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真正看懂《午夜巴黎》,那麼你最好在看這部影片之前,先看看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這本書。
《午夜巴黎》是2011年上映的一部「穿越式」影片,由美國導演伍迪·艾倫執導,並獲得了2012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獎。
說它是穿越片也好,還是愛情片、文藝片、浪漫又或是奇遇記,總之,《午夜巴黎》從一開始就為觀眾展現出了一場美好的視覺盛宴,像是一部城市風光片。
從一開場的那近四分鐘的空鏡頭裡,從各個角度展現出了巴黎的美,無論是場地的切換,還是天氣的變換,都讓人感受到了巴黎在任何時候,任何角度都帶著浪漫的氣息,空氣是浪漫的,塞納河邊的咖啡館裡坐著的人是浪漫的,雨中撐傘的行人是浪漫的,還有莎士比亞書店、香榭麗舍大道、聖艾蒂安教堂、聖旺跳蚤市場……,總之,巴黎似乎無處不浪漫。
當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在2011年的9月登陸香港上映時,國內的穿越劇《神話》、《步步驚心》、《宮》等電視劇已開始風靡全國,要說在國內掀起穿越風的影視劇,算是2001年香港拍攝的,由林峰、宣萱和古天樂主演的《尋秦記》了。
人們說,《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做的一場文藝春夢,是他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美國小說家和未婚妻去巴黎度假,卻在巴黎的街頭發生的「奇遇際」。未婚妻熱衷於熱鬧的舞會和繁華,而小說家吉爾彭德卻只想安靜的走在巴黎的街頭構思他的小說情節。二是兩人分道揚鑣,一個去舞會,一個去散步,這似乎也暗示了他們兩人的愛情結局,原來,思想無法融合的兩個人註定在人生的旅途中分道揚鑣。
當午夜的鐘聲敲響12下的時候,吉爾坐在教堂的臺階上休息,一輛古董式的標緻老爺車駛到他的面前停下,然後車上下來一位年輕人催促著他快上車,帶著他去參加一場午夜的巴黎名人聚會。
車子將吉爾「穿越」回了1920年的巴黎,那時的巴黎文人輩出,簡直是十步遇一作家,在那個年代裡,吉爾遇到了他心目中所崇拜的海明威、菲茲傑拉德夫婦(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有畢卡索、斯坦因等等無數的名人作家與畫家、導演、音樂家。
生活在2011年,卻有著極重的懷舊情節,喜歡老舊物品的吉爾,終於穿越回到了他鍾情的那個年代,他感到新鮮又刺激,現實裡不被瞧得起的吉爾,卻在回到那個年代之後受到無數文人的接待,他們在一起交流寫作的技巧,探討各自的作品,在一場場相遇裡完成思想的碰撞與靈感的激發,吉爾感覺到,這真是對於寫作者最好的「黃金時代」呀!
海明威對他說:「只要故事真實,文字乾淨質樸,無謂壓力,保持從容,就不存在糟糕的主題。」、「一個怕死的人是寫不出好作品的。」
斯坦因對他說:「我們都恐懼死亡,質疑自己在世間的位置,但作家的工作是絕不屈服於絕望,還要幫讀者找到在空虛生活中的寄託,不要做一個失敗者。」
吉爾在海明威的帶領下來到斯坦因的家裡,讓她給吉爾正在寫的小說提意見,在那裡他認識了畢卡索的情婦艾德裡安娜(由法國影后瑪麗昂·歌迪亞扮演),跟隨可可·香奈兒學習時裝設計,之後兩人互生情愫。
一個午夜,兩人漫步於巴黎的街頭時,駛來一輛中世紀的馬車,並同樣被馬車上的人催促著坐上去,兩人一同穿越回了1893年。
在那裡,他們遇到了畫家高更、德加,還有土魯斯-洛特雷克 ,這幾人都是日後在畫壇大名鼎鼎的人物,給世界上的博物館留下了無數傑出的作品,艾德裡安娜認為,這裡才是屬於她的「黃金時代」,她喜歡這裡,而自己生活的1920年,覺得那裡的人人都虛偽,也不及1893浪漫。
可是,當艾德裡安娜認為這便是她所喜愛的最美好的年代時,卻聽到高更抱怨,這個年代的人枯燥又無趣,他們真想回到文藝復興時期去。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在懷念別人的年代,都在嚮往不屬於自己當下的歲月,生活永遠在「別處」。
生活在當下的人很難有一種滿足感和獲得感,因為萬事都不能盡如人意,你身處其中,總是用一種排斥與批判的眼光看當下,而對於自己未經歷過的時代,便會抱有一種自己想像出來的幻想,並在腦子裡將它塑造得極盡完美無暇。
可是,真的是當下即是糟糕,未遇便是美好嗎?
