的名片。
今年,唐山遷安夏官營鎮上莊村的智能化循環水生態魚塘,隨著20萬尾鮰魚魚苗投放到養殖流水槽正式投入使用。
該魚塘是依廢棄礦坑水域而建。近年來,遷安市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作為生態建設首要突破口,大力實施工礦地復墾利用,生態魚塘就是其中一項成果。
這一智能魚塘有15條漂浮循環水養殖流水槽,這就是魚兒們的「跑道」,該流水槽由之前的礦坑水域改建而成。 據了解,這批鮰魚魚苗預計將於明年6月份出塘,將供給京津冀地區的市場。
2003年始,歷經10餘年,威海龍山的44處礦坑被修復,華麗變身國家級5A級景區。
十多年前,在華夏城的舊址——龍山,每天聽到的是開山的隆隆炮聲,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採石高峰期,44個採石場,颳風灰塵飛,下雨泥漿流。
改建後,建成於各個採石場上的景點各具特色:有最全面展示堯舜禹時期歷史文化的禹王宮,集中展示膠東民俗特色的夏園;有在礦坑裡打造的地下工程——威海人民防空教育館,礦坑上面覆土綠化,礦坑下面遊客參觀······
這些只是廢棄礦坑「72變」的很少一部分,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我國擁有大小礦山約15萬座,佔用土地達數百萬公頃。一些礦業城鎮已有七八成已進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歲月流逝,因資源枯竭而被廢棄的礦坑也越來越多。
中國是一個礦業大國,隨著城市的發展,那些大大小小的廢棄礦坑是成為長久的「疤痕」,還是煥然新生的景觀?礦產枯竭後的礦區未必是城市的負擔,若能成功轉型和再生,往往還能成為提升城市實力的新推力。
--
註:轉載請註明來源,業務、合作請加微信18703151010(同電話)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礦業投資策略 匯聚價值解讀
煤炭|有色|鐵礦石|智能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