我們不斷在生命中、想像裡追尋的「黃金時代」究竟在哪裡?到底要怎樣的生活才是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影片裡2011年的吉爾想穿越回1920年,回到那個文人的天堂裡;
1920年的艾德裡安娜想穿戴回1890年,回到那個她以為的美好的浪漫歲月;
1890年的高更卻又想穿越回14-16世紀文藝復興的年代;
……
那麼,我們可以設想,影片若穿越個沒完,那是否文藝復興年代的人卻又想回到中世紀的歐洲?
人的欲望便是如此難以滿足,總能看到許多時代的缺陷與生活的煩惱,卻又難以想像出過去人們生活的不便與苦惱。人總是善於對過去的事在情懷裡去抹平不公與缺陷,將其在自己的幻想當中去發展,在懷念中勾勒出完美。
無窮盡的追逐當中,究竟要穿越回哪個年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然後安穩踏實坦然的生活下去。
伍迪·艾倫說,他是用一種嘲諷的口吻在講述這部影片,正如海明威在60歲時寫下的一部回憶錄《流動的盛宴》,回憶他在1920年時候巴黎生活過歲月。
影片裡的許多人物在海明威《流動的盛宴》裡都有提及,爆料出許多他們交往的私事,所以,當你在看《午夜巴黎》前,一定要先去看海明威《流動的盛宴》這部書,才能更好的了解這些人物與故事。
《流動的盛宴》是在海明威吞槍自殺前寫的最後一部回憶錄,還未成書,60歲完稿,近63歲便在自家走廊上用獵槍自殺身亡。海明威死後,他的第四任妻子,也是最後一位妻子瑪麗威爾斯走到海明威生前的出版社,要求將他之前的未出版的手稿和書信整理出版,在整理過程當中,發現了一篇名為《流動的盛宴》的待選文章,於是便將此名用作這部書的書名。
他們兩人相差九歲,在海明威47歲時兩人結婚,這也是瑪麗的第三次婚姻,他們在古巴結婚並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直到海明威去世,也是海明威維持最長時間的一段婚姻。
當你了解了《流動的盛宴》,了解了海明威筆下的巴黎,和那些文人雅士,那你便能真正看懂《午夜巴黎》,斯坦因說海明威們是「迷惘的一代」,實際上是指當時的青年作家們所處的時代,是對寫作最好的時代,同時也是他們那個年紀最迷茫的時候。
正如《午夜巴黎》所描述的那樣,人人都在嚮往回到過去,人人都未活在當下,人人都在期待自己理想中的黃金時代,卻又人人都在懷念與期待中迷惘下去,直到最終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擁有真正的現實心靈寄託。
就像影片中的吉爾,在穿越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當他真正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時,在穿越中和眾多文人的交談裡找回了自信,看到了那些如今被稱作大師,享譽世界的作家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曾迷惘過,也曾有過對自己的懷疑和不自信,回到現實中的吉爾找到了自己,並堅定地決心留在巴黎寫作,同時也遇上了那們願意陪他在雨中漫步的生命中對的那個人。
「我覺得雨中的巴黎才是最美的」
當吉爾從站在雨中對面的這位小姐嘴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吉爾找到了和他心心相印的那個人,雨中的巴黎最美,這正是吉爾一直的感受。
有人說,喜歡懷念過去的人,是因為他的當下過得並不幸福,所以才會盡情地懷念過去存在記憶裡的美好時光,想儘量讓自己從當下的痛苦與不如意中分離出來,讓自己的精神一直活在過去。
或許,每個人的當下都會擁有不同程度的煩惱,但卻無法去完全否定這個時代的好,究竟何時才會是真正的「黃金時代」?
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美好,在靜與動中去發現這些美好的存在,我們每個人生活過的時代或許都會成為未來人嘴裡的那個「黃金時代」。
不將心停留在過去,亦不好高騖遠,活在當下,珍惜現在,便是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